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认命吧 作者:五色龙章(下)【完结】(25)
他的抱怨旁人也不入耳,仍旧只关心选妃之事。贺徵一向都是对宣帝婚事最热心的人,见众人一片雨恨云愁,便起身说道:“还是先商议一下入宫人选吧,按例都是要选十三到十六岁的,可陛下又说要在朝中挑选,满朝上下哪有这样年幼的?最年少的还是放了外任的谢太守,如今也十八了……”
一提到谢仁,庞健眼神都亮了,猛拍桌子站了起来:“对了!就是他!陛下早先就想让他入宫,咱们悄悄拟了他的名字上道奏章,陛下定然心满意足!”
他刚激动起来,贺徵就在一旁替他泄气:“依礼制,后宫除了皇后还当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就是把谢太守送入宫中,剩下位份还要选人填上吧?”
一句话说得满堂皆暗。
堂中无人说话,何丞相这个做主人的只好起来拍板:“别的慢慢再议,谢太守倒真可以调回京了。我记着当初他在临川王府时我去看他,他说过一句‘此身已属圣人’,应当是不怕入宫的。其余人选,还是叫朱家的人入宫问个消息吧。”
韩翼将茶盏放到桌上,站起来慢慢理着衣袍说道:“朱家我去跑一趟。我也要问问他们家如今还有没有世家的风骨,是不是就真把自己当外戚了。”
他脸色y-in沉,步伐却十分有力,如同泄愤一般,在何丞相家厅堂上便走出一阵“蹬蹬”的足音。
何家这场宴会散去后,众人便各自安排。韩翼独自去了朱家;贺徵去找了吏部和宗正研究朝臣入宫后的官爵;何丞相则留在府中,平心静气地给远在会稽的谢仁写信,通知他已被选为皇妃之事。
诸事落定之后,众人一面忐忑担心着册封使到自己家,一面也等着会稽那位救星入宫。
谁想得着消息之后头一个回应的并非谢仁,而是已升了川陕学政的凤景。他从邸报上看来宣帝要选妃的消息之后,头一个想到的就是堂弟凤玄——这傻孩子会不会借着这趟风就进宫了?别说他们凤家不愿做外戚,就是做也得把女儿送进宫,好好一个文武兼备,人品端方的男儿,怎么能跟妇人似地进宫争宠!
他情急之下写了整整五万字的奏章,笔墨间更不知夹杂了多少血泪,只求宣帝改邪归正,不要再在男色这条不归路上走下去了。就是真非走下去不可,会稽还有个谢仁等着他,朱氏出得了皇后就能出皇妃,请他放过凤家这个寄托着一族希望的子弟,不要让凤玄入宫。
这道奏章宣帝看了两眼就扔到了一旁。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别说他是让凤玄入宫为妃,就是入宫做个普通宫人,那也是对凤家的荣宠!凤玄自己尚不敢推拒,凤景一个隔房的堂兄管这么多做什么?那奏疏写得也不像话,字里行间竟还隐隐指责他这个皇上好色荒 y- ín ,简直是岂有此理!宣帝暗自在心里记了一笔,将凤景的归期默默往后推了六年。
凤景不仅给宣帝写了信,更给贺徵写了信——撺掇得宣帝又立后又纳妃的就是他,在凤景心中,此人简直就是弟弟失身的祸头子——狠狠将人骂了一顿,并撂下狠话,堂弟若真入了宫,他就找到贺家上门说理去。
贺徵平白无故挨了顿骂,骂他的人又隔得太远打不起来,于是他又登了凤玄的大门,将他兄长那封信送与他过目,请他自行解决。这下子凤玄也忙得焦头烂额,一封封去信给凤景,又是解释又是安慰,不时还要面对登门苦劝他辞官归隐以保清白的族人,不用朱煊动作便无心再争宠。
朱煊却也没比凤玄好到哪去,韩翼恼怒朱家不争气,登门和老将军谈了一回之后,他父亲就进宫来狠狠骂了他一顿。
他入宫之初,朱老将军朱淮还觉着儿子入宫是受罪了,一面劝他好生服侍宣帝,一面还常常背着人安慰他。叫韩大人敲打了一顿朱家卖子求荣之后,入宫再看见儿子日子过得这么舒坦,就怎么看他怎么不顺眼,甚至怀疑起他当初闹这一出就是为了做皇后了。
怀疑的种子一旦扎根,他就越看越觉着儿子面色红润精神愉快,不像是被迫侍君的模样。再加上周围宫人不时跟老将军说两句悄悄话,夸朱煊怎么受宠,宣帝怎么日日宿在他宫中……朱淮心底不知翻出了多少红颜祸水、秽乱宫闱的故事,再见着儿子就反来覆去地教训他少缠着宣帝,免得伤了圣上的清名。
当然,教子之余,朱淮还向他问了宣帝要纳的妃嫔名单。这一点朱煊却是捂得死紧,一句也不肯透出去,只含混说道:“父亲放心,陛下岂是那等好色之人?以后有人再上门向你求问,你只管叫他们安心就是。朝中能有几人和我比肩,有我在宫中,陛下岂能看得上他们。”
这话更坐实了朱淮心中的猜测。只是他如今年纪大了,没力气再揍朱煊,再说朱煊如今有这个皇后身份,有宫人在旁护持,他也不好动手,只好天天拄着拐杖进宫,杖尖咄咄地在地上打着拍子,痛骂这个不孝子。
有了外戚挟制,后宫且是消停了不短的日子。宣帝连上朝时都比平时精神了几分,下朝后又将百越的山川地形、气候物产、兵员装备都总结了下来,又安排国内大小事务,准备进了十二月便御驾出征。
就在这时,众臣千盼万盼的谢太守终于上书到了朝廷。
可惜这位太守未能按着众人之意自请入宫,而是将自己在会稽蓄养的水陆军兵力与几次剿匪活动的情况上报宣帝,并表示愿随宣帝共拒百越,以报宣帝对他的看重栽培。一道奏折写的毫无烟火气,好似朝中人人闻之色变的选妃一事并未传到他那儿,何丞相没给他去过信一样。
满殿大臣听了这封奏疏的内容都别扭地肝儿疼,唯一一个看了这封信高兴的就是宣帝了。待内侍读罢奏章,他就笑吟吟地对着大臣们夸道:“谢仁入京时朕便知他能为君分忧,后来虽然出京为一郡之长,依然心系君王。朕当时尚未定下攻百越之计,他便能未雨绸缪,为国训练水军。朕体谅其报国之志,今日朕便加他四品建威将军之衔,待到岁暮时,谢将军正可为朕领兵扫平南蛮!”
