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怎么了?突然问这个干嘛?”
“哦,没什么,就是单纯的问问。”
单元楼门很快就到眼前,高晓晟推了推门,没动,他忍不住嘀咕起来:“谁一个啊?总是把单元门儿锁上,神经病啊,你家是没钱安门吗?”
骂着骂着他就掏出钥匙把门打开,还不忘回过头冲着陈梓南说:“陈哥,明天你跟我一起去外面吧,咱们去配钥匙,顺便我再带你认认路~”
两人一前一后进了楼,陈梓南嗯了一声,便默默地跟着他进了电梯间。
“咱们家在二十一楼~”
“停电了的话,岂不是爬到虚脱······”
“······可别。”
电梯徐徐上升,夜深了,楼道里很安静,电梯往上爬升的声音可以听得一清二楚。
“叮——”
“到了!”
走出电梯,看着正站在防盗门前摆弄着一大串钥匙的高晓晟,空荡荡的楼道里回荡着金属钥匙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陈梓南的心情却莫名地低落起来。
门开了,两人走进玄关处,高晓晟从鞋柜里拿出一双拖鞋递给他。陈梓南接过鞋穿的时候,发现这是一双新的,连价签都还没剪,鞋面上是他小时候最喜欢的米老鼠图案,他至今都记得,陈宏道给他送的第一份礼物就是一只毛绒米老鼠玩具,但是后来被农村凶残的真老鼠咬坏了。原本低沉的心又暖暖地飘上了胸膛,上上下下地沉浮着。
“啊,他们居然还没回来?!该不会是背着我们幽会去了吧?”
高晓晟伸长脖子把每个房间看了一圈,连个鬼影都没发现。陈梓南穿着新拖鞋,呆愣在客厅里,他忽然意识到,会不会没有自己的房间呢?这个想法还没来得及接着往下展开,就被高晓晟的声音打断。
“哥!这边是你的房间,陈叔叔知道你快到了,早就给你准备好了,连床单被套都是新买的哦!”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一间有他原来的卧室三个大的豪华房间赫然在目,陈梓南不知道该说什么,静默了几秒,他微微一笑,朝高晓晟举了下手,说:“知道啦!有多的睡衣借我一套吗?你哥的行李箱在车子后备箱里呢。”
“哦!好~~等我上完厕所就给你拿~~~”
洗完澡和高晓晟疯闹了一阵以后,陈梓南躺在床上拿起手机一看,才发现已经一点过了,但他还精神得跟打了j-i血一样,毫无睡意。
仰面躺着,他望着天花板上圆圆扁扁的白色吸顶灯,鼻子里满是枕头上散发出洗衣液的清香,不知怎的,一滴眼泪顺着眼角就滑了下进了耳朵里。他扯过身旁的空调被,脸埋到里面。
离开生活了十七年的故乡,只身一人来到这天山脚下的城市,空气是干燥的,行人是稀少的,阳光是耀眼的,戈壁黄沙则是第一次闯入他的视野,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而如今,眼前的这扇门一打开,他就回“家”了。这套房子里住着父亲和他的新任妻子,而他凭空就多了个便宜弟弟,一盒冰淇淋就能将他收买,再加上今天狗血剧一般的和赵羽的碰面,他的人际关系目前也就止于此处了。曾经的朋友仍然在和他联系,他们交换着彼此近来的消息,但是陈梓南明白,如果他就此再也不回去,再铁的关系也终会因为距离和时间逐渐生锈腐化。
第33章 忆冬雪(一)
这几天心情很是烦躁。心里仿佛压了一座山,焦躁得喘不上气。今天份儿的故事又不知道该写什么了,虽然老师嘱咐过不让写散文,因为我们的写作功底不足以支撑我们的野心。但我向来不在乎这些,他人的言语在我耳里一直都是根据我自己的需要听取的,哪用管他人闲言碎语呢?
