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娘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极其糟糕,她真是做梦也没想到今天会空手而归,还有那个赵三郎,简直比街市上的泼皮闲汉还更加可恶,仗着自己是本地住户,就欺负喜家这样的外来户。人品这样低劣,顺娘庆幸自己没有教他钓鱼,不然被他学去了,他终有一天也会反噬自己这个师傅,让自己钓不成鱼的。
闷闷地走到自家租住的小院子跟前,她拍了门,还是嫂子齐氏来开的门。
齐氏打开门见到顺娘后,笑着说:“叔叔今日倒回来得早。”
不过,等到她看到顺娘手里提着鱼篓,脸色难看,就觉得不太对劲儿。伸手象往常那样去接顺娘手里的鱼篓和鱼竿时,顺娘却绕过她,自己走到平常放这两样东西的院墙边。
齐氏就回身把门关了,然后去追上顺娘,在她身后问:“叔叔,咋了?可是遇到什么不舒心的事儿了?”
顺娘低声道:“进屋再说。”
说完,自己先走进屋去,她进去后,她娘听见声音才从西屋里出来,一见到顺娘,她跟齐氏方才问的话一样。
顺娘不坑声,自己在堂屋桌子旁边的条凳上坐下,拿了个茶碗,倒水喝。
刘氏看见女儿紧锁着眉的样子,便也猜到了今天她可能遇到什么烦心事儿了,此时齐氏也跟着进来了,在桌子旁边的另一条凳上坐下,轻声告诉婆婆顺娘今天没有钓到鱼。
“这有啥,今日没钓到,后日去就是,值得这么愁眉不展吗?再说了,那河里的大鱼也是有数的,不是每日都在那里等你。”刘氏听完儿媳妇齐氏的话之后,心里尽管也为今日没有钓到鱼,相当于少挣二三百文吃痛,可是表面上她还是要安慰女儿的。
顺娘连喝了两碗凉茶,心里的烦躁才减轻些,面对老娘和嫂子的关心,她也不能不说话,想了想,她还是把今日在河边遇到赵三郎,赵三郎刻意跟踪自己,然后等到自己要甩鱼竿钓鱼的时候,他跑出来捣乱,让自己钓不成鱼的事情跟她们两个说了。
“你说甚?那赵三郎不让你钓鱼?”刘氏一听就急了大声问,接着愤然道,“他凭什么?那河里的鱼也不是他们赵家的!”
顺娘:“娘,他就欺负咱们喜家是外来户,当时我本想跟他打一架的,忍了又忍,最后没动手。”
齐氏赶忙接话:“叔叔忍一忍是好的,那赵三郎人高马大的,要真动上了手,恐伤了叔叔,他不让叔叔去钓鱼,叔叔不去就是,咱家里吃喝省着点儿,也能过……”
顺娘微微摇头,说:“嫂嫂,这事情不能就这么忍下来了,我一定要让赵三郎吃点儿苦头,不然以后他还能捣乱不让我去柳山砍柴。”
齐氏立即追问:“叔叔,你想怎么做,可不要跟他动手!”
她十分担心顺娘跟赵三郎动手会吃亏受伤,再说了,她也胆小怕事,想着什么事情忍让退步,说不定就会躲过去,坏事不会再临头。
刘氏听了她们姑嫂的话,也觉得事情挺严重的,毕竟喜家初来杨柳镇,立足未稳,眼看着日子因为顺娘变聪明了,会钓大鱼,一日一日的攒了钱而变好的时候,却出现了赵三郎这个拦路虎。别说顺娘还是个女扮男装的男子,就算她是真的男子,喜家也不能跟本地土生土长的住户赵家杠上。难道真得要让顺娘放弃钓鱼,光凭砍柴生活吗,或者像儿媳说的那样,吃喝省着点儿,砍柴也能过。可是顺娘要是只能砍柴卖钱支撑这个家了,什么时候才能攒够钱回喜家庄去啊?
想到此,刘氏也犯愁了,一开始她还以为那赵三郎只是嫉妒顺娘能钓大鲤鱼不教她那么简单呢,后头听顺娘说赵三郎还有可能不让顺娘去柳山砍柴,这样一来,不是要断喜家人的活路吗?毕竟这个时候,家里存的钱不够回喜家庄去买回失去的房和地,如果真断了生路,坐吃山空,难不成将来去讨饭吗?
一想到这点儿,刘氏慌得想哭,最终她到底没忍住,轻轻啜泣起来,一边哭一边念叨:“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这不是要逼死人么……”
顺娘见状,心中不忍,便又去劝刘氏一切没她想得那么糟糕,而且她会想到办法度过眼前的难关的。
刘氏一边抹泪咒骂赵三郎那个天杀的不得好死,一边问顺娘想到什么法子可以过眼前这一关。
顺娘说:“他也不能每日都守在咱家门口,柳山下的河那样长,他知道我甚时候去钓鱼,我可以早上去,也可以晚上去,他能拦得住?”