南征的事还能拖上两三个月再议,选妃却是近在眼前。眼看着连宣帝都不在意谢仁入不入宫,何丞相却是着急上了。下了朝老丞相便私下找到宣帝,直谏道:“谢太守出身世家,为人谨慎,事君甚忠,朝中有目共睹。陛下既要选妃,何不念其曾以皇后身份入京许久,又对陛下情深意重,重将其纳入宫中?”
宣帝如今再想起谢仁来,心中仍旧满是愧疚。当初他算是为了朱煊之事把谢仁赶出宫去的,如今朱煊当了皇后,再把谢仁接回来当这个妃子……他哪有面目做这样的事。
何况依宣帝对谢仁的了解,他也不是那种会回头的人。上辈子的阿仁x_ing情倔强,在天下平定后便留书出走;这辈子的谢仁其实也是一样目下无尘之人,单看杀了藏云太子之后,谢仁头也不回地孤身离京便知了。
如此绝决之人,又在京中受了这等慢待,岂能用一妃位便收买回来。
宣帝不舍得再叫谢仁受委屈,便回绝道:“阿仁深为朕所知,他不是能入宫束缚一生之人。朕知道丞相关心入宫人选,但此事关乎朝臣前程,朕也想再等一等,待礼部议出制度来再召人入宫也不迟。”
何丞相终于探出几分口风,先安慰了恐惧入宫或期盼入宫的众臣,而后亲自去了朱老将军府上拜会,问他宫中的朱皇后可曾透出什么消息。朱皇后的确透出了消息。朱淮在何丞相面前也不说虚话,直接转述了朱煊的说法:“陛下欲选胜于皇后之人为妃。”
何丞相又追问道:“皇后是何许人?可比谢会稽不?”
朱老将军脸色微红,亏得他皮肤本就偏黑,又在烛光之下,看得不大明显,清咳了一声才答道:“皇后虽然其名不显,但才具不下于我那逆子。”
何丞相终于满意,微笑着和朱老将军告了辞,回去之后叫人送信给自家老友岳太尉以及在他家中开过选妃会议的人,信中只写了短短六个字:“妃当出武将家。”
能出入何丞相府上的多是文臣,接了信后各各长出一口气,从此把心放在了肚子里,怀着一腔看好戏的打算尽心尽力的筹办着纳妃之事。然而不久以后,淳于嘉与许允解着益州太守夏国镛入京时,却是闹出了一桩大事,狠狠地给这一班文臣心头扎了一刀,叫他们从璧上闲观变成了日夜难安,重亲担心起自己的贞cao来。
第75章
月余后,淳于嘉和许允解着益州太守夏国镛及其长使、别驾等一干僚属进了京。夏氏一党与证人证物都被送进了大理寺,淳于嘉带着一摞案卷和他整理好的证词上了朝,当堂将此事一五一十地禀报给宣帝。
夏国镛虽然犯了走私罪,但暂且还算不上通敌,因为他私贩铁矿的对象不是百越,而是吐蕃。为此夏国镛在淳于嘉与许允二人面前毫无惧色、侃侃而谈,只肯认下御下不严的罪名,剩下的一概推到手下身上。后来他的司马不肯做替罪羊,将多年来精心整理的证据暗地交到了淳于嘉手上,又答应亲自指证上官。淳于嘉将那位司马安置在驿馆,只等着三司会审时出来做证。
宣帝手里按着龙椅的扶手,静静听着他叙说内情,心中却已是一片杀机——不只是对私贩铁矿的夏太守,更是对一直无暇处置的吐蕃。
吐蕃王名为爱猷识理答腊,名字里虽有识理二字,为人却不怎么识理。这些年来对大夏都是阳奉y-in违,名义上奉为宗主,暗地里却与西戎、百越都有所勾连。上回兴宗王子入京时还有吐蕃刺客勾连西戎皇叔,混入京中行刺,意图刺死兴宗王子,并借其死于夏朝之事挑起两国战端。
结果那件事中兴宗王子倒未受损,还和宣帝私下结盟,可谢仁却是实打实地受了重伤,还中了箭上的剧毒,直到离京那天似乎也没完全复原。宣帝对谢仁旧情未断,又欠了恩义,早就想将那不知好歹的吐藩王族灭,给他的阿仁报仇,只碍着先要解决西戎、百越这两块心腹大患,才一直拖着没办。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