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慢条斯理地摇了摇头,掸了掸纸张上并不存在的灰尘,笑道:“重光为人,嘉知得深详,岂会认为,你会因此事不利便胡乱怪罪?”
燕清但笑不语。
郭嘉忽敛了笑意,神容微微一肃,道:“嘉知重光,唯才是举,识人悉人,善于任用,然曹操一日未灭,便不得用他,文若亦然。”
燕清默契一笑:“清正有此意。而凭公达暗慧,定也能识得真意。”
他有意邀荀攸,并不是真的因为求才若渴。
毕竟吕布麾下,现也是人才济济,根本没必要去羡慕良莠不齐的袁绍了。虽离饱和还远,但各个都是顶尖谋士,内政方面或还有所欠缺,可帷幄之间,已是绰绰有余。
智者肯同心协力,便能叫事倍功半;若暗藏祸心,那真是坑人不见血的可怖。
这信是写给荀攸看的,可这姿态,却不只是摆给荀攸看的。
毕竟吕布与世家大族之间的关系本就微妙,坚持关押荀彧,一直不见不用,已是惹人嘀咕,再单纯由于荀攸也姓荀的原因就将人捉来,就有些触犯某些人心中的底线了。
荀攸行事低调,经行刺董卓一事的失利后,他更是多了几分慎重。得到释放后,他假意去蜀郡为相,后借口道路不通,安心留在富庶的荆州,继续观望大业了。
燕清的目标也很明确:不论死活,都不能叫这计谋百出、运筹决胜的曹魏谋主被他人所用。
而荀攸聪明之至,只要他还不舍得死,看穿杀意的他,就定会乖乖随人来到甄城。
起初,他之所以躲不开燕清与郭嘉合手安排的这桩祸事,是因他以为自己存在感足够稀薄,不惹人注目。
前有十路诸侯伐董,尽管风头被单军追击的曹操抢光(虽然在这一役里折损殆尽、有去无返的全是从友人张邈手里借来的兵马);后有真正叫这恶贯满盈的恶贼一命呜呼的吕奉先大义灭亲,一路扶摇直上,彻底洗脱污名,官拜骠骑将军在后;还有痛骂董卓作贼臣欺天、慷然赴死的尚书丁管,荀攸这密谋失败,被放出时也悄无声息的一个区区侍郎,就丝毫称不上起眼了。
纵荀攸再学贯古今、精于藏拙,也不可能猜得出,光燕清读过的那本《荀攸传》就把他费力掩饰多年的老底,给揭露了个一干二净。
将荀攸这事定下后,燕清与郭嘉皆没料到的是,袁绍之所以迟迟不动,并不只是他拖延症再次发作,或是重要谋士皆都忙于吵架,或是寄希望于公孙瓒的援军上头的原因。
而是除了千里奔袭的曹操、寄人篱下的刘备、诈降假投的周瑜、刚愎自用的田楷、赴任不久的袁谭外,还有一人,也默默地盯上了青州这块地。
第128章 袁绍袁术
且说自初平四年中,吕布依燕清之计,“好心”将被抢光家当的袁术送到了河北袁家后,被迫接下这颗烫手山芋的袁绍的日子,就没那么悠闲好过了。
袁术虽是嫡子,可对他这早被过继去的庶兄而言,根本谈不上亲密,自没丝毫手足之情可叙。更别说近些年来,袁术自诩嫡系血脉高贵,丝毫不感念他的照拂之意,不但背地里大肆贬低他的所作所为,还联合公孙瓒与孙坚找了不少麻烦,给他添了不少堵。
袁绍既恨他本事不大,刚愎自用,不分亲疏;又乐他才识浅薄,鼠目寸光,众叛亲离。
如今虽对他落得如此被吕布一锅端,遭五花大绑,遣送到邺城来的下场感到幸灾乐祸,可到底是骨肉至亲,袁术既已是垂头丧气、任人宰割的模样,又在这世间有几分薄名,要是趁血亲之危,做这赶尽杀绝之举,未免叫远近之人生出惧意,诟病不仁。
便有了杀不合适,放也不合适,用着不放心,供着又不甘心的尴尬局面。
郭图看他为难,便建议不如将袁术好吃好喝地养着,就当供个闲人,以向天下人展示袁绍的宽广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