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记 作者:羯墨_【完结】(51)

2019-05-08  作者|标签:羯墨_

  令狐綯对此案的异常热情并不令人奇怪,而让人震惊的是,当所有人都等着看令狐綯笑话之时,偏偏真的被他从呼延和惠林身后翻出起惊天大案来。

  此案一出,朝野震动,矛头直指当年武宗登基之后被立刻被下旨命其自尽的安王李溶,竟是安王谋逆之案。

  安王溶,穆宗幼子,李阐最小的皇弟。其母是穆宗未登帝位时王府文妃的侍女,后被穆宗宠幸,诞下龙子。因其母身份卑微,且早早亡故,安王在幼时自然享受不到同等待遇,虽与李阐同日封王,但在十六王宅的待遇可谓千差万别。

  后穆宗亡故,李溶的大哥与二哥先后坐上王位,前朝局势多变,十六王宅里亦是波涛暗涌,李溶自幼便于局势中沉浮,加之眼看着大唐的皇位在父兄手中换来换去,难免生了些不甘于下之心。

  穆宗共有五子,长子为敬宗,次子为文宗,文宗子息不旺,一子幼年早夭,仅存的一子便是太子永。但太子永生母王德妃失宠已久,后宫得势的杨贤妃偏偏又膝下无子。

  杨妃的侄子杨嗣复时任前朝宰相,于是两人在朝野王侯中寻找合适的扶植对象,做为穆宗幼子的安王溶成了一个极好的目标,安王很快投靠杨妃麾下,杨妃在后宫数次诋毁太子永,令文宗对太子大失所望,屡生废太子之心。

  然而安王心里清楚,太子永失势,还有他前面的皇兄颖王李阐,皇帝仁厚,对李阐向来疼爱,到时一道圣旨封他做皇太弟也是极有可能之事,为保险起见,安王决意除掉李阐。

  令狐綯从呼延口中所得到的,便是关于当年李阐黄河遇险一节的始末。

  此事安王做的极其隐秘,就连李阐后来多方查探,也未发现幕后元凶,加之白帝那日分别之时,在落雁峰上说给他的那番话,使李阐最终放弃了追查。若不是令狐綯,此事怕是永无重见天日之机。

  但如今李阐细细思来,才明白那神仙真的是刻意为之,非但未觉宽慰,反而更加郁郁。

  那年河中府因大河改道,淹了沿岸良田百顷。蒲津渡水毁严重,为重修浦津,当时上下游皆有水堰用以拦水,这是其一。

  安王在朝中可倚靠的势力有限,他只能另辟蹊径从别处入手。佛门僧众信徒众多,且有些笼络控制人心的手段,自安史之乱后,摩尼教传入中原,此教宣扬末劫,声称只有入教者才能被光明之主拯救,不少民众因此被蛊惑入教,这是其二。

  呼延做为大云光明寺之尊首,同时也是整个中原教区的众多分支大直接领导,令狐綯在他的禅房之内查获大量与中原各教区的往来书信,其中几封用密语写成的书信正是出自潼关。

  令狐綯在那之后也曾帮李阐搜集过相关信息,因此潼关两字一入眼,敏锐的他立刻嗅出了些不一样的味道。而那天书一般的密语文字更是某种不打自招的幌子。令狐綯立刻命潼关当地不良缉捕摩尼教的分支头目,火速押解回大理寺。

  几乎没用什么手段,当在狱中关了几日的呼延看见牢房外的下线时,内心便已崩溃,为脱罪立刻将此事的前因后果全盘托出。

  原来李阐一直寻找不到的线索就藏在教门之内。安王对呼延许以重利,承诺他日登基之后,将放开全国禁令,允许摩尼教自主建寺,这对于呼延来说是无法拒绝的诱惑。摩尼教在大唐一直属于禁教,玄宗时更是下令汉人不得入摩尼门下,直到安史之乱后仰仗回鹘的关系才放松了禁忌,但对于渴望扩张的教门来说,这种一时的宽松政策无疑于杯水车薪。

  因此呼延愿意铤而走险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举措,只是他自认为此事做的极其精密,不会被人察觉,故而放松了警惕。

  颖王自奉旨督检西岳庙而离京,就未隐瞒过行踪,去河间府那一趟,过河的船是提前一日便订好的。于是革船被换上了一名身为摩尼教信徒的船工。

  那船工得了重利,又被洗脑,只以为自己在做一件兴教利教的大事,加之李阐那日又是一身便衣,身边只有一个陆迁服侍,那船工未见过甚世面,至多以为李阐是哪家乡绅公子,又哪能料到正他是当朝亲王。

  那日船工戳破革船便跳了河,皮阀骤失平衡,一船人皆翻覆入水,若是河面风平浪静,自救本不在话下,但偏偏在此刻,上游冲下一股大水,将一河人都卷了下去,那船工到底淹死在河中,尸首被冲到下游二十里外的一处浅滩之上,也是教门内亲自派人去验看的尸首。

  那水的来由李阐倒是已经查清,当时地方上报,为修缮蒲津渡所起的拦水坝突发溃坝,也卷走了坝上的数位民夫。因事发突然,且坝体尽毁,再追查也无结果,李阐当时只能作罢。

  如今看来,这桩桩件件,都是冲着他而来。但那神仙在落雁峰上,偏偏要告诉他,那日黄河遇险,乃是河神报复。

  李阐细细想通其中根由,不禁悲从中来。

第十卷

  前尘

  6)

