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的教书匠 作者:夏夜鸣蝉(上)【完结】(13)

2019-06-20  作者|标签:夏夜鸣蝉 种田文 穿越时空

  崔瑛的住处还是在皇帝赏赐的宅子里,临街的铺面如今已经上了板子,只是旁边的角门还有动静。

  “阿雷,开一下门。”吕蒙正熟门熟路地叫门道。

  “县尊来了,快请进,先生正读书呢。”张雷打开门仰着脸笑道。

  “你还在记帐呢?”吕蒙正弯着腰对张雷说。

  “嗯,我帮先生把借讲义的帐拢一拢,看有哪些是需要重新再印一版的。先生说我这一年字练得挺规矩了,过些天教我刻蜡纸呢。”张雷微微摇了摇脑袋,“其他人写得都不如我。”

  “对对对,阿雷字写得最木奉了,阿瑛也最喜欢咱们阿雷了是不是?”

  “我去拢帐去,先生在书房里。”张雷听出吕蒙正语气中的调侃,有点不好意思地躲到铺子里去了。

  “义父你来了?永年兄……陈世叔好。”崔瑛听到院子里的动静迎出来,向两人施礼道。

  “义父?”陈彭年瞧了瞧吕蒙正道:“不是一直说是平辈相交的嘛,怎么就成义父子了?”

  “小侄身如漂萍,自来六安一直受义父的照顾,这不就赖上义父了嘛。”崔瑛打着哈哈说道。

  实际上这层关系只是崔瑛一时口快,与吕蒙正聊天打趣的时候,一时顺口按现代的语言习惯叫了一声“县尊大人”。但在这个时代,“大人”还仅用来称呼父母,即使是父母官,百姓也只称呼官职,冲着官员叫爹这么没节cao的事情,要到清代中晚期才会出现。所以在吕蒙正看来,就是他对崔瑛特别好,崔瑛感念在心,真情流露,管他叫“爹”了。吕蒙正的儿子那时候还不会说话,崔瑛这声拖长了尾音的“大人”真是叫得他通体舒泰。转身就张罗着摆酒席,收义子了。

  崔瑛不能跟吕蒙正说他在现代时的语言习惯,吕蒙正又对他是真好,这个时代义父子关系还挺得人看重的,毕竟当今皇帝就是太祖皇帝的义子兼内侄,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还能顺当当继承皇位。所以也就假戏作了真,干脆认了吕蒙正作义父。

  等正式确立了义父子关系,崔瑛的生活品质那是提升了好几等。义母将他四季衣裳张罗妥了,吕蒙正日日紧盯他学习经义,隔三差五的听他讲生活中事,传授他为人处事之道。这都让数十年没有人教导关心的崔瑛感念至深,对吕家夫妻也真像儿子一样孝顺。

  “你那是什么运气?”陈彭年有些羡慕有点嫉妒地说:“守着寒窑苦读能娶到知书达礼的妻子,知个小县城又白捡个好儿子,啧啧。”

  “行了行了,收起你那副嘴脸,有事赶紧问,明天一早,阿瑛还得去竹山村里指点春耕呢。”

第12章 一年(下)

  陈彭年本身是语言学家,他与崔瑛要讨论的无非是标准音应该是什么罢了。编纂组里有人崇古,要完全按《说文解字》来注音;有人尚北,要按现在的河北大族人说话口音来;也有尊上的,要按皇帝的口音来的,反正吵成了一锅粥。

  崔瑛不想搅进这一听就容易搞成唐代《氏族谱》那样的政治事件里,凭上古代汉语课时那点印象,向陈彭年科普了一下上古音是怎么回事,又说了一下原来社会民国官话和新中国普通话的确立方法,至于选择哪一种那就是朝上诸公的事了,在官方通用语没颁布前,他的讲义还是按原身的方言来标。

  陈彭年解决了心头的疑虑,注意力又转到房舍上来,觉得这房子似乎和一年前大不一样,兴致勃勃地拉着崔瑛要四处看看。

  崔瑛无奈,领着陈彭年从前面开始看。

  前面的铺子里,张雷坐在烛台下正看着书,边上还摊开一本今天的借阅册。

  “阿雷,天晚了便别耗眼睛了,要是得了怯远症那可就麻烦了。”崔瑛见烛火摇曳不清,张雷眼睛离纸近近地,连忙制止道。

  “哎,知道了先生。”张雷不好意思地收起了讲义。

  陈彭年没在意这师徒官司,他仔细打量这方小铺,不再是之前吕蒙正在书信里描述的简陋学堂,一面靠墙的大书架,最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十三经的卷本,下面则是线缝的竹纸讲义,分别按《蒙求》《农事》《志怪》等类别分了,又按日期分了册。《蒙求》还有六七册在架上,《农事》仅余一册,《志怪》则就余几张还没订成的本的讲义还在。

  离书架远些的地方则是一排桌椅,还有笔砚摆在桌上,看起来是给书生抄录书籍用的。

  “书架是空了些。”崔瑛习惯了图书馆满当当的书架,当时找木匠打的时候打了一个大架子,结果搜罗遍全六安,除了一套十三经,旁的也都找不到了,余下的全是崔瑛每日一篇的讲义,给学生当课外阅读看的。

  “已经很不错,寒士求学艰难,怕是不少读书人因此得福。”陈彭年虽然出生高门,却也知道读书不易,轻叹一声赞道。

  嘱咐了张雷早些休息,崔瑛又领着陈彭年去了教室,除了一张“红花榜”便是陈彭年已经见过的粉笔与黑板。西厢原来的床已经改作它用了,如今这一屋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

  “这屋是怎么了?”陈彭年好奇地问。

  “去年秋冬给学生睡觉的地儿。”崔瑛想起来就没什么好气。

  “怎么了?”

