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 作者:来自远方(四)【完结】(55)

2019-06-22  作者|标签:来自远方 重生 穿越时空 强强 天之骄子

  身为海盗,就要被黑吃黑的觉悟。

  探险家们更需明白,在明朝海域内探险,风险非同一般。遇到明朝海船,- xing -命不保的概率,实在是相当高。

  虽然,明朝划定的海域范围有点大,横跨太平洋和大西洋,连通两大洲……

  因船队扑杀“海盗”,过于干脆利落,很是引起几场“国际纠纷”。

  港口和市舶司官员见到来人,众口一词:“我朝早有律令,船行海上俱为捕鱼。阁下所言必为杜撰,没有实据。”

  捕鱼?

  捕你撒旦的鱼!

  堪比一座小岛的海船,配备几十门火炮,用来捕鱼?

  抓鲸鱼吗?!

  欧罗巴船长暴怒,仗着贵族身份,大声抗议。

  明朝官员冷下表情。

  你要解释,本官就给你解释。接受与否,不关本官的事。

  不服?

  来战!

  信不信来几艘灭几艘,照面就能揍趴你。

  所谓上行下效,有什么样的老大,就有什么样的打手——咳——属下。

  正德皇帝和年轻的内阁,都是好战分子,堪称“老实人”的顾榜眼也不例外。好不容易蹭上战船,尝到甜头的京官和地方官,自然要追随大佬脚步。

  能见你一面,解释两句,已是纡尊降贵。

  敢跳脚,先揍一顿板子,直接丟海里。

  死了算倒霉。

  侥幸不死,领人来报复,正好一锅端,为朝廷创收。

  作为背后推手,时任内阁首辅的杨瓒,很有些无语。

  这样的作风,是该感到高兴,还是反省一下,铁锹挥得太勤,庙堂都被铲歪?

  总体来说,应该是前者……吧?

  

  第一百五十七章 卿当代劳

  

  正德二年,九月

  季秋时节,蓟州粮屯,无论是谷麦高粱,皆长势喜人。

  四月播种的玉米,除少数外,尽皆成株。

  自出苗日开始,牛主簿镇日行在田间,手持纸册炭条,详实记录,不落一星半点。

  “番粮下播,出苗,成株,结实,间隔时日,期间变化,俱在册中。”

  记录过程中,牛主簿特地询问农人,就每块“试验田”成株数进行比对,详实写下所有数据,分页比对,呈送杨瓒。

  “佥宪,共成苗九十三株,亩产之数,可由此推算。”

  牛主簿工作十分认真,几月下来,人瘦了两圈,精神却格外的好。

  簿册足有两掌厚,堪比一卷农书。

  杨瓒接过,仔细翻阅之后,不由得心生佩服。

  换做是他,定然做不到这个地步。

  据校尉回报,牛主簿几乎要住到田间,就为记录玉米每时每刻的变化。尤其开花结果之后,更是恨不能立下栅栏,将所有人拦在田外。

  为此,屯田的边军和农人既无奈又庆幸。

  无奈的是,玉米分批种植,恰好都在田头,被牛主簿当心尖样的伺候,真立起栅栏,大家伙还怎么下田?

  庆幸的是,这样的人管理边屯,定会尽心尽职,也会急百姓所急,对边民边军都是好事。

  杨瓒知道后,特地寻牛主簿谈话,劝对方不必过于“劳累”。

  没料想,牛主簿眼一瞪,大声道:“佥宪此言差矣!番粮得之不易,如能高产,将活边塞万人之命。下官便是拼了这条命,也是值得,何言劳累!”

  杨瓒眨眨眼,到底闭上嘴巴。

  这样的人,绝对的实干派。

  虽然固执,却是固执得可爱。

  归根结底,是他做的不对。不该未经思索,就打击下属的工作积极- xing -,应该反省。

  事后,牛主簿回过神来,立即向杨瓒道歉,脸色隐隐发白。

  杨瓒摇头轻笑,道:“是本官不对。于田亩之事不甚了解,轻易插嘴,实在不该。主簿一心为民,可为官员楷模,请受瓒一拜。”

  杨瓒躬身,牛主簿很是激动,满面赤红。

  “杨佥宪言过,下官委实惭愧。”

  三言两语,裂痕消弭。

  牛主簿继续在田间忙碌,但也将杨瓒话记在心上,注意收敛,没有妨碍农人种麦。

  杨瓒偶尔出城,看到玉米棒抽穗,惦记嫩玉米的味道,不觉溢出口水。

  见有边军和农人走过,立即摆正神情,迅速转身,以最快速度回城。

  让众人看到,英明神武的杨御史,竟站在田头流口水,实在损伤形象,绝不可为。

  回到城内,多数时间,杨瓒会拜访新任镇守太监,助其熟悉营务。余下则用来关注京中消息。

  自藩王事发,杨瓒回京的时间随之延后。

  晋王、宁王、安化王及半数宗室卷入漩涡,朝堂之上定不太平。

  据可靠消息,就如何处置,六部九卿意见不统一,数次群殴。战斗力旗鼓相当,分不出胜负,多数含恨扑倒。自尊心倍受打击,告病罢工。

  作为推动事件发展,为天子出谋划策之人,这个时候回京,不是自找麻烦?

