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者_严歌苓【完结】(24)

2019-02-20  作者|标签:严歌苓

万一被美国移民官看出来怎么办?他盯着我。风险会很大吗?

冒这种风险远比冒风险留在上海,被“终级解决”掉要好得多啊,我说。为了消除他的恐怖,我告诉他,唐人街的许多人都用一张医疗保险卡看病,我小时候就把自己的医疗保险卡给我几个表姐们用。她们拿着我的身份证和我的保险卡出入大医院小诊所,护士看看身份证上的相片,最多说一句:这是你几年前的照片吧?

彼得心里仍然七上八下,却基本被我说服了。他这样一个医科大学优秀生能gān出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事,非但不让我吃惊,反而让我心疼。我本性就不安分,爱犯规,但彼得不是。我牺牲杰克布和我自己,为的就是保住彼得的纯正。那略带书呆子气,略有些古板的纯正。

他终于恍悟过来,问道:那这位艾得勒先生没了护照,怎么办呢?

我耸耸肩。

他说:这总得想个办法出来吧?

我又耸耸肩,抿嘴一笑。他对这个叫艾得勒的牺牲品于心不忍。

彼得说:丢了护照,他会设法跟美国方面取得联络,挂失什么的。万一他这么gān了,可能对我不利。我拿了他的护照也没用,号码已经挂失了,我登上美国海岸,不成了上门投案?

我暗暗地出了口气。原来他并不是担忧杰克布·艾得勒没名没姓没身份,一旦从上海和中国逃走该怎么活。他担忧的是这个金蝉脱壳yīn谋不够完善。别忘了,不做到尽善尽美的事,彼得宁可不去着手。

我说做什么事都会冒险,全看值得不值得。梅辛格和日本人要在犹太新年之前实施“终极解决方案”,与此相比,还有什么风险算得上风险?只要你准备好了,我现在就可以拿到他的护照。然后我们就消失掉。

我一边设想编排,一边吃惊自己yīn险残忍。

彼得的眼睛大睁着半天不眨。他一定也在想,面前这个年轻女子还是他认识的那个May吗?她是多么铁腕冷血。

艾得勒会动用警方找你的。彼得说。

他并不是在重新认识我,认识一个gān得出缺德丧良的事情的我。他还是在chuī毛求疵,把yīn谋进一步完善。

不可能。我说。

怎么不可能?

你会吗?假如我突然消失了,你会马上想到我和你一切的一切,从头到尾,都是个套子?

彼得说:我和你是不一样的。我爱你。

我说:杰克布也爱我。

我心里不知道为什么痛了一下。杰克布比彼得更爱我,是这个事实,以及我对于这事实的承认让我心痛了?

他说:好吧。那么我们再回到那个点上:艾得勒发现你不见了,警察也找不到你,然后呢?

彼得看着我。他在做论文答辩,一丝不严谨都有可能被挡关,所以他必须提前给自己层层设障。

我说:然后我们先躲藏起来,等待时机逃到澳门。

他说:他一旦向警方报案,你在上海就可能非常危险。万一一时去不了澳门的话,你就成在逃犯了。那怎么办?

我耸耸肩。我的意思是走一步说一步,你彼得的小命都捏在梅辛格和日本人手里,除了鱼死网破,还有什么选择?

彼得咂了一口德国白葡萄酒,吞咽得很慢,一边转头看看窗外的雨。

老板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我们桌旁,问菜肴是否合我们的口味。他看见我们盘子里的食物几乎是原先的分量,飞快地看了看彼得的脸色,小声说,犹太人中间竟有日本人的内jian,真不是东西!那几个闯进大拉比会议的犹太英雄刚从华德路会堂出来,就被捕了。一辆神秘的大型吉普突然开过来,跳下来几个亚洲人,用棒子一阵乱打,然后就把他们绑上了车。