  “去年年中,我给学生放农忙假的时候,有两个学童被他们爹娘送到酒楼里当伙计,因识得字又会些个珠算,上手挺快。酒楼东家要到庐州府去开个分店,正缺人手,将我学堂里的学童拢走了一大半。等九月回来的时候听说几个学童竟被州府里几家正店匀了,说是跟掌柜学徒,一个月能领一贯多钱,还说很快就能升二掌柜的。这下可好,这六安城的四里八乡,只要家里没穷的揭不开锅的,都把孩子送我这儿了,小一百号人,哪有床给他们睡。不得已,将整屋的地都弄成炕,自己带床铺盖挤挤吧。”崔瑛想起那些教了一半被父母送走的学生就更自己手里出现流生似的,说不出的难受。

  “可见是你教的好,你和圣功说要教他们上养父母,下抚子女,这不是做到了吗?”陈彭年看崔瑛兴致不高,安慰道。

  “算了,我也说不清,”崔瑛没法和他们说教学循环、教学目标之类的事,摆摆手道:“就是事情做一半,心里不舒服。”

  “那我就不吵你了,快去休息吧。”

  一夜无话,第二天城门一开,吕蒙正、崔瑛带着陈彭年、张雷就直奔竹山村了。

  城外路上一样干净得很,早早有小孩子将地上的垃圾捡了干净。离城不远便有一条清溪蜿蜒而下,杨柳临河摇曳,几个妇人蹲在水泥打的石阶上清洗衣服,有节奏的捣衣声让一行人心情都好了起来。

  “说起来这水泥能建房,又能修河堤,看阿瑛你的院子里抹地也是好样的,为什么这城外的官道不用水泥?兵部尚书见了圣功兄的奏报,头一个嚷嚷地就是修官道和卫堡。”

  “还在试验当中,”崔瑛笑道:“竹山村那头的小路夏天修的,入冬时就有些坑了,冬天修的这一开春便胀出裂纹了,总要先找到差不多的方案再说。另外也怕水泥路硬,伤牲口的关节,特别是马。”

  “希望早点找到好方法吧,这黄土路夯得再实,两天雨一下就拖泥带水的没法出门。”陈彭年一脸不堪回首的表情,看来这趟差事中有些不太好的回忆。

  通往竹山村的一路上,行脚的商人不少,大多是用骡马驮了纸的;还有一些脚力拖着平板车,车上放着奇怪的水泥块。

  “阿瑛说那叫预制板,”吕蒙正对陈彭年说:“你看田边的灌溉渠就知道了。”

  临近竹山村的田地里,灌溉渠与陈彭年常见的人工挖出的浑浊的沟渠不太一样,水流不是在泥沙混杂的水道里流动,而是在由一块块上大下小的梯形板间流淌。

  “要说这水泥用来修渠是最好的,你回去大可和勋贵大户们讲,水走预制板间走,不会渗水到近河的田地里,再远的田都能有水,地方又浅,也不怕哪家小娃子掉进去陷泥里溺死。天热的时候把渠上盖个盖子,叫什么减少水分蒸发?反正去年六安没有为争水打架的,大家的水都够用的。”

  吕蒙正细细与陈彭年说这水泥预制板的好处,远远得看见溪上架了一座龙骨水车,他指了指水车道:“看到那水车就到竹山村。”

  陈彭年自小也是博闻强志之人,吕蒙正讲的,崔瑛说的,他自己看到的,都一点不拉地往脑子里硬记,以便以后慢慢分析学习。

  #

  竹山村的住户没有增多,村口有几个小男孩儿一边抹水泥一边在嘀嘀咕咕地说笑,听见马蹄声也不抬头,向边上蹭了蹭,高声叫道:“别踩了水泥地。”

  “冯三儿,小链儿,头都不抬不怕马踩了你们!”崔瑛老师之魂发作,勒停了马,走到他们跟前就开始训。

  “阿瑛年纪不大,怎地变得如此絮叨!”在崔瑛念叨了快一刻钟过后,陈彭年有点受不了地说。

  “先生只要遇上安全相关的事情就会突然变絮叨,就怕我们这群学生大意出事。”跟着他们一起回竹山村的张雷忍不住为崔瑛辩白道:“如果不打断的话,三刻钟左右先生自己就停了。”

  “三刻钟!”陈彭年惊叹道。

  其实就是崔瑛班主任职业病发作了,从他小时候到他当老师的时候,只要国内任何地方发生未成年人重大交通事故,老师就得花一节课去念叨交通问题,后来就成习惯了。即使到这一世,遇上小孩子对交通问题不上心的,他也还要念叨,而且习惯x_ing地念完四十五分钟。

  “阿瑛,还有其它事要做,不要误了农时,这些先孩子交给家里大人管教吧。”吕蒙正比较习惯崔瑛的念叨,非常熟练地打断道。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3/60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