幸好十一跟他出来了,要不然就算活着,也未必有多快活。
看邓松他们几个孩子,虽然不是同父母的,却团结一致,情同手足。
这样一起长大,一起面对生活的苦难,也许就没那么难熬了。
小十一有他七哥,齐璟又何尝不是因为小十一,变得不那么寂寞了。
第二十三章 府邸
经过蒙良郡之后的行程,似乎恢复了之前那般平静。
七皇子只记得上辈子铎亲王世子是顺顺利利把祥瑞运到京中的,谁知道轮到自己的时候,却没有这么轻松。
也不知道是铎亲王世子太幸运,还是他运气差了些,自离开莱夷半岛,他们其实遇到过几次不大不小的麻烦。
好在齐璟身边有少玄和小十一这两个极警觉的。
他们坐在马车里比坐在外面巡查的将士还要先发现异样,总能及时提醒齐璟防范于未然,所以一路有惊无险。
两个多月的时间飞快就过去了,等少玄可以说官话,小十一也可以叫出诸如“皇祖母”、“父皇”这类难度高一点的称谓并学会更加熟练地向大人撒娇的时候,他们终于抵达天京。
齐璟几乎经历了两辈子最快活的一段时光。
既不用为了给谁长脸而去崇文馆和东校场、跟老六争个高低长短,也不用管宫里纷杂的事情、想着如何算计别人又不被别人算计。
他只用陪着小十一和少玄做些教书先生做的简单小事,悠闲而自在。
通过城门的那一刻,他虽不算太开怀,但也并没有自己想象那般沉重。
出去一趟,行李没见怎么增加,倒是带回来不少人,他冷清的皇子府,似乎要热闹起来了。
更何况护送祥瑞的任务是快完成了,他在皇祖母和父皇面前总算有件能拿得出手的功绩,将来多少是个凭仗。
没有回自己的皇子府,而是抱着小十一直接入宫,先到慈安宫给太后请安,果然见父皇也在,六皇子齐琢则陪坐旁边。
太后这段时间虽然有老六在身边彩衣娱亲,过得并不孤单,但毕竟两个多月没有见到老七和小十一,甚是想念,赶紧叫人凑近了细瞧,竟然听到小十一脆生生地叫了一声“皇祖母”,又见他怯生生地看向皇帝,叫了一声“父皇”。
“诶!咱们十一会叫人了!”太后喜出望外,伸手想去抱他。
“小十一现在可皮实了,沉手得紧,皇祖母别累着了。”齐璟没有把小十一直接递给太后,而是将他放在榻上,让皇祖母可以搂着小十一。
小家伙一上来就被哥哥说重了,也没有恼,还是一副懵懵懂懂、乖乖巧巧的小模样,坐在那里跟个瓷娃娃似的,眼睛又圆又亮。
太后捏了捏他的小手,又仔细看了看,发现他们出门这么久,小孩子不仅没见疲态,眼瞧着确实还圆润了些,小脸蛋白里透红,煞是可爱。
再看看老七,气色也好,似乎长高了一些,太后想想他之前凭一颗孝心主动求去莱夷卫,要护送祥瑞回京,历经长途跋涉,如今终于归来,自然是怎么看怎么喜欢。
“老七这次差事办得好,都能独当一面了,看来出宫建府,是好事,”她扭过头看向青州皇帝:“陛下这次可要好好夸夸咱们老七。”
齐璟连忙道:“孙儿能做的事情,与诸位皇兄比起来,还差得远,此趟去东境,也是分内之事,怎当得父皇夸奖。”
——这时候不能太嘚瑟,要谦虚一点,不可自吹自擂……至于夸他的话,留给别人说去!
皇帝看了一眼刚刚开口叫他父皇的小十一,再看向齐璟的时候,目光又柔和几分:“事情做得好就是做得好,怎么当不得夸了?护送祥瑞,老七一路确实辛苦了。”
珊瑚既然已经带进宫里,未免夜长梦多,自然得先在父皇面前过个明路。
于是趁着皇帝的话,齐璟就问要不要先呈上来看看。
太后和陛下正有此意,于是就让人送进来观阅,谁知道那珊瑚树太大,竟是不能搬进门内,只能放在慈安宫的院内,太后和陛下遂移驾到院中观看。
饶是见多了奇珍异宝的太后,此刻见到这株珊瑚树,也不免叹为观止,心生喜爱。
齐璟见皇祖母和陛下都露出满意神色,总算是彻底放下心来——他这趟差事,到这里就算圆满完成了!
青州皇帝见小十一窝在老七怀里,也在看珊瑚,难得露出笑容来:“怎么,小十一也知道这是祥瑞?”
小十一自在莱夷卫见过它一次,后来就再没有关注过,只是隐约记得七哥出来就是要把这个张牙舞爪的大家伙送回京里。
他对珊瑚的兴趣,远没有对重九编的竹偶有兴趣,顶多算喜欢珊瑚牛血红的颜色亮丽。
他有点怕皇帝,听闻父皇问话,一时有点懵懵的,不如平日里机灵,不过还是老实地点了点头,其实根本没听皇帝的问题。
齐璟感觉到小家伙紧紧抓着自己的衣襟,有点怯怯的,于是不着痕迹地摸了摸他的背,一遍安抚他一边主动说道:“父皇可不能让小十一靠近它,要不然丫都会被掰下来的。”
太后和陛下闻言,想想那场景,不仅不觉得小十一调皮捣蛋,反倒觉得孩子率真可爱,皆笑了起来,气氛变得愈加融洽。
六皇子齐琢看着老七在皇太后和皇帝面前长脸,连那个宫女生出来的小崽子也得了长辈的喜爱,虽然面上凑趣带了笑,心里却不以为然。
——不过是跑去送了一回东西,这祥瑞又不是齐璟发现的,有什么好夸赞的……他在天京,每天起早贪黑跑到慈安宫侍奉皇祖母,费了老半天的劲儿,到头来竟然还不如齐老七得脸,皇祖母和父皇真是偏心眼!
宫里谁不知道这两个多月,六皇子在太后身边很是得宠,谁知道七皇子一回京,情况立刻就变了。
太后恨不得日日留老七在慈安宫用饭,好听他讲旅途中的趣事。
相比于拘在京中的老六,年纪小些的老七出去一趟涨了见识,眼界更开阔了,说出来的东西自然也不再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