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子见崔瑛有些走不动了,便坐到路边道:“石头别骂了,咱下回不卖他家就是了。给他家街坊听去了,有我们什么好处不成。”
又转向崔瑛道:“瑛子,你坐歇会儿。”
他帮崔瑛将背上的柴放下,坐在他身边问道:“瑛子你会算数,认不认得字啊。”
“认得一点,跟村里秀才学的。”此时的秀才还不是科举路上的一个功名,读书人常常被称为秀才。
“那你晓得我和石头的名字怎么写不?我们都姓陈来着。”
“陈是这样写,”崔瑛抽了一根柴在地上划了一个繁体的“陈”,“陈家的祖宗是舜,上古的皇帝,他的孙子被封的地方在淮阳,以国为姓。”崔瑛顺口解释了一下这个姓氏的由来,他带班主任的时候喜欢叫学生写自己的姓名的来由当第一篇周记,常见的几个姓氏的来源与演变都还记得。
“柱子的柱是木字边,梁柱都是木头做的,”崔瑛一边在地上划拉一边解释道:“旁边是主人的主,你看是不是一根柱子穿了两层房板,顶到了梁上?”
崔瑛找到他大学到农民工子弟小学教书的感觉,顺手在一旁简单勾勒了一个房子画上柱子,帮助陈柱子记忆。
“子一开始是指小孩子,所以是这样,”他先写了一个“子”的汉字,又写了一个甲骨文的“子”,“圆脑袋,有手有脚,然后就成这样了。”
“陈柱子,这就是你的名字了。”崔瑛很有成就感地说。穿越到千年之前,一切都是陌生的,他现在手无缚j-i之力,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又举目无亲,就像漂萍一样找不到根,也就这熟悉的汉字能给他一点慰藉了。
吕蒙正今天心情其实不怎么好,大周朝有了一统天下的气象后对读书人也是非常宽容的,他是显德十七年的进士,初一入仕便被官家派到六安这样一个中县来做县令。休养生息,劝课农桑的话念书时也不知说了多少,真正做起来却艰难得多了。
朝廷安顿流民分给土地,一丁五十亩,由主薄带了一干书吏分头进行。前几天吕蒙正在整顿流民营时听到一些流言,说是如果不给主薄和书吏送礼划分的田地就既薄又碎,还不足数,送了重礼的就能分到上等田,且方方正正的便于劳作。
今天吕蒙正就是出城盯着小吏划分田地的,结果惹了一肚子气。田的肥瘠薄瘦他能看得出来,书吏也不好糊弄,但田亩丈量就比较麻烦了,他只知道《九章》里有“方田”一章,学得却不大精,向来读书人不大专精这些,多是聘了精明的幕僚帮忙处理。但他幼年与母亲被赶出家门,初一上任,手边根本没有可用的人。再加上流民营里的帐目好像也有点问题,只是算帐需要时间,六安民风剽悍,但读书识字的人却少得可怜,想找人手帮忙都找不到。可想而知,希望澄清吏治的吕蒙正今天一天心里有多郁闷。
傍晚回城,吕蒙正一边走一边生闷气,心里盘算是写信给自己那个不靠谱的爹,从家里抽两个小辈来帮忙呢,还是写信给书院的好友,看有没有无心科举的同窗,推荐两个来。吕蒙正与几个衙役走到大路上,正好在崔瑛他们身后不远,将崔瑛他们的对话听了个一清二楚。
吕蒙正见前头的三个小孩子年纪都不大,那两个说自己是姓陈的娃娃看着有十三四岁,那个一口报出柴价的更小,瘦骨伶仃的,好像才十一二岁——崔瑛的原身家里条件本来就不好,两年流民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就显得瘦小。
“你这娃娃有点意思。”不知什么时候,崔瑛他们身侧站了几个人,为首的人一身挺素净的长袍,看得出来,料子很好,看起来三十多岁,笑吟吟地。正是吕蒙正看崔瑛教陈柱子写名字的方法有趣,上前搭话。
“大伯,偷听别人说话可不是君子所为。”崔瑛警惕地看着这个陌生人,这个时代人身权利可没什么保障,他们三个小孩子被掳掠贩卖都不是什么新鲜事。
“你那伙伴口出恶言也不是什么君子所为哦。”吕蒙正见那小孩子眼睛清亮有神,谈吐有礼有节,心中喜欢。又想这么点的小孩子算帐能算的这么清楚怕是家里大人也是个能算的,若能招俫到手下,自己就不怕被小吏糊弄了。
“咱们人小力轻,被诈了钱财还不许占点口头便宜不成。”陈柱子将崔瑛拉到身后,盯正吕蒙正说道。他刚才制止石头骂人便是怕身后那几人与城西的富户有什么牵扯。他们住在抚孤院,无依无靠的,若惹了大户不喜,以后恐怕会找不到帮佣的活计。靠抚孤院那点稀粥,怕是顶不到长大成人的那天。
“哎,别恼嘛,你们被诈了钱,怎么不去找他们理论?家里大人呢。”
“您是吕县令吧,我识得你哩。柱子哥,就是吕县令叫人送我们到抚孤院又给你和瑛子叫了郎中的,是个好官。”吕蒙正下令时清查流民营孤儿时,崔瑛原身被砸昏死过去了,柱子也饿昏过去,人事不知,就石头当时还保持清醒,认得县令。
吕蒙正这才知道面前的几个孩子都是流民营里的孤儿。他心底一沉,抚孤院的孩子受了欺负自然是不敢找富户理论的,但看着崔瑛那清亮亮的眼神,吕蒙正心底还是难过的。这,也是他治下的百姓啊。
“瑛谢过大令救命之恩。”崔瑛上前行礼致谢道。
虽然原身最终没熬过来,但柱子、石头和其他几个孩子确实因此得以活命。就是崔瑛自己,如果醒来的地方是流民营的话,也不知道能不能挺过最初三天的休养期。
“本官代天子守牧一方,这是该做的,不用谢。”吕蒙正笑着打听道:“小娃娃你的名字是崔瑛?算术是跟谁学的?”
