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给了顾盼一个名字,随后又推送了一个名片。顾盼截图给林继桥。
看到那名字的瞬间,林继桥浑身血液都凝固了,她只听到耳中一阵一阵的轰鸣,四肢冰冷僵硬。
屏幕变暗,林继桥猛地一颤,抓住手机点亮屏幕,机械地敲下文字:许安易?是Breath的许安易?
顾盼好一阵子才回复了条语音:林林你还追星呢!(尖叫)
林继桥烦躁地关掉手机,把自己封闭在工作室。
她不追星,只是认识许安易,知道她的名字,认识她的样貌,知道她三年前还演过一部在美国取景的电影。
她知道,因为许安易是她的……妻子。
第三章
林继桥变成了狂热粉丝。
她搜肠刮肚,给自己的这种行为定义命名,一开始她毫不留情评判自己正在往stalker(跟踪狂)的方向发展。
后来她又为自己辩解,她看的都是网上公开的资料,还远远没到变态的程度。
放在以前,她会很讨厌这种侵犯隐私的行为,实际上,她每按下一次键盘,页面的每一次跳转都让她心脏猛跳,手心出汗。
但她控制不住自己。
她像着了魔一样,一边骂自己一边去拼写许安易的名字(因为太紧张,输错了好几次),在Breath组合时期的代号(许安易自己告诉她的),拼凑她的人生。
跳出来的第一条是许安易的人物百科词条,最后编辑历史停留在《拉斯维加斯之冬》。
看编辑记录,编撰词条的要么是她的经纪人,要么是她的粉丝。电影还没开拍,词条里就把这部听名字就很鬼扯的电影称为来年电影节潜力作品。
很遗憾,那部电影从来没有公开放映。
林继桥在心里记了一笔,接着翻许安易的作品年表。
《拉斯维加斯之冬》是许安易主演的第三部 电影。前两部分别在她21岁、23岁,反响平平,票房惨淡。她最火的作品在11岁,饰演当时大热的古装剧《忆江南》的女主的少年时期。
那部电视剧让她正式进入演艺圈,或者娱乐圈——林继桥不太清楚怎么定义国内行业。
18岁,许安易参加选秀节目,和一名圈内好友,也曾是《忆江南》另外一名儿童演员谢寒岚分别获得选秀节目的第二、第三名。
那时选秀节目刚刚在国内兴起,资本方也不如时下疯狂。
尽管名次不低,但无论是许安易,还是谢寒岚,都没有拿到好的后续资源。谢寒岚接了一个卫生用品的广告,许安易接了饮料的代言,然而那饮料几个月后就在市场上销声匿迹。
次年,她们和同一家经纪公司签约,组建双女子组合Breath,出了两张团体专辑。
第二张专辑给Breath的演艺事业带来转机,也是两人职业生涯的分水岭。谢寒岚专攻唱歌,她有一把国内罕见的女低音,并且得到过著名歌唱家的指导,个人单曲拿过好几次奖项。
许安易则沉迷于拍电影。她跑了很多龙套,词条里长长一列都是参演、客串。
早在第一部 主演电影上映前,Breath的粉丝就已经产生了分歧,认为许安易拖了谢寒岚的后腿。
还有人做出许安易的出场时间表,抨击她每部电影出场不到三分钟,台词也大多只有三句,于是谑称她为许多三——林继桥还记得当时许安易说出这名字的表情,绝对谈不上开心。
到这里,林继桥总算冷静了些。她查看了监控记录,拿出黑色封皮的小本子,写下:今日追踪XAY17分钟。
她合上本子,沉思了很久。她意识到光是看网上五花八门的信息,没办法让她了解许安易。
林继桥给自己泡了400ml的翡冷翠,试图终止那个她已经隐隐觉得疯狂的计划。但直到咖啡的余味消散,夜幕深沉,那个计划既没有更改,也没有消退。
她下载了《忆江南》全集。共80集。
不仅如此,她还下载了所有许安易参与过的电影、电视剧、MV,并且把能找到的广告、代言、娱乐新闻也加入下载列表。
其中相当多的一部分都不需要林继桥破解加密链接,大多孤零零地挂在各种云服务网站,上传日期4年前、6年前、8年前。
感谢Eric·Schmidt,他提出了云的概念。
憎恶自己。
“好了,你现在是个变态跟踪狂了。”林继桥自言自语,“忏悔吧。”
随后,她用两块屏幕同时播放了《忆江南》的第1-4集。
7个小时后,林继桥头昏脑涨地从电脑桌前站起来,人体工学椅减轻了她的腰背负担,但因为长时间不动,她几乎感受不到自己的双腿。
好在沙发床就在身后,她推着桌沿来了个180°旋转,把自己丢上床。睁着眼睛望着天花板,她本打算看完已下载的所有视频资料,结果把时间都花在了《忆江南》上。
许安易出场的部分她看了至少两遍。第一遍是4倍速,第二遍是正常速度。
《忆江南》里小许安易的表演可谓活灵活现,剧组和观众以及职业剧评人都给了她非常高的评价。人们夸她有灵x_ing,是天生的演员。她不用表演,只要记下台词就能成为人物本身。
虽然没看过多少影视剧,但林继桥认可这些评价。
她为11岁的小许安易着迷。抛开许安易和她的法律契约关系,单纯为对方所饰演的角色着迷。没有任何非法的幻想。
任何人都会喜欢那个角色——扎小鬏、爱穿绿色衣服、动辄上树捉鸟下水捉鱼,古灵精怪让人摇头苦笑,但乖巧懂事起来又惹人心疼的小姑娘。
她回味了至少十分钟,然后在脑海里编辑时间线。
11岁,许安易出演《忆江南》女主江南忆(少年时期)。
12岁,于海城重点中学初中部就读,拍了一支儿童保健品的广告。
13岁-17岁,主攻学业,期间参加了三次访谈,初二参加市级作文比赛,并获一等奖。16岁参加高考,考入本地重点高校,专业社会新闻学,辅修两门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