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喜听着pào声,知道哪一pào是在高碑店,哪一pào是在徐水,哪一pào是在满城。有歇后语说“保定府到北河——一百一”。高碑店和北河店紧挨着,而徐水、满城和保定仅有几十华里之遥。向喜必须思量自己今后的去向了。
这时,文麒和文麟相继回到保定家中。他们从北平回来,文麒是中国大学的学生,文麟是香山中学的学生。他们这次回家,实际上是回来和父母告别的,他们要到一个进步青年都在向往着的地方去。这时他们还不知道,他们有个侄子向武备在不久前已经去了那里。他们一路想的是怎样挣脱家庭的阻力,而这种挣脱将会怎样艰难和曲折。不过他们坚信,就像有些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那样,经过一番斗争后,末了,他们的结果一定会是偷偷地出走。他们回到家里,伴着越来越近的pào声,开始和父亲谈论保定的前途,却迟迟不把他们的行动计划告诉向喜。后来他们没想到,还是父亲向喜催促他们了,向喜对文麒和文麟说:“你们哥儿俩就打算在保定这么呆下去?”
文麒和文麟互相看看,文麟就说:“以父亲大人之见呢?”文麟说时故意不动声色,翻弄着手里的一本书。
向喜说:“从报纸上看,满城方向的pào是刘峙⑤和日本的坂垣征四郎⑥对打的。刘峙虽然也作了顽qiáng抵抗,可坂垣征四郎的最终目的是要夺取保定。”
文麟又说:“那下一步呢?”
向喜说:“下一步是保定失守。我预计这是五天以后的事,最多七天。”
文麟说:“我们去笨花吧,到笨花找取灯去。我们想取灯了。”
向喜说:“回笨花我不是没想过,可坂垣下一个目标是石家庄。石家庄不起眼,不城不乡的,但是日本人肯定要看重它——它能控制冀中、冀南和山西。如此,笨花对一个年轻人来说,也不是久留之地。”
文麟又问:“依父亲之见呢?”
向喜并不直接回答文麟,只拿眼睛盯着文麟手里的那本旧书,他知道那是一本名叫《西行漫记》的书。书是取灯留在家里的,向喜闲暇时还翻过几页。他觉得其中的故事虽不奇妙,但也让他了解了huáng河以西陕甘一带人们常说的西北之事。书中的一些人名他并不陌生,有的甚至还有过接触,比如朱德和刘伯承。那是护国战争时在四川,当时他在这边,朱德和刘伯承在那边,他亲自领教过他们的作战才能。从前向喜对他们北上抗日的主张总是半信半疑,但是现在,自从“双十二事变”后,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却一次次吸引着向喜的注意。在中国军队的正面抵抗节节败退时,他们的队伍却东渡huáng河开赴抗日前线,这不能不使向喜从内心里感到崇敬。
文麟见父亲注意他手中的书,下意识地把书往身后藏。向喜说:“别藏了,那本书我看过,那是取灯的书。”
文麟和文麒惊讶不已,也才揣测起他们和父亲的“摊牌”也许并不比预想得那么困难。于是文麟就让哥哥文麒把他们的计划一五一十地讲给了向喜。向喜仔细听着,听完他竟然直截了当地问两个儿子:“你们的路线怎么走呢?那位美国记者走的路线是条远路,他不熟悉中国,更不会判断地形,走了不少弯路。你们不要走他的路线,要是走曲阳、五台山就近多了。你们哥儿俩对着地图研究一下。”
文麒和文麟听了向喜的话,对视良久。无论如何,父亲的话是出乎他们预料的。
但二丫头——顺容得知两个儿子要离家时,立即大闹起来。虽然她知道她的闹不碍大局,她还是闹了起来。她不和儿子闹,只和向喜闹,这闹里也包含了这些天来她心中的所有怨愤。小坂的几次登门驱使她不断涌起无名的冲动,而向喜却一次又一次对她发出斥责。一个时期以来,她和向喜的关系可说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向喜不理睬顺容的吵闹和阻拦,还是给足了两个儿子盘缠,嘱咐他们趁平汉铁路未断,赶快乘车南下。
文麒和文麟乘火车在定县下车,按照向喜为他们谋划的路线向西步行而去。
儿子们走后,向喜很快就对顺容宣布了他的计划:他要顺容同他一起回笨花。顺容坚决不同意,还劝他继续等小坂。向喜忍不住拿笨花话骂了顺容,他骂她是“混账娘儿们!”顺容嫌向喜骂了她,上去就和向喜“撕扒”,她把向喜从屋里撕扯到院里。院里正站着秦嫂,向喜忍无可忍,当着秦嫂狠打了顺容两个耳光,并且又骂了她“混账娘儿们!”这是他第一次打顺容,他打的就是这个没有骨气、满肚子苟且偷安打小算盘的女人。秦嫂知道向喜为什么打二太太,也不去真劝,女人最懂女人的生性。秦嫂只是轻描淡写地无人称地说着:“看气的,看气的……”
一阵激烈的打闹过后,向喜郑重其事地叫过秦嫂,jiāo给她两个月的薪水说,今后保定家里不再用人了,请她尽早回清苑老家。打发完秦嫂,向喜压住躁乱的情绪,又叫过顺容,仍然劝她和他一起回笨花。他说,如若不然,你就一个人留在保定等小坂吧。
这时顺容看出向喜回笨花是主意已定,自己就选择了留在保定。她也知道向喜允许她留在保定是真,让她等小坂是气话。她决定留在保定。
