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穿越)上【完结】(30)

2019-05-17  作者|标签:

季宣和听段妈妈他们讲起杨家埠的这些情况,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这算不算是狼来了的翻版?

杨家埠地处北方,一年只能种一季庄稼,人均田亩比南方要多。这也就意味着一旦收成不好,压力也比南方人要大。毕竟南方能种植两到三季作物,即使有一季歉收,还可以种第二季第三季弥补。只要不是长时间的灾害,南方百姓要比北方平民抗灾能力更强一些。

明知如此,却也没多少北方人愿意背井离乡去南方讨生活。古代不比现代,若非实在过不下去,很少有人愿意离开故土。锦朝北部靠近边境处,有大片土地无人耕种,历代皇帝颁布诸多优惠政令,愿意前往的人却不多。一个是因为那里环境恶劣,另一个则是百姓们不想一家子单打独斗。

锦朝百姓多是聚族而居,有不少村子半数以上村民都是同一个祖先。人多力量大,独门独户的被欺负了,都找不到人帮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如今的局面。

这样也没什么不好的,个人的力量太过弱小,同族间互相看顾正是适应环境的写照。如此一来,宗族的权利就很大。穿越前辈们推动了经济,却没有改变政治状况,不知是没法改变还是不愿意改变。

季宣和夫夫并不常在村子里走动,对村子的情况却很了解,这都是季家下人们的功劳。杨家埠和其他村子一样,都奉行多子多福。这也难怪,家里男丁多了,其他人家轻易就不敢欺负,即使真被欺负了,族里也会看在他家子孙众多的情况下,更愿意为他们出头。

从杨家埠的情况来看,女性地位真心不高,重男轻女的思想比比皆是。这一点季宣和倒没怎么惊讶,就算在现代,说是女性能顶半边天,但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处于高位的女性比例明显很低。事实胜于雄辩,光从数据上就可见一斑。

这些和季宣和关系不大,只在脑海里一闪而过罢了。

由于连续好几年丰收,杨家埠村民生活日渐红火,上至老人,下至小孩,都难见菜色。有些贫困户手里有了余钱,都打算农闲时间重新翻盖泥瓦房。

春去秋来,很快又到了收获的季节。

今年看着和前几年没什么不同,等到麦子水稻灌浆结穗时,有经验的老农在田间地头来回查看,才发现情况不甚乐观,不说像仁泰十二年那样的大丰收,就连正常年份都比不得。据他们估算,今年的产量起码得减少一到两成。

每家每户伺候庄稼的能力不同,减产幅度自然也不等。因着减产幅度不大,并没引起人们的关注。也就最近几年都丰收,今年小幅度歉收百姓们才会抱怨几声,要放在以前,这样的收成还算在正常范围之内。

季宣和手中的两个庄子同样减产,邵云辰将账目算清之后,让季宣和过目。宁庄和安庄都比去年减产一成以上,季宣和翻看了一遍,便合上账册搁在一边。

耕种本就是看天吃饭,今年的收成也算不上有多差,尚在接受范围。只要底下人没有欺上瞒下,那就没什么好说的,该给庄户的福利一样都不会少。

季家人口不多,吃食多数都是由自家庄子提供,季宣和夫夫都不是亏待自己的人,就算这样,一年下来也没多少开销,每年都有不少银钱富余。

季宣和还不到十岁,季家又是外来户,在康平县没有亲戚,连个帮衬的人都没有,近几年攒下的银钱他就没再置办家业。目前季家的产业已经够多了,再多即使有云州府季府在后面撑着,估计一样会遭人觊觎,还不如就维持现况,每年收个七八百两,足够季宣和夫夫过上富足的生活。

季宣和又想起了邵云辰做的那个梦,若只是个梦那也就罢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若真是真实的写照,那么就得找找原因了。

像季府那样的人家,若没发生什么变故,除非自愿,否则根本就不会逼迫邵云辰改嫁。就如今的情况来看,要么是粮食歉收甚至绝收,导致季府产业大幅度缩水,要么就是遭到季府对手的打压,甚或两种情况兼得,使得季府一时难以周转或者干脆就败落。

从邵云辰的描述来看,季府那时至少表面还是光鲜的,内里如何就不得而知了,一切不过都是猜测罢了。

上回季宣和去给季老太爷拜寿,就碰上食物相克之事,想对季府不利的人一计不成,估计还会来第二计,从送年礼的孟管事口中,并未得知季府有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想必季老太爷有了防备之后,对手再想要祸害季府就没那么容易了。

季宣和并不想季府出什么事,锦朝很多律法都是连坐制,季府出事了,他也跑不了。正因为如此,季宣和才不想动写手系统中的系统币,那真是用来保命的。万一真发生点什么事情,也好提前跑路,若连跑路的时间都没有,那更得动用系统资源进行突围。

季宣和如今的生活无需写手系统就能过得很好,写手系统就成了他的最后一道保命利器。若不然的话,他根本没必要每天花一两个时辰用来码字,能悠闲过日子谁会不喜欢?

季宣和之前不通农事,身体好了之后才随着邵云辰对农事有所了解。就算季宣和再白目,一些常识他还是懂的,修水利套种之类只要说个大概,自有底下人付诸实施。也是如此,季家两个庄子今年的收成才会比附近其他人家高出近一成,在大家都歉收的情况下,宁庄和安庄收成只比正常年份减产半成左右。

季家两个庄子并未用围墙围起来,里面的一切动静村民都是亲眼所见,只不过季家两个庄子具体收成他们不知道,更不乐意在本就不多的田地里开挖渠道,看过热闹之后就付之高阁,并没放在心上。

不说村民,就连为数不多的几个地主也没有跟风。村民祖祖辈辈都是如此劳作,看不到具体结果的变动,谁也不愿意成为那个带头的。

北方本就少雨,修水渠和挖一眼深井还是有必要的,虽说真要干旱了,这些也不足以抵挡旱灾,但平常或旱情不厉害的时候,总能多收些粮食,长时间积累之下,这点收益也不能小视。

25.

仁泰十三年整个锦朝粮食都略微减产,这对于像季家这样家有恒产的人家来说并没有多少影响,而对于农户的影响则比较大一些。

古代人更能居安思危,特别是靠天吃饭的农家人,这种情况更加普遍。他们即使小有余钱,也不会随意乱花。这个世界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总会有灾情出现,因此只要不是家徒四壁,连饱腹都难以做到的,农家人家家户户都有储存粮食的习惯。至于存留多少粮食,端看一家之主的眼光和对未来的忧虑程度。

但凡到了闹饥荒时,这些粮食就成了珍宝,那可是比银钱还要顶事。

今年收成不是很好,杨家埠原先打算盖新房子的几户人家开始犹豫起来,最终只有一两户人家按照原计划行事,其他几家都攥紧了手中的银钱,想等明年秋收再决定盖新房与否。

最近几年气温一直在降,只是每年降温幅度非常小,对杨家埠几乎没什么影响,也就没人关注。南方则不然,越是南面,气温的影响越大。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0/7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