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
亮云还是云亮都太冷了+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三年前的文,今年修改了一下
内容标签: 年下 古典名著
搜索关键字:主角:诸葛亮 ┃ 配角:赵云 ┃ 其它:冷cp
==================
☆、第一 卷首
卷首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
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
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诗经.国风.郑风》
第一
建兴九年的春天,蜀中下了场大雪,只一夜的功夫,就把远山近川催成一片银装素裹。
马蹄笃笃,踩着原野里的碎琼乱玉,耳旁是猎猎寒风,诸葛亮不禁回头,旌纛飘飘中隐匿着被银边镶嵌的成都城。
越行越远。
等到转过头来时,雪花忽的糊住了脸,诸葛亮伸手揉了揉。
再睁眼,细雪纷飞,天地缩小到只剩下身前的这段老路。
诸葛亮勒马在这路上,看它白茫茫成片,与锦城的王宫之中大面积玄赭两色的地砖一样,虚晃了视线。在那里,刘禅端坐在九阶深处,十二冕旒虚晃遮掩住他的面容,尚还年轻的帝王流畅的一展袖袍,微笑说道:“就再按丞相所言,讨伐中原吧。”
诸葛亮想到,这是他们第四次北伐。
天气终于不再那么寒冷的时候,大军才将岐山包围。
诸葛亮只顾在军帐中处理事务,无知觉中,春意竟已深浓。春风又绿垂枝柳,时节瞬变不待人。上一次邻近岐山,不近不远,是建兴六年春天的事情。
建兴六年,他多念了几遍。
于是某一夜,诸葛亮从小寐中惊醒来。
中军幕府外,仓黑色的穹顶,月暗星昏,不见北辰。天际伴篝火而行,那面印有“克复中原”字样的大纛旗,在翳翳火焰上扬起,引他放下笔,无声的看。
军旗残破,已然跟着他四处征战,风吹日晒,生出零碎的线头和斑驳的印记。触今忆旧,诸葛亮突如其来想到它第一次挂在阵前的情景,继而想起第一次北伐,再次想起建兴六年的春天。
建兴六年,纵览天下,不无战事。
诸葛亮低下头皱眉思索,那一年似乎发生了不少的事情。出岐山,失街亭,退汉中... ...思来想去都是些痛心之事,大概收了一个伯约是难得的安慰。
似乎当初,竟也中了姜维的计策,以至于在那个赤焰滔天的夜晚,留下了慌张避乱的记忆,在弥漫滚滚浓烟的翳然原野上,同人相视,将彼此的面容刻进瞳仁,感慨年轻才俊的新生,当然,曾今也有死亡。
他忽然一把牢牢将故梦按住。
诸葛亮一生并不是没有遭遇过困境,或似乎是相似的情景轮回着出现,重重叠叠。
他想起那个人。
案前摇曳着一豆孤灯,将近熄灭。
又有脚步声传来。
昏暗之中的诸葛亮松开捏住大氅系带的手,急急去护灯芯。
“又有要紧军情了么?”
姜维只听到诸葛亮贯如常日般低沉从容的询问,恭敬的低头在外回答道:“丞相,是。”
诸葛亮面容无异的注视那明灭的火焰一点一点的印出走进的年轻小将来,露出难得的微笑:“伯约……”
姜维前来是为着曹真病重,司马懿向西推进一事。
几番讨论之后,已经是胧月如纱,低低的挂在天幕上。
姜维翩然而至带来的些许生气也随着他的离去归于无际,那仍带希冀的雀跃跳动在诸葛亮的心头。
“丞相,这一次……”
姜维缓慢退出去。
诸葛亮没有回答,一种强烈的预感压上他,他只觉得喉头生出艰涩的苦意,被打断的旧忆像融冰一般坠落,他仍旧是面无表情的模样。
人也许一时一刻都不能松懈下来,已经是白发如霜的诸葛亮突然对自己说。
无事可做,往事便会回上心头。
一次次的仰首眺望,只是故人不再。
一次次的侧身回眸,却已来者无寻。
夜凉如水,“克复中原”的大旗在月色里蒙上一层淡淡的y-in影。
思考的目光潜入那笔画之间,像一束炙热的流光潜入黯然沉寂的岁月。渐渐的,在万物复苏的春季感受到冬日枯荣的冰冷。
浮动在眼前的竟是一川烟波,孤舟凉月。
很多年以前。
那时的诸葛亮和赵云刚刚祭奠完周郎,只乘一只小船,轻飏回荆州。
深冬里的江水流淌的极为缓慢,蒸腾起的白雾,朦朦胧胧罩了一片。小船平稳的泛行在浓雾之中。
诸葛亮安静的注视着案几上那盏青瓷油灯,手心把弄着一只锦囊。
耳畔萦绕着的,是隐匿在江风之中的柴桑丧乐,断断续续,不绝如缕。
“军师...”
你难过么?