彼得看着前喜剧明星的老板,眼睛几乎不眨不动。一双眼睛能盛得下那么多无助和恐怖。

我问老板,在这里聚会的人是否知道正在飞速恶化的局势。

老板说谁也搞不清这群人里有没有暗探,所以他只跟他的至jiāo谈论这件事。其他人也在jiāo头接耳,但只跟自己彻底了解的人jiāo头接耳。这年头货币贬值,食品昂贵,每个人的体重都在下降,所以为了每天一顿丰足的晚餐,个别犹太瘪三人不做了,去做狗。

做日本狗的中国人多得是,我说。

你们打算怎么办呢?老板用耳语问彼得。我和我妻子都在谈论偷渡澳门,再从那里绕道,去美国或者澳洲。我们在求美国和澳洲的亲戚,希望他们能帮忙,真是难为情得很,这些亲戚我们从来没见过!

彼得说:即使有经济担保书也不行,美国移民局还要看你在奥地利的纳税证明,还要警察局开的五年内无犯罪记录。

前喜剧演员说:早就知道美国人不怎么样,没把我们这些犹太佬当回事,这种时候了还刁难?我们给杀光了关他们屁事,他们的国门还是只对我们开一条缝!

老板娘从他背后拍一巴掌,说他疯了,喊什么?喊给内jian听吗?

那就在这里让他们解决?老板对老板娘张着两只手,然后又转过来,面向彼得,这个姿态蛮有喜剧感。

彼得说八千英里,花一大笔船票钱,到了这里来,被“终极解决”,呵呵呵……

老板娘那双极具表现力的眼睛瞪了一下彼得。彼得说没事,暗探们都是下三烂,不懂英语。晚上好,他对着远处招招手:你们这些吃屎的犹太蛆!接着又是一阵毫不快乐的大笑。

彼得忙得一天都没吃饭,酒量酒风又都不好,这会儿一杯酒就在他空空的腹内兴妖作怪了。

我赶紧拉着他离开餐馆。马路上的水已经涨起来。彼得看见一个打伞的犹太男人站在门廊里,便叫出他的名字,请他用车把我们送到毕勋路上的犹太俱乐部。男人问他肯付多少钱。彼得请他先开价。这么大的雨,双倍车钱。好的,没问题。

五分钟之后,男人把一辆黑色汽车开到餐馆门口。已经看不出它是什么牌子,什么年头的产品,因为它是肢解了好几辆车拼凑的。

犹太俱乐部里没有一张空椅子。钢琴曲子是陌生的,但十分好听,有一丝中国情调。也许是阿龙·阿夫夏洛莫夫新写的小品。杰克布·艾得勒到上海没几天就混进了阿夫夏洛莫夫家,白听了一场音乐会,白吃了一顿冷餐,之后便把这个犹太作曲家的作品介绍给了我。

走出餐馆我就觉得自己在等待什么。似乎彼得欠我一句话,我在等那句话。我把那个偷梁换柱的计划原原本本讲了一遍,一个细节都不马虎,总算达到了彼得的理想程度。他总该说点什么。他一句话也没说,我被自己的等待一直悬吊在半空。这是一件大事,天大的事,要置他人于死地,他怎么可能不说一句话呢?

我不是想要一个“谢谢!”或者“May,做这一切都是为了救我,太难为你了”!

这些话都会文不对题。有一个人将为了他彼得的安全出逃而待在莫测的上海。不,远远不止这些;一个人在发现他的真情被一个女人践踏得稀烂之后,留在了举目无亲的上海。何止举目无亲,简直是敌意弥漫。一旦日本人发现他是jiāo战国侨民,就会送他去郊外的集中营。街上一队一队,一车一车的占领军过往,奔向某个罪恶的目的地,一个个军帽下的脑瓜,运行着恶毒的念头……彼得逃亡的身后,被丢弃下来的这个人举目看去,原来这是一座对他充满不善的都市,茫茫的不善中,竟有一份来自他热恋的中国女子。

好了,杰克布·艾得勒被榨尽了价值,成了真正的人渣。

彼得至少该对这人渣说一句什么。

我的心慌慌的,就是等彼得的这句话。比如:May,我们对这位艾得勒先生缺乏公平。或者:以后怎样能偿还我们欠艾得勒的呢?我们欠他太多了。怎样才能得到他的宽恕呢?