  之前一场大战,杨御史亦有斩获。但临阵杀敌和同僚对殴,完全是两个概念。否则,朝中武将也不会见到文官撸袖子,就远远躲开。

  不是打不过,而是下手没有轻重,稍不留神,打死怎么办?

  杨瓒体力一般,却有金尺长剑在手。

  这等犀利兵器,非必要,还是不要用来伤害同僚感情。

  刘公公就可以被伤害?

  这个嘛……杨御史背负双手,迈着新掌握的四方步,走出新建官衙,潇洒留下二字,再议。

  朱厚照深体杨瓒“辛苦”,特地下旨,杨先生可再留数月。但是,朕生辰之前,必须还京。

  杨瓒领旨谢恩,留在镇虏营,一边屯田,一边借锦衣卫渠道掌握消息,判断时局。

  八月末,天子下敕,安化王心怀不轨,对先帝口出怨言,罪大恶极。念其主动认错,举发宁王有功,免死,除爵,贬为庶人,全家发贵州龙场驿。

  王府属官幕僚,除三人之外,均随其流放。

  值得一提的是,闫璟被定为幕僚,加入流放名单。举发反信之功,由王府长史顶替。

  身在官场,眼色十分重要。

  姓闫的敢和杨佥宪玩心思,且有旧怨,无需杨瓒亲自动手,自会有人代劳。

  内中运作,干净利落,任谁也挑不出毛病。

  平白得功的长史,自会对杨瓒感恩戴德。流放贵州的闫璟,翻身无望,能不被安化王捶成破鼓,就是谢天谢地。

  王位继任者,圣旨上未提出一字。

  安化王的叔伯兄弟,侄子侄孙,都是眼巴巴的瞅着,满怀希望,爵位能落在自己头上。

  苦等半月,天子终于下旨,将爵位赐给楚府嫡次子。

  众人傻眼。

  非是爵位不能旁落。

  一样姓朱,高皇帝血脉,继承爵位倒也说得过去。但是,被馅饼砸到的,竟是个不满三岁的娃娃!

  世子请封,尚要等到十岁。

  三岁的娃娃封王,不是胡闹吗?

  内阁上疏,六部九卿叩禀,英国公等武臣勋贵,也齐声劝说天子,请收回圣命。

  朱厚照拉下脸,按辈分,论资格,比嫡庶,这个人选最合适,无需再言!

  不能管理王府事务?

  无碍。

  “长成之前,入宫读书,与皇子相伴。十五就藩,自有王府长史司忠心辅佐。”

  话到这个份上,众人再不明白,就是脑袋被门夹过。

  天子之意,分明是借此时机,收回财权,削弱王府实力。趁继任者没长成,将宁夏卫所,边镇武将,全部换成忠君可信之人。

  作为当事人,三岁的楚府嫡子,就算知道实情,也不会怨恨,反而会感激圣德。

  如果没有这道圣旨,长大之后,一个辅国中尉就算顶天。得封藩王,简直是鸿运当头,喜从天降,馅饼直接砸过来,喷香流油。

  入宫陪伴皇子,更是天大恩典。

  今上现有两女一子,既嫡又长。不出意外,定是长公主和皇太子。

  这样的好事,多少宗室贵戚求都求不来。

  怨恨?

  脑袋没进水吧?

  事情定下,安化王府内一片哀泣之声。

  然君命已下,再不情愿,也得收拾包袱细软,登上“囚车”,沿陆路南下,与庶人朱寘鐇汇合,前往贵州。

  贬为庶人,到底没夺姓氏,未从宗室除名。

  如果儿孙争气,或许会有翻身的一天。不能科举经商,从武职晋身,也是一条出路。

  相比安化王,宁王的倒霉指数直接破表。

  原本,仅是几封书信,尚不至要了脑袋。顶多和安化王一样,除爵流放。位置偏僻些,到岭南吃荔枝,渡穷琼岛敲椰子,到底能活下去。

  问题在于,王参议领兵包围王府,手捧圣旨,下令抓人时,竟冲出几个麻衣歪髻的汉子,挥舞大刀抵抗!

  这还了得!

  明晃晃的违抗圣意,拒捕!

  王参议皱眉,卫军一拥而上,乱刀斩落,片刻之后,地上只剩一堆肉泥。

  宁王身着单衣,自缚双手,出门请罪,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情形。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55/7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