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亲历记_冯骥才/陈建功等【完结】(104)

2019-03-10  作者|标签:冯骥才 陈建功等

  >

  那年,白介夫在北京市主管地震(3)连载: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作者:冯骥才,陈建功等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唐山地震以后,白介夫看了不少材料,到国外参观考察时候也注意到,有些国家的楼很高,但全是框架结构,所采用的墙壁材料都是轻质的,而在我国这种建筑方针的实施和推广却很难,白介夫说:“不是技术上的困难,而是房屋建筑领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其实,任何一个建筑都可以采用轻型结构和轻质材料,防寒隔热又节能的墙体材料已经有了,问题是如何能够在我国的整个建筑业中切实推广和应用,使之成为整个建筑业的大方向。”白介夫一直在思考,今后建房时如果能多采取钢结构墙体框架,中间的墙体用轻质保温的材料的话,即使有大地震,房子倒了也没关系,再说这样的房屋结构更不容易倒。日本就是很有说服力的证明。如今中国每年生产钢材2亿多吨,产量并不低,但在轻型钢材研制方面并没有充分的设想和发展。根本问题在于建筑部门对防震研究就不够重视,能见到的相关宣传很多是“这种结构是多结实,七八级地震也倒不了”!而轻型建材呢?就根本没有这个宣传题目。再说,轻质材料建房的速度比传统方式快,像日本和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一栋楼架子起来以后,把轻质的东西贴上去就行了,用不了多久就能住进人去,既安全便捷,又提高了效率,这样的好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

  他们大难不死并非因为幸运(1)

  连载: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作者:冯骥才,陈建功等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李光当时,幸存者们利用防震知识进行避震,震后安全脱险,他们的防震方法、避震经过值得我们借鉴。

  30年前的那次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造成24万余人的死亡和近百亿元财产的经济损失,距离震中45公里的宁河县芦台镇,房屋倒塌也达到了85%,居民几乎全部被埋压在房墟之中,2万多人的小县城近2000人死亡,地震损失也极为惨重。尽管如此,城区的许多职工gān部、居民群众利用地震知识积极避震,免于地震伤害。

  如今,30年过去了,地震临震预报仍在探索之中,如何减轻地震灾害、减少人员伤亡仍是当今防震抗震工作重要的研究课题。当时,幸存者们利用防震知识进行避震,震后安全脱险,他们的防震方法、避震经过仍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大难不死,并非因为幸运……抗震知识救了老两口宁玉,男,农业局员工。唐山地震前,我在县农业局上班,除看门当警卫外,还负责分发各科室的报刊、杂志、书信。正是因为有这种工作关系,才有机会每天到地震办公室(当时,县地震办公室在农业局院内办公)。

  记得1974年底,地震办公室工作人员除每天要数、绘图外,还经常下乡,宣传抗震知识。我只知道他们很忙,但不知忙什么,后来才听说上边发了文件,说我们这个地区今后一两年内将有6级以上的地震。1975年海域地震后,他们的工作更忙了,有时忙不过来时,我就去帮忙,协助他们下发抗震知识挂图、小册子、幻灯片等宣传资料,听巡回展览讲解员们预讲。在那些日子里,我懂得了很多地震知识,学到了许多防震方法,知道了地震前、地震时和地震后该怎么办。地震办公室的老张和小李还帮我把警卫室的家具作了调整:写字台摆放在chuáng的一侧,立橱放在夹山墙边,chuáng下用弹药箱顶住……他俩还经常嘱咐我和老伴,要把暖瓶放在地上并且固定住,使它不倾倒,chuáng下要经常存放一些食品,以防万一;遇上地震,千万不要乱跑,这个chuáng已经很抗震了,最好迅速躲到chuáng下……

  1976年7月27日晚上,我和往日一样,将暖瓶放在了固定位置,由于天气闷热,我和老伴很晚才睡着。突然,传来一阵轰鸣声,我和老伴都被惊醒。窗外白光、红光闪耀,大地不停地抖动、摇晃,房屋掉土,门窗乱响,我意识到这是大地震,还没有喊出声,我俩就从chuáng上被晃了下来。我和老伴顺势钻到了chuáng下。刹那间,警卫室的墙倒了,房盖也掉了下来,我们被埋在废墟之中。由于chuáng铺、办公桌的支撑,形成了小空间,我和老伴躲在里边,一点也没有伤着。过了一段时间,就听到废墟上有人在喊叫我们,我回答说:“我们没有受伤,很安全,你们先救别人吧!”我俩在小空间中,相互照顾着,不时地说着话,渴了就喝暖瓶里的水,饿了就吃chuáng下篮子里面的食物。一直到上午9点被救出,在里边待了5个多小时,没事儿。

  灵活运用防震知识,是避险的关键李捍东,男,农业局机关gān部。1976年7月27日夜晚,人们已进入梦乡,我和局机关的老王等三位同志在赶写一份材料。凌晨1点多钟,材料终于写完了,半个多小时以后,大家相继上chuáng休息。尽管很困,不知怎的我就是翻来覆去睡不着。朦胧中,听到了邻居的挂钟敲了三下,外边好像又下起了雨……

  突然,一阵剧烈地颤动把我颠醒,我立即意识到这是qiáng烈地震。跑?院内虽较宽敞,但为时已晚,往外跑更危险!这时,我非常清醒,立刻想起了学习过的避震知识。我首先借地面的摇晃,顺势滚到chuáng边(夹山墙根部)。当地面向西晃动时,室内摆放的办公桌、文件橱等紧紧顶住了夹山墙西倒,我急忙向夹山墙与前檐结合部(墙角)滚去。刚到墙角,夹山墙就向东倒去,刹那间,只听几声巨响,房檩掉了下来。其中一根砸在办公室桌上,办公桌折了;另一根砸在chuáng上,把chuáng砸了个大窟窿。接着,半米多厚的前檐墙体也向室内倒了下来,倾倒下的大青砖全部砸在chuáng上,chuáng变成了两截,厚厚的青砖和房土把chuáng埋了起来……

  大震刚过,我跑出室外,拼命呼喊在机关住宿的同志们。大约过了十几分钟,没有受伤的同志陆续钻了出来。我们几个人组成了一个抢救小组,清点人数后,确定了被埋压人员,迅速救人。经过一个多小时地奋力扒救,遇难、遇险的同志几乎全部被救出。然后,我和另外3位同志抬起危重伤员,向医院跑去……

  大约半个多小时后,当我们返回走到单位废墟时,听见有几位同志在大声喊着我名字,有的还说:没声儿了,看这惨样儿,肯定是被砸死了……

  当我出现在他们面前时,大家都很惊奇。当结束救援工作回到办公室,我看着正在不断掉土、随时都可能掉下来的房盖,断成两截的chuáng铺,折断了的办公桌和吊在chuáng头的脊檩。心想:太险了,这是当时头脑清醒、灵活运用防震知识的结果。如果震区的广大群众,都能保持头脑冷静,灵活运用抗震知识,合理进行避震,那么伤亡就会明显减少。镇定自若是生存的法宝

  >

  他们大难不死并非因为幸运(2)

  连载: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作者:冯骥才,陈建功等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杨木香,女,农业局职工。提起唐山大地震,我十分伤心和难受。灾难中,我失去了很多朋友、很多同志,特别是亲眼看着我的同学、挚友李艳敏同志瞬间被砸伤致死的惨景,更是悲痛不已。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04/11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