整个一晚上,我听着钢琴曲和音乐中人们的低声jiāo谈,其实一直在等彼得的一句话。哪怕说:可怜的家伙,算他倒霉,爱上你这小巫女!

彼得请我替他翻谱,我这才醒悟过来,果然是他要试奏他刚才即兴写的几个乐句。他的真实心情我不知道,但手指下的乐句在轻歌曼舞,是个心情不错的告白。我看着他认真、专注的侧影,就像我们第一次见面,他替我翻谱一样注视他。这侧影很优美,没说的。我却好失望好失望。彼得怎么可以让我悬在等待中,就是不让那句话把我落实下来?

彼得弹得很出色,人们请他再弹两首曲子。他说了一句什么,周围哗啦啦地鼓起掌来。我发现一只手在捅我。彼得的手,人们是在冲我鼓掌。因为彼得刚才宣布那支钢琴小品是献给我的。

我受宠若惊,但我一直急不可耐等候的绝不是这句话。

杰克布一直没有回家,也没有任何消息,我的小继母这样告诉我。(那时候我当然还不知道杰克布已经进了桥头大厦的监狱)第二天下午,我教了一节课回来,听到的还是她这句禀报。家里又没小菜钱了。她羞怯地暗示我。

不久有电话打进来,找我的。我刚接电话,那边人诡秘地说:请等等,有位先生要跟你说话。我听见电话在两只手上jiāo接了一番。

阿玫姐姐,你只管听,不要说话。世海在电话中用英文指示我。他的嗓音通过电缆传过来就露馅了,rǔ臭未gān。阿玫姐姐,杰克布被日本人抓进去了。

我听自己说了一声“what?”

请不要插话,世海严峻地说。他现在给关在那座所谓的桥头大厦里。

到了一九四二年夏天,桥头大厦对谁都是个著名的所在。日本宪兵队用它关押收审抗日分子。

然后我便听说了杰克布·艾得勒事发的始末。他惹了一身祸,却跟他自身利益毫不沾边。

世海说:能不能请你去我家一趟?也许我爸爸能找到关系营救他。

我挂了电话就换衣服,换鞋子。一面飞快地想着父亲的一个姓刘的学生。那个学生的父亲在汪伪政府里做部长,不是教育部长就是司法部长。我打开皮鞋匠缝补过的小皮包,我发现里面的钱只够乘huáng包车。我教钢琴课的课时费要到月底才能拿到。凯瑟琳跟着我乱转,问是不是杰克布有消息了。我跟她讲什么?什么也讲不清。我愣头愣脑地问:你还有多少钱?

做啥?凯瑟琳用应付查账的警觉口气说。

没啥。我没车钱了,给两个车钱来,马上还你。

她转身就走。我等着她给我拿钱来,却等来一本账,她指着一排排密密麻麻的数字:喏,艾先生的钱我没有花一分在自己身上。你看看好了。

我刚要说我一点都不怀疑她的廉洁,她哗啦哗啦说起世道如何坏透了,昨天顾妈出去买小菜,钞票在手里捏得紧紧的还是被小偷得了手。皮鞋坏了,拿到摊头上去修,结果摊头和皮鞋通通没有了,电灯泡买回来了只用了两天,蹩掉了!……

我从柜子里抓出两条长裙子,都是最香艳肉感那种,放在一张旧报纸里一裹,冲出门去。

这是下午五点多钟。你知道上海的夏天。夕阳又热又黏,走了一会就觉得一身的不洁不慡。我们这一带的几家寄卖行都让陆续登陆的犹太难民惯出了毛病,知道无论他们把价压得多低对方都会出手。已经倾家dàng产的难民们为全家人吃一顿犹太新年大餐,宁可卖掉他们赖以过冬的毛皮大衣。他们就这样在上海jīng明的寄卖商手里一步步倾家dàng产,走向赤贫,穿起了国际红十字会捐粮的面粉口袋的。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4/38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