向喜想,事不宜迟,当晚他就收拾了简单的行李。第二天天刚亮,秦嫂为他雇了辆洋车,把向喜送上火车,秦嫂自己没有再回双彩五道庙,直接回了清苑老家。向喜赶上了平汉线最后一趟南行列车,pào声震dàng着大地,火车似在颤抖着前进。
顺容不等小坂,可小坂真的又来了。小坂是随着进城的日军而来,这次他是一袭军服在身,坐着汽车,在双彩五道庙街副四号门前下车,卫兵紧跟身后。当他在院门口得知向喜已经不在时,和顺容这个妇道也没多说什么。
没过多久,已经身在兆州的向喜接到顺容一封信,顺容粗识文字,不得已时也提笔写字。信是门房老杨亲自送来的,信上说:“他爹,你不回来就先不回来吧。你走后没几天,小坂就来了。他知道你不在就走了。后来,咱们的西邻陆宅变成了宪兵队部,宪兵队部要扩建停车场,需要咱家的院子。现在墙被推倒了,你种的灯笼红萝卜也给铲了。前院铲平了,后院给拆了一半。眼下我一个人住在小东屋里,厨房也没有了,屋里只生了一个煤球炉子……”
①。华北政务委员会:1940年在汪(jīng卫)伪政府领导下的华北最高行政机构。
②。齐燮元:原直系军人,后为日伪治安总署督办。
③。吴赞周:原直系军人,后为日伪河北省长。
④。即1937年日本挑起的卢沟桥事件。
⑤。刘峙:时为中国军队第二集团军司令,守保定。
⑥。坂垣征四郎:日军侵占河北重要将领之一,时为华北方面第五师团师团长。
第三十八章
向喜赶上最后一趟南去的列车,这是一列闷罐难民车。进站无人检票,上车无人照料。难民在车下拥挤着,向喜被人挤来挤去找车门,最后总算挤进一节车厢。他看个空隙坐下来,这时却又觉出自己是个幸运儿,因为挤不上车的难民是大多数。
列车一阵摇晃开动起来,两个年轻力壮的乘客用力推上了车门。不时有pào声传过来,列车在震颤中行驶。向喜判断,这pào声是从保定以西的满城方向传来,他又想到刘峙能不能守住满城的事。当列车南行经过方顺桥和于家庄之后,pào声才渐渐远去。车箱里稍显安静的旅客们这才纷纷解开自己的行囊,拿出吃食充饥。向喜也不由自主地注意起自己的行囊,他身旁有个小包袱和一只食盒。出门前,尽管顺容和向喜吵闹,但还是去厨房随意给他抓挠了些吃的,把食物打点在一个三层的搪瓷食盒里。混在旅客中的向喜看见这个食盒,才想起从下午到现在,他也是汤米未进了。他掀开食盒,就着车箱里混huáng的灯光,先看见几块gān巴巴的桃苏;他又掀开第二层,里面有馒头,也有保定酱菜。他没有再掀开第三层。一看见保定酱菜他就失去了对食物的兴趣,由此不免又想起和顺容在饭桌上的不协调。此时此刻他就像逃过了保定酱菜,也逃出了和顺容的不对付。
这列南行的列车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无人报站,无人下车。这引得向喜又想起早年他从笨花从军的那一夜。那次他们也是乘坐的闷罐车,车也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那时他还以为火车就是这样:像个大黑屋子,地上铺着苇席,想走就走,想停就停。新鲜倒新鲜,可也不能说多么舒服。后来他无数次的坐火车,才知道火车还有客车和货车之分。闷罐车是货车,客车才是专供人乘坐的。而客车里还分着等级。再后来的向喜,乘火车常常是头等车箱的旅客,那是大房间里套着小房间的车箱,天鹅绒装饰起来的软席,窗帘上缀着外国的流苏。小方桌台布洁白,摆着洋酒。有一次他和孙传芳在这样的头等车箱里对坐着说话,孙传芳说:“喜哥,你觉得这头等车厢好不好?”向喜玩笑地说:“不好。”孙传芳说:“怎么不好?”向喜说:“不如闷罐车宽敞。”向喜的话当然是玩笑。人为什么会有玩笑?兆州人对此有句形容话叫“烧包”。现在一九三七年的向喜坐在“南逃”的闷罐车里想,我那时候也够烧包的。遇到和王占元一起乘火车时,向喜才约束着自己,少了这种“烧包”,那时他只管恭敬地坐在一旁看王占元抽大烟、喝洋酒……和王占元在一起,向喜就少了些随意。
向喜坐在闷罐车里不吃不喝,被人拥挤着静坐,他坐着一个小包袱。出门前顺容给他打点食物,向喜就为自己收拾行李,之后,他走南闯北,一直把这块四方四正的粗布带在身边。在他的人生旅途遇有重大转折需要他更换驻地时,他随手一抓肯定先是这块粗布,就像他这次离开保定前的随手一抓。顺容几次想把这块布扔掉,还想让用人打成袼褙做鞋,都被向喜吼住了。顺容就说,这块粗布是个“败兴”的东西,用它压箱底就没有好运气,向喜知道顺容膈应它,就尽量让它离顺容远点。同艾待见这块粗布,她每逢看见它,空落的心里就会漾出几分欣慰和塌实,也就知道了她在向喜心里的位置。
火车驶过一个大站才加快了速度,凭感觉,向喜知道这已是定州。过了定州,pào声才变得似有似无。定州过去之后是石家庄,石家庄再过去便是元氏了。像往常一样,向喜仍然要从元氏下车回兆州。
向喜上车之前本打算从保定邮局给弟弟向桂发电报,但邮局已经停止营业。所也笨花人的家里人并不知道向喜的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