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成灰(多尔衮重生) 作者:龙十三娘/北色(下)【完结】(26)
众人纷纷附和,表示同意多尔衮的观点。
济尔哈朗也道:“听先逃来的人说,前阵子祖大寿还对他的将士们说宁死不降,看来他是存异心的”
“祖大寿能攻善守,实在是个大麻烦,就算不杀他,也一定得囚禁起来。”多尔衮顾及皇太极优待俘虏的政策,又改口道。他对上辈子祖大寿逃回去后,给他后来攻城制造不小的困难,始终耿耿于怀。
皇太极微微颔首:“你们说的都对,但是我不能这么做。”
多尔衮瞥了他一眼,回到座位上。
“你们可曾听过千金买骨的故事。”皇太极说道,“说是曾经有一位大臣为他的君王买千里马,结果只买了一副千里马的马骨回来,君王很不解,大臣解释说,旁人若是看到大王连马骨都舍得花重金买回来,那就明白大王是真心想要千里马,自会把真正的千里马送来。祖大寿就是那副马骨。
“我也认为祖大寿不是真心归降我大金,很有可能会计划逃跑,但是我还是想赠他财物,封他高官。一来,我在劝降时,就是这么说的,要言而有信,二来,明军其他将领见我们能宽厚礼遇,也会有归顺之心。你们记住了,万一祖大寿投降后反叛,也不要妄加非议,尤其是他的子侄和下属,更是要善待。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让石廷柱安排一下接受投降的事宜,准备设宴,款待明军将领。”
皇太极在说这些的时候,始终目不斜视,可多尔衮却一直盯着他,若有所思的样子。
第86章 百战劫后道心意
接受投降的仪式十分隆重,对于这个结果,围城近三个月的皇太极感到很满意,宴会上皇太极也慷慨地赠送了许多珠宝裘皮给祖大寿。
举行到一半,祖大寿提出,要假意回锦州,与金军里应外合,一鼓作气拿下锦州。
因为有了多尔衮先前的话,众人不禁露出古怪的表情。
但皇太极却显得十分热切,连赞其用心良苦,不停追问具体计划该如何施行。
“你该不会真的相信祖大寿了吧?”散席后,众人都离去,多尔衮对皇太极说道。
“你以为呢?”皇太极微微一笑。
“可你还真派了七哥去接应,你就这么放走他,他十有八九就不会回来了。”
“他要是心不在这里,就由他去。”皇太极的视线在多尔衮脸上转了一圈,“你是不是觉得我对祖大寿太过优待?”
“别人怎么看你,我管不着,我可不觉得你是那么轻信的一个人。他这分明就是在耍你,你要是当真,岂不是会被人笑话,说我大金汗王被明朝一小小总兵戏弄。”
皇太极的笑容忽然放大:“我可以把这看做你在关心我吗?”
“我只是不想我大金丢脸。”多尔衮迎面泼上一盆冷水。
皇太极笑笑不再追问:“我向来是信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但我同样相信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笼络祖大寿就是我牺牲的利益。我八旗军战无不胜,可这世上不是任何事情都能用武力来解决的,或许表面上看起来结果一样,但是实际在人们的心里是不一样的。”
“所以你认为有祖大寿的例子在先,其他守将也会心甘情愿投降?”
“至少他们会觉得投降也是一条可以走的活路。”
“这样是为了减少杀戮?”
皇太极嘴角一勾:“倒也不用说得那么高尚,顺民总比暴民好些。”
多尔衮思索着,没有立刻接话。当年入关之后攻城略池的虐杀记忆犹新,对于一个把他人的生杀大权掌握在手中的人来说,要控制住屠戮的欲望并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做到的,毕竟这个是最简单直接的方式。
“对了,祖大寿说让人伪装成明军去接应,你真的不想跟着老七一起去?”
“不去,肯定是骗人的,我才不想浪费这个时间。”多尔衮皱眉,就算是预知祖大寿的目的,可还是不想被他白白耍一把。
皇太极还以为他是偷个懒,也不强求。
祖大寿果然一去不复返,丢下了所有人,一回到锦州就再无回音。几天后又送来一封信,说城中戒备森严,无法动手,计划失败,希望大汗勿怪云云。
皇太极一笑置之,当即下令班师,凯旋而归。
大凌河之战皇太极大获全胜,全面消灭了明朝在关外的精锐,也是最为悍勇的一支部队。明廷内部又开始为这次失败而互相推诿,最终累得孙承宗以年迈有疾为由,再次被迫下台。
回到沈阳,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处理,那就是莽古尔泰。
以代善为首的诸贝勒商议之后,从重议了死罪,后被皇太极免去,革去了其大贝勒之位,降为和硕贝勒,罚了财物。如今代善已成为了硕果仅存的一位大贝勒。
快要到元旦朝贺的时候了,礼部李伯龙上了一道奏折,说是众臣行朝贺礼时,不分官职大小,逾越班次,应酌定礼制。
多尔衮一听便明白,这分明是有所指,针对的就是代善和莽古尔泰,再看掌管礼部的萨哈廉,只见面带微笑,神情笃定,看来是早与皇太极有所商量,是皇太极暗自指示也说不定。
李伯龙长篇大论道:“圣人有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我国虽已成为能与明朝抗衡的大国,但典章制度却有所偏废。不论是议事还是朝贺,不少人目无尊卑,仰仗有些微功劳就无视法礼,口不择言,不但有损国体还有辱大汗威名。若众人都能遵循礼仪,循规蹈矩,便不会再有犯上作乱之举。所以臣以为,因及时制定相应制度,约束举止,若不及时补漏,恐成为国之大患。”
皇太极悠悠道:“有那么严重吗?我大金没有这套繁文缛节,不也一样打胜仗吗?”
