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觉得,如果是我,如果我真的是坚持,那我就这么挖,你不让我挖,我就不挖了。我的坚持是就在这块地用这把锹用这种挖法挖。这才是坚持。而他呢,就是要挖,不让我挖,我可以偷着下地。不让用铁锹,我用镐;不让用锅,我用手创。
换来换去,总有一样叫你满意的,叫你允许我挖下去。
老侠:实际上张艺谋他教给人的坚持是一种什么逻辑呢?
实际与主流的逻辑是贯通的。为崇高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张艺谋是为了坚持(拍电影)可以不择手段。扩而广之就是,为了活出一种体面,要不择手段地坚持下去。挖达不到目的,我就创。làng漫的诗意的浓墨重彩的镜头不行,我就换一种朴实的平淡的纪录片似的镜头。他拍的《秋jú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全是一个样,弄得土呵呵的,群众演员,用最朴实最写实的电影手法撤一个弥天大谎。秋jú也坚持,坚持到最后是公安局领导出面、市领导出面帮她解决问题,替她鸣不平。
这不是胡说八道吗?农民在现代土皇帝治下的无奈一点儿也没有了。他也在告诉别人:只要你坚持,就一定能有出头之日。他只管活着,不管怎么活,而这种不问怎么活的活法恰好就是中国人观念中那种 好死不如赖活着 。最可笑的是还有一位北大的法学教授,拿着《秋jú打官司》论证中国法治的本土资源,反对与国际通行的法律规则接轨。把严肃的论证建立在一部撒谎的电影上,我就只能说这位教授的论证也是谎言,是知识上的不诚实和道德上的不负责任。
王朔:他后面那两个更是撒弥天大谎,秋jú到最后还有个法盲的说法,《一个都不能少》那个就只有感激的份儿,社会一关怀,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中国教育的问题决不是靠什么希望工程、几个好心人的捐助啦、善心啦所能解决的。
老侠:最根本的问题他不触及,却在希望工程上做文章。
就用土块子修造真善美的长城,貌似是民间关怀,实质是平庸。你救得了三五个苦孩子,能救出全中国的失学儿童吗?能对教育体制的改革有什么帮助吗?
王朔:好心人靠好心人,张艺谋的事业就建立在依靠好心人上。他那种土块子式的煽情一部比一部拙劣。《一个都不能少》还是个电影,而《我的父亲母亲》已经不是电影了,更是弥天大谎了,一首MTV变成了爱情绝唱,硬把MTV的长度抻到一部影片的长度。什么好几十年的等待,好几十年的乡下过日子,多么多么艰难…
…这两件事根本挨不到一块儿。张艺谋拍电影,有一种坚忍不拔,也许就像《活着》,活下去,无论多难,也无论用什么活法,也要活下去,他有这种东西。
老侠:他按照这种坚忍不拔的不择手段的活法坚持活下去,人就从根本上不是个东西了。这种不择手段的活法,我不知道他是在拍电影呢,还是说把电影完全作为一种自己重新获得一个显赫位置的生存策略。他后来的电影,越来越急功近利了,包括他拍那么煽情的片子,把一个MTV放大成一部故事片。他领金jī奖时那灿烂的笑容,与他参加戛纳没入围的怨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是他,张艺谋,中国的大导演。
王朔:我觉得再没有比在中国民间qiáng调诗情画意更不诚实的了。他这等于把那种风景的优美置换成所谓人性的优美,把中国农村风光的朴素置换成中国人的真善美,由此建立起对民族的信心、对人类的信心。对美好生活的信。这种置换即便作为一种艺术包装了的宣传也比较拙劣。而且我觉得用那么简单的方法做这种煽情,那我只能认为他的全部目的仅仅是为美好而美好,他也懒得费多大心思,就弄一个简单的东西端给你。当然,有人会佩服诗情的,诗好像就是简单。但是我觉得其实他蒙不了人,他那里没东西就是没东西,他最终达到美好,除了美好的粉饰就一无所有了。有时,过程是很重要的。
他这个过程,等于直接上来就把答案告诉大家了,没过程了,上来就是答案,他再围绕着已成的答案渲染一番。这么简单的东西,何必要拍电影呢?拍成MTV去放,我觉得即使不诚实可技术上还过得去。而现在,把这么简单的东西现在的答案拍成了电影,连电影中的基本要素都没有。
老侠:那你相信他就是这么简单吗?我觉得他在生存策略上也有一种曲折,一种九曲十八弯绕来绕去,只是暗示点拨却从不直截了当地实话实说。
王朔:他自己说它就是这么简单的,那我就不知道它是不是了。他真觉得是好东西,是他最好的片子。他要是真这么认为的话,那过去他拍的片子可就费了大劲了。在这儿装,在那儿装,假装这个,那个的,其实也就是附庸风雅。他合计你的本质是这个,那你的本质就是这个,你觉得这是最好的,那你就这么办。既然你对人类、对整个社会这么有信心,你也相信真善美是我们社会的主旋律,我们现在要极力告诉大家的,变着法让人们相信的,就是咱们大伙都不错,人都不错,那你就这么gān吧!我觉得他要是真是这样的话,倒也简单了。
老侠:最近报纸上,好像是《北京晚报》说张艺谋出任了一个模特大赛的评委,保不齐他哪天又玩上服装了,也弄个张艺谋的名牌系列。现今的 腕儿们 都属于全才型,全面开花是时代的cháo流。你说一不留神没准弄出个《红楼梦》,但这还是在你的本行,是小说。但是其他的腕儿们,像赵忠祥一不留神就成了自传作家,张艺谋一不留神就当了模特大赛的评委,陈凯歌一不留神就上了国庆观礼台……我觉得张艺谋的所有的电影加在一起就是他这个人了。万变不离其宗。
王朔:cháo流变了,他会换的,但无论怎么换都是为了活着。
老侠:他现在活着的方式就是必须拍电影,拍着电影就是活着,他对电影真有一种狂热的酷爱吗?