刘氏听了,觉得这也是个法子,既能不跟那赵三郎明面上起冲突,顺娘也能继续钓鱼挣钱,所以也就慢慢收了泪,说:“这样也可行,只是如此一来,你要辛苦些。”
顺娘道:“我不怕辛苦,你们放心好了。”
其实,顺娘自己心里知道,这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始终不是长久的法子,她说出来也只是想安慰老娘和嫂子,让她们不要担心和发愁。她猜测赵三郎如果发现自己偷偷摸摸去钓鱼,他没有拦住的话,那么他还会得寸进尺找自己麻烦的,所以免不了她会跟赵三郎真正对上。要是想让赵三郎不找麻烦,除非答应教他钓鱼,或者给些好处给他,比如说自己每次钓了鱼,就送给他一条。但这只能是应付那些贪图小便宜的人的方法,如果那个赵三郎是个贪心的,他就一定会提出苛刻的条件。因为他很明白他们赵家的优势在哪里,那就是他们是本地坊户,喜家这种外来户不敢得罪他们赵家。如果他提出苛刻的条件的话,顺娘又觉得无法答应。所以,到底该怎么办好呢?她站起来,走回房去,上床闷闷地躺着想办法。
今天回来得早,心情也差,她在床上翻来翻去一时半会儿也没想到什么好办法就索性闭上眼睡上一觉再说。
一觉醒来,日头西坠,她爬起来,穿上草鞋去院子角落小解,然后进屋来,逗可成和慧儿玩。厨房里刘氏做上了饭,把剩下的肉汤做了早上吃的烩面,这种吃食在喜家是好饭,要不是夏天肉汤不能久放的话,刘氏一定会叫媳妇把这肉汤留下来慢慢吃的。
顺娘挑着碗里的面条吃,旁边刘氏就对顺娘说,刚才顺娘睡觉的时候,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可以让赵三郎不再为难顺娘。顺娘停下吃面问她娘到底是什么办法,刘氏就说让顺娘进城去求那个宋玉姐帮忙,宋玉姐家中大哥不是曹侍郎家的管家吗,只要宋玉姐肯出手,那个赵三郎一定不敢拦着顺娘钓鱼的。
“娘,不能这么做,这才多大点儿事,如果连这个事情自己都解决不了的话,就会被宋玉姐看扁了,以后人家才不愿意指点我做买卖呢。”顺娘摇头道,然后继续吃面。心里想她娘尽出馊主意,为这么点儿小事情居然让自己去求宋玉姐,宋玉姐自己都才刚认识不久,哪里能够说得出口,而且为这种家事去求人,显得自己多没本事一样。如果真有一天要求宋玉姐办事情,那也应该是大事。
刘氏也是过来人,听顺娘这么一说,便知道自己女儿说得对,于是低头继续默默地吃面。
因为下午出了赵三郎捣乱,顺娘没有钓到鱼的事情,同样的烩面,一家人吃在嘴里已经不像早上的时候那么美味儿了,除了两个不懂事的孩子可成和慧儿依旧吃得很高兴。
顺娘吃着面,突然想起自己穿前吃烩面,妈妈总要在里面加豆腐皮,海带丝,豆芽这些菜,口感可比单纯的在面里面放菠菜好多了。
等等,豆芽……
她忽然想起自己在杨柳镇和汴梁城里闲逛,看到那些卖菜的摊贩并没有卖豆芽,难道是这个时代的宋人还不知道做豆芽来卖吗?又或者即便有人知道,也没有大规模的做出来卖。如果自己能够做出豆芽去卖,这可是一门好买卖,完全能够满足她一开始的打算,就是做一门一年四季不受天气因素影响的生意。而且,这门生意,就算将来知道做的人多了,也是各做各的,不受影响。另外,就是做这门生意本钱小,利用家里攒下的两贯多钱完全可以做。
这简直太棒了!
顺娘兴奋地几下就把剩下的半碗面给吃了,再把汤喝干净,站起来拿手背一抹嘴,对她老娘和嫂子说她要出去转一转,一会儿就回来,说完,兴冲冲地跑出去了。
剩下齐氏和刘氏面面相觑,都想知道顺娘这是怎么了。
第11章 种生
顺娘吃完了晚饭跑出家门时不过酉时末还没到戌时,搁到她穿前的时间也就是傍晚六点多到七点这个时间。
在这个时间,杨柳镇上做买卖的商铺里还没开始上灯,但也没打烊,除了那些卖菜卖杂货的小贩手里的货物贩卖得差不多了,就也开始收拾收拾准备回家吃晚饭。
杨柳镇开铺子做买卖的商人们基本上会做生意到子时前后,大宋开国以来,并不重农轻商,相反还制定了许多利于百姓经商的政策,比如说国土上的百姓可以自由流动,不会如同之前的唐朝那样,百姓离开居住地需要去办过所,所谓的过所就是交通证明。
还有汴梁城里没有宵禁这一说,城门也是到三更左右关闭,五更过了就又打开了,所以汴梁城里百姓们的夜生活是十分丰富的,许多商家通宵达旦的营业。相对于汴梁城来说,杨柳镇尽管是个镇子,可这镇子也是有两三千户人家,上万人在此居住,镇子分为东西,南北两条主要的街道,在这两条街道上又象主干树枝发出分枝一样,不少的小街和这主要的两条街道相连,百姓们就在这主要的两条街道和其它的小街两边的房屋中居住。
顺娘跑出来主要就是去看米面豆类的铺子里面有没有绿豆,毕竟绿豆可是生豆芽最佳的豆子,当然,中国土生土长的黄豆也可以发豆芽,但是口感可是比绿豆差。
她知道在镇子西头有一家杨柳镇最大的方家米面铺,所以,从家里跑出来之后就兴冲冲地直接快步往方家米面铺去,到了方家米面铺的时候,米面铺的伙计正在上灯,屋子里点上油灯,屋外摆上类似于现代的灯箱,灯箱上是方家米面几个字,当然灯箱里面用于照明的是油灯或者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