“小子是叫崔瑛,算术是和村里的秀才公学的。”崔瑛将原身的身世简单说了一下,除了增加了一段与村里秀才学习的经历,没有任何作假。
“你数算本事学得如何?会摆弄算筹么,看得懂帐么?”吕蒙正一手拎起崔瑛身边的柴火,一手牵了崔瑛向城里走,嘴里还逗小孩说话。听到崔瑛的身世,吕蒙正就打消了找幕僚的想法,但他看崔瑛相当顺眼,他的长子刚出生不久,如今正是父爱满腔的时候。看崔瑛虽然气色不好,瘦瘦小小的,却腰挺背直,眼睛有神,一看就是个读书的种子。另两个孩子一个憨直可爱,一个有担待义气,都是好孩子。
“我学的是珠心算与笔算的法子,不摆算筹,但看个流水帐问题不大,《九章》里的题我也都会解。”崔瑛对数学非常自信,不说大学数学难度完爆唐宋时期的古人,就他五六岁时候老妈送他去学的珠心算放古代也是逆天的存在。
“小孩子可不能说大话?”吕蒙正笑着说。
崔瑛一边要接过吕蒙正手里的柴火,一边说道:“您要我算日蚀发生时间那肯定不行,但看一本流水帐可能也就一刻钟吧。”
吕蒙正先拒绝将柴火递给崔瑛,反而背到了身上,笑着说道:“没事,早个两三年我也是住在寒窑里,日日背柴换粮的,这点柴火不算什么。你们好好念书,以后也能当官,过好生活。”见一边的衙役很有眼色的将另两个孩子的柴火也背了,才转而严肃地对崔瑛说:“积年的老书吏都不敢说一刻钟清一本帐,口出狂言不是君子所为。”
“非是小子口出狂言,大令尽可一试。”
吕蒙正安排衙役将柴火送回抚孤院,带着三个孩子回了县衙后宅。
陈家兄弟俩吃了晚饭,随着仆人到客户休息了,穿来半个月终于吃了顿正经饭的崔瑛也随吕蒙正去了书房。
吕蒙正递给崔瑛的一卷刚从妻子刘月英手里要来的家里流水薄,崔瑛要了两张厚实的纸笺,又用小刀削了一支废笔管做了蘸水笔,才展开卷薄,蘸了墨汁在两张纸笺上做起记录来。
崔瑛小时候练过珠心算,后来为了帮老妈和学校里的叔叔阿姨算试卷分,这功夫也没撂下,虽然没有世界纪录那种30笔不到两秒的神速,但也只是稍慢了一些而已。
“这帐面上结余一贯二十三文,另有五笔计算有误,实际应当结余一贯三百三十六文。”崔瑛用指甲在有问题的记录上掐了一下,而纸笺上除了崔瑛怕记不住数字而留下的一点记录外,什么也没有。
吕蒙正看着刚刚烧起来,连味道都还没逸散开的香,有点傻。
第3章 献书(修)
崔瑛一夜好睡,吕蒙正连夜派人到主薄那里将流民营的帐本并县里的田籍税薄都收了回来。
第二天一早,崔瑛和陈家兄弟俩用完早餐,见吕蒙正将兄弟俩安排回了抚孤院,便进了书房。吕蒙正到任不足一年,组织流民营不过三个月,帐册并不是很多,又是经折装的,叠在手里也没一掌厚。崔瑛还是用昨晚那支蘸水笔,借助镇纸在厚纸笺上打出格子,将日期、在营人数和领取粮食一一填入,花了半天功夫便制出了一张逐日变化的清单,帐目问题一清二楚。
吕蒙正只见那瘦弱的小孩子打开一册帐本,以他根本没看太清的速度翻过,在纸笺上填上几个数字,然后又打开一本,用他算了一册帐本的时间算完了全部,而且全对。
叫下人端了一碟点心上来,看小孩一边吃一边又将刚才算过的帐本再翻了一遍,吕蒙正终于有点按捺不住了。
“算完了?”
“嗯,再验算一遍免得出错。”崔瑛将嘴里那一小块米糕咽下,说道。
“你先生教你用天竺数字的?”吕蒙正问。
崔瑛写的是阿拉伯数字,由印度人发明的,历史上到了宋代晚期才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不过吕蒙正因为年青时寄寓在寺庙里,认识了一些天竺来的苦行僧,所以也认得这些数字。
“先生只教了数算和识字,数字是跟一个过路的番僧学的,写起来快。”崔瑛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