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
一个压抑的狗血故事。
先出场的是受。
第01章
洗手台的水龙头坏了三个,只有靠近女卫生间的两个能正常使用,其余的只能开关,无法调节大小,一开就是最大水流。
文筠刚出完外勤,浑身是汗,浅色T恤的后背与胸膛位置s-hi透不说,脸颊也因为既热又累而浮着不正常的红。
x_ing格使然,他从不使用挨着女卫生间的水龙头,拧开最左侧的一个就开始洗脸。
上午交了一份“初秋吃喝玩乐指南”给新媒体部的总编辑刘存,也不知道对方看得怎么样了,会不会又摇头让重做。已是下午4点,他不敢耽误时间,顾不得乱溅的水,捧着就往脸上扑,指望尽快让脸上的红晕消退——31岁的人了,在传统纸媒里早已算“老人”,被调到新媒体部后却成了彻头彻尾的新手。面对比自己还小几岁的上司时,他不想显得太过狼狈。
尽管对方已经数次当着二十出头小年轻的面让他难堪了。
一旁女洗手间的门打开,情感板块的组长李筱走出来,见弯腰洗脸的人是文筠,化着淡妆的脸上立即流露出瞧不上的神色,洗手后拿出口红补妆,离开时裙摆被溅了两滴水,旋即不耐烦道:“有没有素质?洗个脸泼我一身水!没看见我正要出去采访吗?”
水流哗啦作响,即便在不小的水声中,李筱的声音也相当出挑,正好有两名男同事如厕,李筱就像有了观众的演员,声音又尖了几分:“废物扫把星,自己的工作做不好,还老是影响别人。真不知道新媒体部为什么要收你这样的人。”
文筠直起身来,抹掉脸上的水,讷讷地说:“抱歉,我有些急,把水溅你衣服上了。一会儿我就去报修,应该很快就能修好。”
李筱的表情就像听到了什么天大的笑话,两名男同事也笑得别有深意。
文筠不明白自己说错了什么,尴尬地朝三人点了点头,急匆匆朝办公室走去。
身后传来一阵冷笑,还有李筱那刻薄的声音——“报修?呵呵,还知道水龙头老化了得报修,怎么不看看自己老土成什么样了?啧,在给水龙头报修前,不如趁早给自己报个修,也算是为咱部门做件好事。”
文筠脚步一顿,眉间轻轻皱了皱,却并未回头,半秒后加快步伐,几乎是跑着走进办公室。
“怎么现在才回来?效率也太低了吧。”旅游美食板块的组长赵禹将手中的几页A4纸往文筠桌上一丢,“刘总找你半天了。”
文筠拿起A4纸一看,正是自己上午交给刘存的那份策划案,白纸被红笔画得乱七八糟,核心内容几乎全被划了叉。
他叹了口气,知道又要重写了。
总编辑办公室。
刘存正在打电话。文筠将文件卷成筒状,略显不安地站在一旁。
几分钟后,刘存放下手机,盯着文筠看了一会儿,劈头盖脸就是一通骂,说策划没有任何新意,文字也没有灵气,路线设置毫无特色,完全没有吸引目标客群的可能。
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字——土。
到新媒体部3个月,“土”这个字,文筠都快听麻木了。上司嫌他的稿件与策划案土,同事嫌他的打扮与x_ing格土,甚至他的年龄也成了被攻击的目标——
“31岁了,想得出好点子吗?还在咱们新媒体部占什么位置?”
“案子重写。”刘存说:“夏末初秋周边游是你们小组这个月的重点,必须做好。”
文筠点点头:“我会尽力。”
刘存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文筠,我把你从《仲城时报》调过来,是看中了你的踏实与勤奋。张总前几年在年会上怎么表扬你来着?说你刚到社会新闻部时连稿子都不会写,靠努力拼成了年度优秀记者。怎么到了我们新媒体部,你就什么都不行了?”
文筠低头听着,没有说话。
“新媒体要贴近年轻人,你以前写传统新闻稿那套思路早就过时了。”刘存越说越来气:“你刚来时不适应,我能理解。但这都3个月了,你就不会多听多学?他们嫌你的创意土,你就不能拓宽思路?不会上街上网,去看看年轻白领现在喜欢什么?我如果是你,休息时我就去各个商圈、地铁站打街,我就不信改变不了原来的思路。”
文筠脸皮薄,脸颊阵阵发烫,找不出反驳的话,也不想反驳,待刘存出够了气,才低声说:“刘总,你看这样行不行?我今天加个班,做三份案子出来,明天你看看哪个合适。”
刘存摆手:“这案子正常工作时间内就能做出来,你要加班是你的事,我不会给你签加班费。”
“我知道。”文筠讪讪道:“是我的问题。”
离开总编辑办公室,文筠靠在走廊的墙上,抬手捂住额头。
上午交的那份策划案就是他昨天在家里连夜加班写出来的。早上来打卡之后出去跟手里负责的商家对接,大热的天,跑了几个小时,一口水都没喝,中午只吃了一个面包,现在又面临加班,实在是有些扛不住了。
走廊旁边就是咖啡厅,几名同事在里面闲聊。文筠听得出,不久前说要出去采访的李筱也在其中。
“姓文的又被刘总叫进去挨训了?”