“礼之所兴,众之所治,礼之所废,众之所乱。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才能长治久安,国祚绵延,请大汗思量。”
多尔衮一边耐心听着,一边就想笑,果不其然有些年纪稍长的人已听得不耐烦了,对于那些目不识丁的人,他这番话恐怕听都听不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汉人最重礼仪,有时候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沾上了礼字,就会演变成大事,明廷就有先例,萨哈廉让他来出头上奏,也是找对了人。
但是有一件事,大部分人都能看得明白,他言语之间就在反复暗示莽古尔泰就是不尊礼制的典型。莽古尔泰本人也意识到矛头指向了他,此刻已是如坐针毡。
济尔哈朗第一个响应道:“李参政说得有道理。大汗已继位多年,殚精竭虑就是为兴荣我大金,如今的确到了以礼治国的时候了。”
其余人闻言,纷纷迎合。
李伯龙又道:“臣以为,莽古尔泰贝勒因悖乱获罪,已革去大贝勒称号,实在不宜再与大汗一起接受众臣朝贺。”他是个聪明人,他知道今天他有机会能站在这里发表言论,就是为了让他说出这句话。
莽古尔泰一听,立刻站了起来,向皇太极拜道:“我也觉得与大汗坐一起不合规矩,请大汗重新安排座次。”
“五哥你先坐。”皇太极不着痕迹地一笑,对众人道,“莽古尔泰向来与我同坐,突然改变座次,他国还以为我国内部有了矛盾,恐怕影响不好。”
一旁代善更是坐不住了,也起身道:“其实,我们既然尊大汗为上,与大汗同坐才是不合情理,让他国看着疑心,我心中也十分不安。李参政说得在理,以礼为上,才是正道。我提议,以后大汗南面中坐,已显尊贵,我与莽古尔泰侍坐大汗两侧,其他蒙古贝勒再坐在下面,这样可好?”这些年来,代善的圆滑之术已修炼得炉火纯青,不知是年纪大了,棱角都已磨平,还是见皇太极权大势大,真心顺从。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有阿敏和莽古尔泰的先例,他可不想被皇太极从大贝勒的位置上赶下来,趁还掌握着两红旗,自己找个台阶下,至少表面上还是很光鲜的。
皇太极淡淡一笑,松了口气,结果比他想象得还要完美,他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很久了。
这三个人,整整压了他五年,凡有大事都不得不与他们商量,还要听他们在耳边聒噪,想要做的事无法顺利推行。曾经努尔哈赤定下的八王共治制度被彻底打破,六部已建立,大权已在握,八旗军已从满洲八旗扩充有蒙八旗,汉八旗也在他的构思之中,皇太极这时才真正觉得自己是个君主。
新年到了,沈阳如往年一样热闹,朝贺的蒙古贝勒络绎不绝,从前一年年底就开始了。
皇太极领众贝勒拜天祭神,接受众人叩拜,第二天宴请诸贝勒大臣。
宴会上皇太极很高兴,不知是不是因为多年心愿达成了的缘故,与代善互相劝饮。
多尔衮也喝得比较多,当他出门解手时连步子都虚浮了。
屋外,冷风一吹,多尔衮一个哆嗦,打了个冷颤,刚想赶着回到宴席上,一转角遇到了皇太极。
皇太极让随侍的人退下,向多尔衮招了招手:“过来,不要站在风口,小心着凉。”
看上去皇太极非常清醒,可刚迈出一步,身子就晃了一晃,显然是喝得头晕了。多尔衮连忙上前扶他走了几步,站在了一避风口。
皇太极揉着太阳穴,试图保持清醒,平日里他也不常喝酒,今天算是破例了。
“你喝醉了,一会也别回席上了,直接睡吧。”多尔衮将他扶到一旁坐下。
“喝醉了还能和你说话吗?”虽然是晕乎乎的,可皇太极思路还很清晰:“你什么时候来给我见新年礼?”
“我们兄弟三人赶个早,就定在初四,也就不用和其他贝勒挤了。”
皇太极胡乱点了点头。
多尔衮道:“听说你把罚扣莽古尔泰的牛录还给他了?”
“不错,他毕竟还是兄长,我也不能太过火。”
多尔衮目光变冷,不管是皇太极真的对他放心也好,还是一时对他的安抚,多尔衮已经没了耐心。他清楚地记得当年,就是莽古尔泰扑上去,试图掐死他额娘,所以不但莽古尔泰该死,而且还要让他身败名裂。
“独揽大权的感觉如何?”多尔衮幽幽道。
“就好像头上的屋顶被掀开了,海阔天空,真是痛快。”
多尔衮思绪飘散,独揽大权,手握乾坤这种感觉,的确是任何事情都不可比的,他也差一点就能做到了,只是头上还压着顺治这个小毛孩。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