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华短篇小说_李碧华【完结】(75)

2019-03-10  作者|标签:李碧华

  米永祥心目中,当然是愈厚愈好。质坚硬木厚实,就不会渗水,不但防cháo,还避免鼠咬蚁蛀虫伤,埋在地里百年不朽。人一生,就盼一口厚厚的棺材。讲究带圆花,板材中心的年轮都清楚,知是完整圆木……

  「尽力而为知足常乐。」张老爹安抚:「像我,死後才由子孙张罗,生前不曾准备,不知那『房子』怎麽样呢。说不定是『小剥皮』,各式板皮拼凑起来。」

  「唉,只得两三寸,要厚点多好。」老人家心事缠绕没搭理:「只好日後再多上几重漆吧。」

  又道:

  「扫十遍黑漆也没厚上一寸呀。」

  某日,就在准备灭烛就寝之际,很晚了,来了两个敲门的稀客。陌生人,还有见过的寿木师傅。

  「米老师米老师,有急事商量一下。」

  「什麽?」

  「想借用你的棺材——」

  深夜来了两个借棺材的人,实在措手不及。

  米老师愕然:

  「那怎行?才刚『迎喜』回家。」

  又问:

  「为什麽要借我的『喜材』?」

  寿木师傅姓孙,跟米老师已熟络了,忙告诉他原委:

  「他们家老爷子突然去了,本来生前就指定合好寿活,可这五六月,他们那头雨水多,木材湿湿的,老不上漆。六七个人急划拉的,勉qiáng。不行就不行。老爷子遗体快臭了——」

  「米老师,」孝子求他:「不管天气多坏,雨雪风沙也必须出殡,埋人更不能耽搁。我们连抬灵的背头人都定了两三天,就等一副寿材。」

  「店里没现货麽?」

  「都不乾。」孙师傅道:「是这样的,他们上回凑巧看过你的『喜材』,还道打得很好,就不再张罗——」

  「可这是我给自己准备的呀。」

  孙师傅为了生意,鼓其如簧之舌:

  「其实我们也有冲喜之说——棺材有人睡过了,寓意『已经用了』,以後主人会长寿。有些老人家在迎喜材回家那天,爱在里头坐一会儿,进过棺材就不容易大去了。」

  米老师当然也知道这习俗,还选定一个吉日自己去躺躺呢。在他沉吟不语之际,孝子企图说服,便提出给人家好处:

  「米老师,这样吧,这喜材借我家急用,完成丧葬以後,马上还你一式一样的——而且,到时会加厚一寸。」

  「对对对,你这是『么二三』,丧家主动提出了好条件,还你时,就加到『二三四』。」

  米老师心念电转,没即时回话。孙师傅见他有点意动,便拍胸道:

  「我们开店的,会监督做工,肯定不能偷工减料。」

  又qiáng调:

  「向人家借钱,付利息是天经地义。而且承诺加厚一寸就加厚一寸,不会骗人,关乎生死大事总不能缺德。放心!」

  米永祥心忖:

  「是孝子要给我加厚的。而且也是救人於急难,帮这个忙也划算。」

  所以他的棺材借出去了。

  对方守信,还的时候,底、帮、盖,都加厚一寸。在前攒配雕了「五蝠传寿」图案,感激他义气。当然,那个「寿」字还是留待他老人家挥笔而就一展书法。

  米老师再次「迎喜」回家。如前,放鞭pào、点烛焚香、撒喜果喜钱喜糖、给木匠挑夫红包……一样也不少。

  他最高兴的,是棺材比前厚了。心里也踏实些。

  心情好,身子也硬朗,他与邻居张老爹说心事:

  「看来一年半载还用不上。」

  「什麽?三年五载肯定也用不上。」张老爹笑道:「好心有好报。」

  米老师灵机一触:

  「既然暂时用不上,不如放出去风声,乐意帮人家的忙,要是办丧事太仓促棺材又没准备好的,借他们急用,还的时候给加厚一寸,多好,两全其美。」

  「你一生心愿,就盼这个。棺材当然愈厚愈好。而且无本生利,也很正路呀。」

  就这麽办。

  米永祥的「喜材」借出多回。寿木师傅给说项,中间赚个小佣。最称心的,是棺材愈加愈厚。

  有时,米永祥无所事事,会在棺材四下细意轻抚,拭抹灰尘,爱不释手。这真是个好归宿!

  「不一定啊!」他又想:「再多借出去,就更厚,更添寿,何乐而不为。」

  过了几年寒暑,米永祥七十了。

  他的「喜材」借出去,三天後才还。算一算,那时应有九寸厚。九寸?三天後便拥有,人生再无憾事。

  这天是冬至,天气很冷。

  米永祥早上昏昏沉沉的,不愿起chuáng。一直睡一直睡,睡至huáng昏。他忽然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亡妻芳仪,正在当年故居镜前,细心抿上头油,梳个「苏州橛」。清代妇女最喜欢学苏州人了,发髻多低嚲在脑後,这低垂样式传遍大江南北的城乡,苏杭服饰发型为一众榜样。

  那年,芳仪三十六,他四十七。

  那年,她还回首笑道:

  「现在没人用刨花了。我要抹头油,香呢。舍得吗?」

  米永祥没一官半职,当富贵人家的西宾,生活也不成问题,对待心爱的妻子怎会舍不得?他没让她过上锦衣玉食的日子,可相敬相爱,快活得很。

  刨花?真的,谁还用那些自榆木刨下来的薄条?每条一寸多宽,一尺来长,折成四层,放在瓷缸内,用开水浸泡出胶,这种透明的黏液,梳发绾纂,光滑滋润,但有股味儿,都是几百年古方吧。

  不过出门应酬,逢年过节,还是抹头油。抹了,她还顺便擦擦手,皮肤沾点油光,也更香。

  那天什麽日子?

  米永祥想呀想,想呀想,晕眩了,双目凄迷,是什麽日子呢?

  「呀,也是冬至——」

  他还告诉芳仪:

  「冬至吃饺子,耳朵不会冻掉。」

  「饺子是谁发明的呀?」

  给她说典故:

  「东汉的时候,河南名医张仲景,医术高明妙手回chūn。年纪大了,告老还乡,正值严冬,乡里们为生计奔忙,面huáng肌瘦耳朵都冻烂了,所以他搭起棚子,架起大锅,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熬煮成馅儿,再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

  「哎,当老师的爱长篇大论,引经据典,也不怕人家生闷。」

  「我还没说到重点呢。」米永祥快五十的人了,还顽皮地捏捏妻子耳珠子:「下锅煮熟的东西,分给来吃药的人,每人一碗,唤『娇耳』。吃过浑身暖和两耳发热,病也好了。」

  芳仪啐他一口:

  「胡说,什麽『饺耳』?不过是『饺儿』的变音,後来成了『饺子』。」

  「我给你做的,就是『娇耳』,吃了不冻耳朵,永保娇嫩。」

  ——奇怪,就像昨日闺中密语。

  二十多年了。现实中他老了,思忆中她没变。

  苏轼的《江城子》也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75/78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