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娱同人)好莱坞逆转人生 作者:满纸荒言(二)【完结】(52)

2019-06-22  作者|标签:满纸荒言 爽文 重生 励志人生 美娱


  她非常肯定地说道:“吕克,你不用担心,你说的这些我心里都是清楚的,我们不如还是直接说说这部电影的发行吧?”
  “OK,那最好了,我们现在法国小规模上映,如果效果好,在放到法国全国上映,你看如何?毕竟虽然这部电影很优秀,我们也不能肯定法国影迷们对于你这位好莱坞的导演拍得欧洲片接受程度如何,毕竟我只是出于一个导演的目光给予《罗拉》肯定,却不能左右和揣测市场。”
  乔伊认可吕克贝松的说法,“作为一个谨慎的投资人,这样做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我当然可以理解。”
  吕克贝松笑道:“那最好了,我本以为你是好莱坞的大导演,可能会对此感到愤愤不平。”
  乔伊诧异地目光流转在他脸上,“怎么会,入乡随俗这是最基本的规矩嘛。”
  随后,吕克贝松和乔伊商量了对于电影发行的一些事宜,对于成本只有1100万的《罗拉》来说,这么低的造价,自然也不会赢得很高的宣传费用。
  而且一开始是小规模上映,因为法国人口本来就不多,所以一开始只在法国境内18家院线,44块荧幕上映。
  这和乔伊以前的电影,动辄几千块荧幕相比,确实相差悬殊。
  但是欧洲文艺电影基本都是走这种小规模上映的路子,这很正常。
  对于前期宣传,《罗拉》还是很规矩的,但是却也谈不上大规模宣传,不过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一些影迷的关注,毕竟乔伊在欧洲也是有不少影迷的。
  许多报刊媒体以及网站上,都刊登了《罗拉》的宣传海报,《罗拉》一共有四版宣传海报,一时间同时曝光了出来。
  《法国电影日报》在得知乔伊的新片,还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法国片将在近期上映后,是这样报道的——
  “好莱坞奇迹导演乔伊格兰特的新片《罗拉》,一部地地道道的法国电影在近期即将小规模上映。”
  “这是乔伊对于欧洲电影的一次试水。”
  “没有人知道结果会如何。”
  “但是我们可以期待的是,我们最终会见证——究竟是乔伊太看轻欧洲电影了,还是我们太看轻乔伊了。”


[正文 第128章 128]