望着雾气散去款款而出的一轮皓月,赵云想了想还是什么也没有说出口。
诸葛亮知道赵云了解他的无奈,诸葛亮也知道赵云明白这乱世的悲哀。
知己也好,劲敌也罢,即便是有恩有怨,在这绵延千里的长江之中,不过,都只是一抹淡漠的水色。
烛火的光焰似有些灼伤了眼眸,诸葛亮不着痕迹移开了视线。
“若不是乱世,军师与周郎...也许...也许会是朋友吧。”赵云无奈蹙眉。
不知是谁在这微凉的月色之中发出一声冗长的叹息。
诸葛亮深深看着他,目光是自己都不得而知的柔情
“这世上没有什么如果。将星陨落,天命难违....不过要是与周郎共谋,呵呵,亮只怕是要一事无成。”语态闲适,诸葛亮有些弧度的嘴角带着半分清朗笑意。
然而嘴上这么说的诸葛亮,实际上却并不相信什么天命。
他与周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惺惺相惜,只是为了不同的追求,心力交瘁的下着一盘棋。
人都有两种相互矛盾的情感,更何况生在乱世之中,生而为人就包含着更多身不由己。
于诸葛亮,不过是个“义”字,为刘备猥自枉屈,三顾Cao庐之恩。于周瑜,也不过是个“义”字,为孙策少年相知,总角骨r_ou_之情。
这盘棋局博弈之中,或许他是真正的赢家,或许他也是真正的输家。
光影朦胧,赵云微微阖了阖眼睫,然后静默了好久。
“天命难违吗?云却想要与这天命一搏呢。”赵云笑了笑,眸中似乎有光彩溢出。
一双极漂亮的黑色的眼眸。
诸葛亮敛容。
赵云的语气有些轻弱,但他却在那俊秀的脸庞上看到一种刚毅。
空气里,似乎染上些许未知的情义。
“已经有太多人故去,云常常在战场之上感到一丝寒气,沾染的血越多,便越厌恶这乱世。”眉眼却微微蹙着,一下子握紧手中的剑,赵云转头定定看着诸葛亮。
被那双眼眸注视着,诸葛亮一时竟有些哑然。本是马革裹尸的武将居然会厌恶这枭雄并起,英雄遍出的乱世,虽然诸葛亮早是知道赵云的x_ing子的。
而赵云却不等他开口,“云不自量,曾听闻军师隆中之对。今日所做一切,都只是为了终结这乱世罢了。三分天下,固然是对,而仁义却是不能缺失的,百姓安居乐业,黎民不饥不寒,乱世或许才能早早结束。”
诸葛亮早是知道他的,有着关羽的“义”,带着张飞的“勇”,却又不同于关羽的刚而自矜,不同于张飞的不恤小人。
赵云与他大概本就是心意相通的吧。
一出Cao庐,年轻的军师在刘备的军中,多少有些徘徊在内戚外戚的复杂网络之外,踽踽前行,不过难得有人同他步调一致。从新野相见火烧曹军到江东会见周瑜,从南屏山下的接应到入吴的三只锦囊。一次又一次的将他与子龙,两个在刘备军中茕茕孑立,毫无牵系之人的命途交织在一起,似乎能在这个人身上找到一种平静,当年从南屏山下来的诸葛亮看到赵云,脑中这么自然的就想到。
诚如仁义之言,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乱世可平。
诸葛亮在赵云身边找到了一丝共鸣,一丝非君不可的共鸣。
好像在黢黢黑夜之中,找到一抹星光。不同于对刘备及关张二人的敬重,不同于倾心为季汉殚尽竭力的感识,倒像是对待一个知己,一个可以实实依靠着的人。
想及此处的诸葛亮眸子里闪现出一种深沉。心情平和,他轻轻握上赵云的手。本是跪坐的躯体一下子挺立紧绷起来。
“子龙,当真愿与天命相博?”。
“主公的‘仁’便是云心心念念所寻,无论世殊事异。天命不可违,但天命却可以抗争”回握住诸葛亮,赵云正了正脖颈。
江面正是一片开阔。
像是握着一块温润的玉,手掌上传递过来的温度直暖到诸葛亮的心里。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这算是一种誓言吗?
“我信你。”诸葛亮缓缓的说出口。语气中显出一分信念,眉宇间透出一种正色,执扇的手轻轻摇动。
赵云只是一愣,剑眉星目之间只露出几分局促,腼腆的愣在那里,好半天说不出话来。
诸葛亮暗自握紧了掌心之中的手。。
一眼望去,雾气已经尽然散开。
无论何时,我都信你。这是诸葛亮默然在心底,并未说出的一句话。不仅仅是因为赵云一身是胆,忠以卫上,也不仅仅是因为赵云淡泊宁静,不卑不亢。
烛光剪下赵云的侧影,宛若芝兰碎玉般的映在诸葛亮的心头,那般柔和,那般宁静,却又带着一丝毫不逼人的霸气。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霸气,他们才敢与天命相争,为着自己心中所念所想,为着那一分不可言他的责任,在风雨飘零的后汉末年,一同迎上那未知的命途,为了季汉。
所以,当诸葛亮站在殿堂上从容分配军令的时候,望着那抹侧影,还是会有片刻失神。
他老了,他亦是。
不得不注视到子龙如霜的鬓发,不得不发出英雄不再的感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