“废物一个,什么都不会,又老又土,不训他训谁?你们看过他写的稿子吗?我的个天,90年代的党报风格,这他妈要发出去,不被吐槽死?”
“真不明白刘总怎么会调他来,妈的把咱们平均年龄都拖上去好几岁!”
“刘总念旧情吧,毕竟是以前的老同事。”
“诶,我听说文筠以前在部队?还是什么特种部队?”
“嗤,这你也信?他这么孬,怎么可能是特种兵啊!而且特种兵干嘛来当记者?他要真是特种部队出来的,早把咱们按在地上摩擦了。”
“我也听说他以前当过兵,但肯定不是特种部队,估计就是个普通部队,他在里面看仓库也说不定。”
……
文筠十指收紧,片刻后转身,悄声离去。
夏天白昼长,但到了8点,天也彻底黑了。办公室只剩下文筠一人,而三份策划案只写好一份。
他疲惫地揉着眉心,起身走向落地窗边,盯着夜幕下的辉煌灯火出神。
新媒体部是仲灿传媒集团3年前才成立的单位,主要人员从集团下属的《仲城时报》抽调,后来规模越来越大,每年甚至每季度都不停从外部招人。而《仲城时报》等传统纸媒式微,版面被一压再压。僧多粥少,记者的稿件没版面发,编辑也没有版面可做。物价在涨,工资却在下降,有门路的员工跳槽到了政府或者企业里做文字、公关类的工作,没门路的要么辞职单干,要么赖在老岗位不走。
文筠23岁就到了《仲城时报》,在社会新闻部当了接近8年记者,文字功底说不上好,但勤奋,肯吃苦,加班从来没有怨言,别人懒得跑的小线索,他跑,别人觉得危险的地方,他去。任劳任怨做了4年,拿了个年度优秀记者奖。
年会上总编辑张戚亲自给他颁奖,夸道:“小文是咱们报社最出色的社会新闻记者,论勤奋,你们谁都没他勤奋!想当初小文刚来的时候,200字的小边栏都写不好,一篇稿子被他们主任打下去重写过无数次。现在呢,咱们社会版头版上,哪天没有他的稿子?勤能补拙,大家都学习一下,争取明年也当个优秀记者、优秀编辑……”
文筠拿着奖杯,笑得不太自在。
台下响起不算热烈的掌声,角落里有人嗤之以鼻:“出什么色啊,不就是仗着体力好,把其他人的活儿都揽了吗?稿子要文采没文采,要深度没深度,靠数量取胜罢了,这他妈都能奖个‘优秀记者’,我看张总也是昏了头。”
旁边的人冷笑:“算了算了,文筠这种土老坎,也只有‘勤奋’能拿出来说说了。等着吧,近几年媒体不是开始转型了吗,就他那采访和写稿水平,只要咱报社也随大流转型,他分分钟出局。”
那人说准了。
就在文筠拿奖后的第二年,受网媒和经济形势冲击,《仲城时报》的广告收入几乎缩水一半。集团开始大刀阔斧搞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仲城时报》。
新媒体部成立时,除了在社会部熬不出头的刘存,其他没谁是自愿被调过去的。理由很简单——在传统纸媒里混惯了日子,对新媒体一窍不通,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工资尚且过得去,外出跑新闻还有红包可拿,哪个愿意离开安逸窝,去重新开拓事业?
新媒体部“抓”不到人,领导们只能不停做动员,有机会就逮人谈话。
但动员得最厉害的时候,文筠也没被找过。
他是新晋年度优秀记者,等于是《仲城时报》的中流砥柱,自然应当留在报社。用社会部主任的话来说,就是“继续发挥光和热,带领大家度过难关”。
第一批被“发配”去新媒体部的,全是《仲城时报》里资历不足,又没有“关系”的年轻人。
当时没人想到3年之后,纸媒死期到来,《仲城时报》全面亏损,而新媒体部成为了集团最风光的单位。
3年里,报社社会部的老记者几乎走光,主任也离职去了一家知名房地产公司,在宣传企划部门任职。离开前,主任暗示文筠和自己一起去。文筠也正为工作的事焦头烂额,不假思索地接过来橄榄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