  在《罗拉》正式小规模上映前, 乔伊上了一档法国的脱口秀节目, 她很少为了宣传电影去上脱口秀, 至少在美国她不太会这样。
  但是现在在法国,她显然对于自己的《罗拉》是否能打入法国市场也很踌躇,所以她也愿意为了宣传效果去做一些努力。
  这是一档口味比较清淡的日间脱口秀。主持人问了乔伊几个问题, “你为什么会想要拍摄这部《罗拉》电影呢?”
  乔伊回答, “我只是想要探讨一个问题, 一个人在得不到感情后, 会将梦想置于何地?这两者看似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其实是有一定内在关系的。”
  主持人又道:“那你把梦想和感情如何安排?”
  乔伊凝神思考了会, “我想, 我会努力去平衡它们, 两边各占一半吧。”
  “在获得了奥斯卡之后, 为什么会想要来到法国拍片呢?这次难道是想冲击戛纳电影节?”
  乔伊谦虚地笑道:“没有, 绝对没有,我只是想要尝试一些不同的风格, 我认为一个导演不能一辈子都拘泥在一个体系中。”
  “那么你如何评价伊娃格林呢?”
  乔伊依旧微笑道:“毫不夸张地说,我认为她奉献了出道以来最精彩的演技。”
  “那好,我们就尽可能期待《罗拉》给我们带来的惊喜。”
  “谢谢。”
  随后没过多久,《罗拉》正式在法国小规模的上映了。
  但是在《罗拉》上映之初,法国著名导演曾经执导过《飓风营救》等电影的皮埃尔·莫瑞尔,他的新片《暴力街区13》将会和《罗拉》撞档期。
  所以他在《暴力街区13》的首映式上,有些记者对他进行了关于《罗拉》的提问。
  “《暴力街区13》和《罗拉》几乎是同一档期上映的,皮埃尔导演, 你认为这会是你的竞争对手吗?”
  皮埃尔用那十分冷淡的眼神瞥着记者,似乎对《罗拉》十分不屑,这部好莱坞的外来者导演拍得模仿欧洲文化的电影,与他这位法国本土导演,深得欧洲文艺片精髓的《暴力街区13》相比,《罗拉》显然算不上什么大来头,他并未放在眼里。
  他轻描淡写说:“我不知道乔伊格兰特为什么要远渡重洋来到欧洲拍电影,可能她以为欧洲电影很简单?她以为她玩得转好莱坞美式电影,就有那个能耐继续玩转欧洲电影?”
  随后,他放肆一笑,“其实她错了,欧洲电影比美式大片更难,因为美式大片经过那么多年的沉淀早就有套路可寻了,可是欧洲文艺片没有套路。”
  记者追问,“那么你认为《罗拉》不足为惧是吗?”
  皮埃尔大胆地畅言,“乔伊是一位优秀的导演,但是我想她还需要在欧洲泛欧哲学里好好学习段时间,跌爬滚打一段时间才能磨砺出对欧洲电影的理解,在此之前她可能需要些‘经验’。”
  他又补充道:“但是,我还是很看好乔伊的,毕竟她很有才华不是吗?只是还需要磨砺。没有人能一步登天,纵使天才也是如此。”
  “好莱坞那一套在欧洲片里行不通,她若是能一朝成功,除非摈弃一切,脱胎换骨。”
  皮埃尔的这番言论被广为传播。
  他似乎代表了欧洲本土许多老派导演的观点——乔伊第一部电影可能不会那么成功,即使她是天才,也需要几部电影的磨砺,才能完全掌握欧洲电影的哲学。
  而后,《罗拉》上映了。
  一共也就18家院线,所以上映五天,目前票房累计144万美元,平均每家影院也就创收8万美金出头,票房榜上仅排到21位。
  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毕竟一共才44块屏幕。
  但是与如此低的票房成绩极不相称的是,这部《罗拉》的口碑。
  这是令人万万没料到的,《罗拉》的口碑比预想中的都要好很多。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数寥寥无几,但是在那些少数的影迷口中,这部电影的口碑就如同近日的热流旋风般凶猛。
  在法国的著名电影评分网站上,许多影迷给这部电影打出了久违的高分。
  “这样题材的影片,拍得好看,不难,拍得合理,让观众信服,那就是功力所在了。”
  “在这部电影里,你能感觉到乔伊和伊娃洗心革面的决心。”
  法国著名影评人达伦诺夫斯基也是乔伊的一位路人粉,他很欣赏乔伊之前的几部电影,特别是《朱诺》和《弱点》以及《贫民区的百万富翁》,他喜欢乔伊电影中刻画出的那种人x_ing的光辉。
  这一次,他也在第一时间去电影院看了《罗拉》。罗拉只在18家院线上映,这让他可是花了好一番功夫才找到某家放映《罗拉》的电影院。
  与他相似的是,来到这家电影院看《罗拉》的观众们,基本都是乔伊或者伊娃格林的死忠粉或者路人粉。
  他们都是心怀着某种期待来到这儿,他们希望乔伊和伊娃不会让他们失望。
  但是当他们坐到放映厅内,当整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打出来之后。
  所有人都放心了。
  是的,乔伊从不会让他们失望。
  无论是伊娃格林那哥特而癫狂的表演方式,还是她仿佛人格分裂一样的暴烈人格以及越是暴烈越是巅峰的作画技艺,都呈现出一种让观众感觉异样与格格不入的观感。
  观众从她的表演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一种不舒服的情绪,是的,如果是这样,说明伊娃成功了,罗拉本就是一个让人感觉极为不舒服的人,她的x_ing格存在极为明显的缺陷。
  这个角色其实是不大好演的,尤其是内心的纠缠、转换。看的出来伊娃确是用心了,气质上已经融入了角色。
  乔伊用了很多罗拉的主观镜头,来强调她的各种心理状态。
  这部电影,虽然在故事设定上略显老套,但是看到现在,所有人都觉得剧本如何都不重要了。
  因为伊娃的高水准发挥和乔伊的精湛技法,让观众陷入了一种无人之境,只要剧本逻辑正常不突兀,那么就没人会在意故事剧情了,他们都沉静在乔伊设置的那个亦癫狂亦灰暗亦讽刺的氛围中了。
  其次,乔伊在拍摄上的确独辟蹊径,甚至丝毫不觉得浪费地用整部电影来描述一个人从正常到暴烈最后抑郁乃至人格分裂最终自毁的过程,并且在表现形式上格外强烈。
  而且整部影片充斥着温暖的阳光色调,但是乔伊不知道用了什么样的牛逼手段,竟然有些镜头即使在阳光灿烂下,依旧让观众感受到一种诡异、惊悚的y-in冷感,这在电影历史上都是实属罕见的牛逼技法!
  这部《罗拉》真的是……太木奉了!
  乔伊格兰特……她真的脱胎换骨了啊!
  最好的佐证,就是影片结束后,所有观众集体起立,在放映厅内进行了长达五分钟的集体鼓掌。
  没有一个人离开,所有人都被这次脱胎换骨的乔伊给震住了。
  她脱离了好莱坞那种美式思维的模式,来到法国,拍出了一部地地道道充满了欧式风格的叨叨逼逼文艺片。
  她的潜力,果真是大而无穷!
  皮埃尔恐怕要失望了,他之前的那番对于《罗拉》的言论,已经在第一时间,被影迷们回击了回去。
  谁说乔伊需要跌爬滚打几次才能理解泛欧哲学?
  人家他、妈、的第一部欧洲片就把泛欧哲学玩转得溜到不行!
  她……真的做到了,脱胎换骨。
  达伦诺夫斯基在看完这部电影后,都来不及走出电影院,怀着一种激动万分的心情,在手机上敲下了自己的影评稿,甚至连敲击按键的手都还是抖的。
  “乔伊格兰特,这位不走寻常路的鬼才导演,她摈弃了一贯的美式口味,摈弃了一贯奥斯卡的口味,摈弃了好莱坞主流路线,拍摄出了一部邪典迥异的影片。”
  “纵观整部电影,文艺高雅只是表象,深层次的是压抑而绝望的主题元素,将人x_ing中的黑暗与x_ing格分裂下用硬朗桀骜的诠释方式体现出来。”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52/7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