写作和画画一样,本该是一件快乐的事,但俗世凡尘总让这些愉悦身心的事情变成劳役身心的苦差事。如果为了得到所谓的好成绩,而让自己在写作时只感受到痛苦,就有违我上写作课的初衷。闲话牢s_ao就到此为止了。
今晚我想回忆童年和那一场场落在童年深处再也没有融化的冬雪。
硫磺沟是新疆昌吉市的一个小镇,而我的童年时光是在那个位于小镇边缘的名叫联合厂的偏僻角落度过的。
那是一个以煤矿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聚居点,生活在那里的人大多数都是在七号煤矿井工作的工人,他们中有我的亲戚、我朋友的父母,还有许多如今我已然忘却的故人。
很多时候,我自认为记忆力很好,时至今日,我的脑子里依然清晰地记得那里的景物,不过是起于五号井、终止于我上小学时经常路过的那个集市。
有一条穿过整个硫磺沟、延伸向“共青团”并且联结着城市的马路,路两旁是一排排紧紧相依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砖头房子,那些房子对于童年的我来说无异于高楼大厦,多年后我和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旧地重游,那时我才惊觉时光的可怕和无情,曾经的“高楼大厦”褪去了名为童年的滤镜,它们显露出真正的模样,灰黑、肮脏、低矮、破旧,几乎看不到几个人,如果不是和朋友去商店里买了一个西瓜,看到了坐在店里乘凉的人,我都要怀疑这里是否已经人去房空了。
中国人讲究靠山、讲究风水、讲究许多东西,据说这些神乎其神的东西可以让人聚福、聚财、聚运,给后世积德。我从不信这些子虚乌有的东西,硫磺沟的房子的布局也不怎么讲究,虽然人们是想讲究,但脚下的煤灰和满头满脸的煤垢不允许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讲究。
记忆里总是洒满羊粪蛋子的马路两边是低矮的砖头房,两边房子的后面都是另一排房,而这两排房,一排的后面是通往埋藏着煤炭的群山,另一排后面则是一段据说是被洪水冲垮了的断面,而那不高的悬崖下面,往前走上几十上百米就卧着那条曾经肆虐过洪水的河流。听家里人说,发大水那年,全沟的大人小孩凡是能走的都去看水了,而我那时候还刚会爬,结果就从床上爬到地上,差点翻倒了尿桶。不过对于这段糗事,以前我很讨厌他们提起的,现在却觉得无所谓,甚至现在我还能提起这件事来,自嘲一番。
说了这么些,还没说到雪,我想今天是写不到那里去了。
那么明天再来讲讲三颗老榆树、河坝、馒头山和雪。
第34章 忆冬雪(二)
似乎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几棵老树,而我最无法忘怀的就是在那两排房子之间的仅有一米多宽的路上生长的三棵老榆树。其实准确说来,它们算不上真正的三棵树,而应该是两棵树,多出来的那一棵,是其中最老最粗壮的那棵树生长出来的分枝,但这根分枝所处的位置实在太靠近树根底部了,以至于人们干脆就叫它们“三棵树”。
孩子们常常相约在三棵树下做游戏,以三棵树为“据点”,跑得到处都是,像四散在山坡上的绵羊。大人们很多时候是搬来几条长木凳放于树下,往来的人看见了,不管有多忙,总会停下脚步,坐下来和其他人聊聊天才走。
这是成人与儿童的交汇点,老老少少聚集于树下闲谈,诉说着关于彼此和自己的事,但那些隐秘逸事早已消失在时光洪流的汤汤波涛之中。
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如今几乎很多孩子人手一部手机或者是别的电子设备,我童年时期连手机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个充满现代化的词在我那小头脑里完全没有概念。那是一个每天下午放学孩子们就背着书包狂奔回家守在电视机前看“动画城”、“大风车”的时代,如今我早已过了还会守着电视等待某部动画的年纪,但看动画却是我永远也放不下的习惯了,不管是风靡中国的日本动漫还是逐渐崛起的中国动漫,我都一视同仁。我自认为是个怀旧的人,而每个人都是念旧的,这也许是根植在人类基因里的东西,我现在看动画时经常做的,就是拿着手机,打开视频网站的弹幕开关,边看那些被我们称之为“童年经典”“童年神作”的动画,边看着屏幕上从右往左飘过去的一条条弹幕感叹时光易逝,岁月如梭。
童年的我们是没有这么多电子设备可供玩乐的,但我们就地取材,“靠山爬山”“遇水捉鱼”“逢树摘果”,没有这些我们就玩“抓子”、过家家、跳皮筋、踢毽子、滚铁环、“打豆干”,收集零食袋里的人物卡片也是令人不亦乐乎的一件事,但我却从来也没见谁集齐过全套的。
说到爬山,我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都像我们那儿的孩子一样,看着远处目之所及的最高峰总是会心生向往,那座让我们神魂颠倒的高山叫作“馒头山”,这个接地气的名字完全是根据山的形状像一个馒头而取的,山顶上还有一块孤零零突出的石头。围绕那块孤独的石头,童年的我们之间流传着诸多“传说”。
传说,那块石头是山上的一扇门,门里面有一个神厨,他可以蒸出和山一样大的馒头,他每天蒸啊蒸,做的馒头实在太多,人们吃不完,有一个就变成了这座馒头山。这个版本是我记得最清楚的,其他的和这个也都差不多,只不过还流传着关于通往馒头山的一座吊桥的故事。那座山和那座桥,我在上四或者五年级的时候跟随着几个大胆的同学一起去探险过。我们一行人到了河边,只在一条当初对我来说还波涛汹涌的河上看到一座三根木头并排而驾的“独木桥”,过了河,传说中的吊桥已经像断了龙骨搁浅在河滩上的长龙,它破烂不堪,只剩连接着馒头山河岸的那部分还顽强得挺立着,我们手脚并用爬上斜坡,顺着放羊人走出的羊肠小道,踩着时不时滚到脚边的羊粪蛋子,充满期待得往山上爬去,但是我那时候在距离山顶不远的地方就放弃了,虽然至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长久以来对“神山”的向往已经破碎了。
我站在童年的最高峰的大半山腰上,远眺着前方鳞次栉比的房屋,那是我的童年的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