王朔:他的生活可以说就是电影《活着》,他要是拍不成电影,我想,他会痛苦而死。所以,就是活着,可能是他的首要问题。活着,拍电影,不择手段地拍,不择手段地活。
老侠:还有一些导演,自称是民间立场,独立制片人什么的,像张元这样导演的片子,你看过没有?感觉如何?
王朔:我看过张元的片子。我最喜欢他的《儿子》,就是写一个酒鬼,两个儿子,唉呀,那酒鬼,演的吧真是原汁原昧,就是一个神经病,他杂乱无章,但那里真实的东西会对你有冲击。你平常也可能酗酒,但你不会那么神经病。他就是那么杂乱无章。那演员本身就是jīng神错乱的,他很难控制,就是他到那儿就那么演。不经什么加工,就把好多人性中真实的东西记录下来了,容不得你导演去说戏,容不得你在此调度,用你的想法qiáng加给演员。演员都疯了,是真疯,演员疯了,一家人演一家人,在拍的过程中,家人之间的真实情感新仇旧恨全都出来了,那话说得真他妈的给劲。那不是写台词,所以给给劲!那里有儿子他妈唠叨他爸,互相之间什么的。我觉得人性的真实一经出现,特别是在艺术中,就特别震撼。
我现在觉得,有时候,生活真实即是艺术全部。我现在有这么一种观点,真实的力量真的是比jīng心构造的完美。后来张元的《东宫西宫》我就不怎么喜欢了。其实,这个故事说起来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但是,他比较戏剧化地拍,甚至想qiáng拧着形成一个故事,一种方向,叙述的方向,那就显得导演的能力有点儿捉襟见肘了,时不时要停下来考虑。他又想加进很多风俗的东西,显然是为了去国际上拿什么奖的,但在一个残胜的故事结构中,溶不进去。所以他就要往回走,回忆的镜头就开始多。另外,拍好片子有时钱多未必是好事。张元的《儿子》拍时没什么钱,所以很多技术上的东西只好从简了,歪打正着,他那个故事就是不能有过多的人为技术在里面。等到《东宫西宫》,他的钱多了一点儿,他就可以布光呀、置景呀,所以我看惯了他没钱时拍的东西,也看惯了许多有钱导演拍的东西,他一有了点钱,就想做得更jīng致一些,结果处处感觉到人为的痕迹。就是那种演员一进来就处在一个布置好的空间里,这种感觉,肯定不行。
老侠:你觉得第六代导演与第五代相比有什么不同,在艺术上有独到的地方或优势吗?
王朔:他们的片子我看的不多,除了张元的,还看过贾章柯的《小武》,还可以。第六代的电影给我一种什么感觉呢?
我觉得他们有一种天生的东西,他们靠天赋在拍,在这一点上,正是他们与第五代相比的可贵之处。他们没有第五代那种老jian巨猾。你别看第五代,甚至都不到五十岁,但就透着那种老jian巨猾……
老侠:现在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人就已经很老jian巨猾了,似乎越年轻越老jian巨猾。
王朔:那种老jian巨猾,在技术上的把握那种纯熟呀,包括基调上的控制呀,演员的控制呀,不管他用的是专业演员,还是非专业演员,他们都控制得滴水不漏。
这种电影,我就觉得没活气,一切都是导演观念的道具。
老侠:这种老jian巨猾的控制在张艺谋的电影中达到了极致。
王朔:第六代的,凭本能拍。他们经常给拍乱了,是不是?但就那乱的地方,让我觉得有人的气味,真实的气味。有时,他整个拍摄不够长度,没办法就胡接,你明显看出是一场戏被拆开了用在两处。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钱,顾不上玩那个jīng致。
要么你有天分,就拍天才作品,靠本能拍,你一动脑子就露怯。套一句外国民谚,就是中国人一动脑子,全世界都发笑。
老侠:贾章柯就说他的《小武》是传统手工业手工作坊的拍法。中国人一动脑子就变得伪善了,玩些小聪明小技巧,本能的感觉一旦丧失,代替的东西必是不诚实的。一不诚实就要靠动脑子想出来的jīng致加以弥补,越不诚实就越jīng致,越jīng致就越不诚实。中国人的智慧越到后来就越是工笔画、小品文,整个民族的优雅全在一双用小巧的绣花针缝制的jīng致的绣花鞋上。
王朔:我觉得写小说可能也有这个问题。凭天赋凭本能写出来的东西就是好。
那些人当然包括我了,等到想明白了,技术都掌握了,认识也提高了,那也就可笑了。当然,还是有些昙花一规的人写出一两个好东西。但一出道了,就开始动脑子了,一动脑子就完了。
老侠:说不定这些第六代成名后,有大投资了,也就开始动脑子,像你对张元的那种感觉。
王朔:中国电影的可笑在哪儿呢?就是两头都要顾,两头不是人。电影要的就是市场经济,压力就在这儿,也好办。但它又是一个计划经济在那儿控制着。所以在电影业的运作上,它又不是真的搞电影工业,而是在搞电影作坊。所以造成现在新的有想法的青年导演哪边都不沾,还能出点真东西。只要你沾一头,就必得沾另一头,两头一沾就非驴非马不是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