  李阐登基那天是正月初四。

  开成五年正月初一,文宗病危,病榻之前,各方势力的角逐进入白热。以贤妃为首的杨氏一族请立安王溶,宰相李珏欲迎太子成美,而仇士良抢先一步,于当夜伪造圣旨,立李阐为皇太弟。即刻派人于十六王府传诏,宣颖王进宫行册礼。

  正月初三,文宗病逝太和殿,初四李阐登基于先皇柩前,正月十三华岳山崩,李阐既惊又怒,正是失控之时,偏又被安王于先帝灵前冲撞。

  李阐心中所有不愿相信的可能,那些神仙与陈抟话里话外所吐露给他的弦外之音,白帝那日所遭天雷前所跟他说的哪句话,无一刻不是利刃割心,偏偏就在此时,他焦头烂额之际,李溶当着一众朝臣之面,在先帝灵柩之前,辱他以窃国之名。

  正月十四,李阐赐死李溶与杨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的他丝毫没有考虑过,这一切是否是根本就是李溶想要的结果。

  安王一心求死,他的死终究也成了扎在李阐心中的一根刺。他李氏一族在兄弟相残的路上走了太远,从玄武门的那个清晨开始的某种诅咒,李阐最深恶痛绝的那一种,最终还是落在了自己身上,然而更可笑的是,他本以为自己可以打破这一切。

  那神仙大概也是这样想的。他不愿李阐手染至亲献血,怕他的后半生时时为此追悔,尽管他早已清楚安王所作所为,却还是希望能保他一命。

  说到底,还是为了李阐。

  令狐綯上表的另一份奏章事关大兴善寺惠林。和呼延比起来,惠林至多只算无心之失。开成三年的那场日蚀引的朝野震动,时高僧智果自西域而来,在大兴善寺开坛授讲经文,文宗当日曾有意借聆听佛法之由出宫,但遭仇士良阻挠未曾成行,据兴善寺香火报称,当日兴善寺中有多位不明身份者在寺中隐匿,不知意欲何为。

  令狐綯顺此线索查出了寺中一位高阶班首与安王有暗中往来,但在惠林入狱的第二日,这位班首也于禅房内自戕而亡。

  至此,整件事情的答案几乎呼之欲出,安王谋逆一案浮出水面,呼延被处斩,惠林被剥夺僧籍。同时武宗下旨举国灭佛,禁摩尼教,景教、袄教、回教等一切外来宗教,勒令40岁以下僧人强制还俗,包括天竺及东瀛僧。裁并天下佛寺,京城佛寺处慈恩及荐福寺外,一律拆除。各州仅可留寺一所,凡摩尼寺,大秦寺则一并撤毁。

  可怜一座大兴善寺,自晋武帝时期修建至今,已逾六百年,大德辈出,香火鼎盛,却一朝被毁,从此掩映于残垣荒Cao之中。

  因历代兴佛,寺院庙产丰厚,良田千万顷,僧尼数十万。灭佛后的庙产皆划分为各户口分,因此禁令一出,天下闻风而动,每日里各州府奏报的拆寺名录小山一般堆上了武宗的案头。

  皇帝对天下皆不在意,唯独等的那份,便是来自华州府的奏折。他至今对阜成峰下那座用以“永镇邪祟”的寺院耿耿于怀,本次灭佛令一出,见那以莲花为名的寺院果然被写在撤裁名录上,心中郁气才算压下去了几分。

  圣旨中虽说每州府可留一所寺院,但华州刺史不知从哪得来的消息,为迎合上意,硬是把州府内所有庙宇一概抹了去,李阐仔细看完那州府境内三十二寺名录,想了想,又圈出来了一庙可留,但需移址重建。

  这被留下的一院庙宇,正是当年东汉明帝刘庄,为感念其父刘秀藏匿于华山时,得山神庇护而修建的那座潜龙寺。

  潜龙寺在开成五年的山崩中以尽毁,原址之上,仅留残碑柱石,武宗命将潜龙寺移至少华山脚下,并赐名宁山寺。

  华州刺史虽不知其意,却丝毫不敢马虎,大兴土木重建庙宇,大殿落成之日还曾上奏武宗。他揣测着皇上如此看重此庙,合该有些因由在其中,此时费心费力,他日说不定便可在皇上面前挣一份前程。哪知一年后,武宗御驾亲临华州,却不是来看这寺,而是去了西岳庙。

  时隔数年,当李阐再次来到岳庙,才知物是人非,究竟是何种心酸。陆迁已升至岳庙监院,而李阐以贵为天下之主,那壁画上的白袍仙君,却已是踪迹全无。

  这院中一砖一瓦,一Cao一木,都如同藏在李阐心头。他只觉得自己都把自己骗过了,让自己相信一个虚无飘渺的希望,相信白帝仍在,相信仙山之上,尚有仙家的天地。

  但他又骗不了自己,四年时间,千余日月,他无一日不是在心碎中度过,他自己都不知道还可以这样直撑多久。

  岳庙外醴泉尤在,庙内,李阐当年随手c-h-a下的槐枝已生根发出新芽,李阐命人将槐枝移栽至院中,并以玉栏护持。

  那日,武宗在岳庙内行了投龙典,将一块礼天的圆壁投入院中深井。在那圆壁上,他亲自刻了一只蝉。

  再然后,他将那枚指环与自己当年的金鱼符埋入了槐树下。连同自己的一颗心,埋进了那个他亲手挖出的土坑中。

第十一章

  道心

  1)

  周北林脚都迈出病房了,又把头伸进来问:“你会乖乖打针的,对吧?”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51/6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