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亲历记_冯骥才/陈建功等【完结】(99)

2019-03-10  作者|标签:冯骥才 陈建功等

  我在拙作《唐山震后重建的哲学思考》一书中,毫无顾虑却又心绪不安地提出了上述问题的成因——归结为“历史的人做历史的事”。其一,他们受着“左”的思想的严重影响;其二,他们受着经济实力的严重制约;其三,他们时刻想着让居民尽早迁入新居;其四,他们走的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今天,我仍要“固执己见”的。只是历经时间的沉淀,我当初那种不安的心绪,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我现在更加相信唯物主义的胜利。

  自1986年7月28日之后,唐山的城市建设已经转向正常。特殊时期所进行的卓越建设,使唐山对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

  行走在地狱边沿(1)

  连载: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作者:冯骥才,陈建功等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王子平被遗忘在地狱门口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我的住房在唐山大地震中都会倒塌,但又的确没有倒塌。大地震一下子将我推到了生死边缘,但是,由于至今依然不明所以的原因,却又将我遗落在地狱大门之外,侥幸存活于废墟之上,瓦砾之间。

  对于那场大地震以及震后造成的悲惨情景,我在《瞬间与十年——唐山地震始末》一书中写下了这样两段无限悲怆和凄凉的文字:“整座唐山城变成了一片废墟。在路北区,惟有凤凰山顶的凉亭茕茕孑立,俯视着遍布全城的残垣断壁……在路南区,那一大片砖石结构的平房,基本倒平,院墙散落……原来并不多见的树木却突兀出来,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瓦砾之间luǒ露着死者的头、手臂、脚或半截身体。死者有的倒悬在断梁上,有的匍匐在倾倒的窗台上。”这次大地震连同波及到的北京、天津和秦皇岛等地区在内,共造成24万2千多人死亡。而其中最为惨烈的是唐山市区,死亡13万多人,占唐山大地震死亡人口总数的56%还多。后来的调查数据表明,地震时约占市区人口86%的63万人被埋压在废墟之下,除当时便被夺去生命的人之外,尚有50多万人正在被伤痛、gān渴、窒息、恐惧所折磨,所摧残,面临着死亡威胁。一时之间,唐山成了令人恐怖的真正地狱。

  而我和我的一家却是大劫难中的幸运者。我被地震发生时的大地剧烈颠簸和震动惊醒,边喊边推妻子:“地震了,地震了!”同时也连忙从炕上下地,想立即到另一间屋子里去喊醒和照顾岳母和三个孩子。当刚刚扶到门框的时候,我便十分清楚地感觉到门框在剧烈地东西摇晃,那倾斜的角度大约有30~40度。还没有来得及将脚步迈出门的时候,一个qiáng烈的震波将我颠起,紧接着又重重地平摔在外屋地上。在摔倒的刹那间,外面天空亮得出奇,同时伴随着地声以及房倒屋塌的轰鸣声。我忽地意识到“这下完了!”大地继续摇晃和颠簸了若gān次,平静了下来,房屋竟然没有倒塌。我急忙爬起到大屋去,这时老人和孩子都已经醒了。岳母正紧紧地把三个孩子搂在怀里。因为害怕还有余震,未敢从尚未倒塌的房门中出去,于是,我抱着小女儿,拉着两个大孩子,和岳母一起从窗户里逃到院子里,又从已经倒塌的院子里的自行建造的小屋的废墟上逃到房屋西面的平地上。只见那里已经聚集了不少半luǒ的从废墟中逃出来的人们。这时天黑沉沉的,不时又下起了雨。一家就这样活了下来。

  我的幸运就在于房屋没有倒塌。我住开滦马家沟煤矿工房,那是建筑在一个小山梁上的平房,用不规则的“毛石”垒砌而成。整个房屋没有柱子和房梁,水泥制成的房檩直接搁置在墙体之上,房檩之间用重约70~80斤的水泥板铺设,以代替椽子和苇草。这样的房子一经颠簸、摇晃和震动,应当是极其容易地散落成石块、水泥板的堆积物。我家所在地是11度烈度区,左近的楼房、平房等建筑物基本上都倒平了,而我所住的那一排(连同前后两排)竟然没有倒塌。

  这场大劫难中的经历是我介入灾害研究的直接导引。我在《灾害社会学》一书《代后记〈我和灾害研究〉》一文中讲过这样的话:“经历灾难是一种不幸,因为它带给人的是生死难卜、艰险危难;可同时也是一种幸运。人生短促,难得在几十年的生命历程中遇到如同唐山大地震这样的几百年才发生一次的大灾难。而如一旦遭遇并幸存下来,就将成为一种珍贵的人生经历,并转化为jīng神财富和力量。”

  劫难使我对大自然充满敬畏在唐山地震中,我还有一次奇异地经历,就是在地震当天下午6点45分经历的71级qiáng余震。这是真正的、令人战栗的自然奇观。

  地震当天下午,我和妻子在距离住房数十米的“大沟”边上搭建一家人可以暂避风雨的窝棚。所谓“大沟”是指因居民采取石料而在山梁处挖掘出的一条长达数百米、宽约200来米,深可达数十米的沟壑。大沟的南边是一大片矿工住的平房,这时已经是废墟一片,死亡不少人。沟的北侧是我所在的那数排住房,再下面就是马家沟煤矿。我搭建窝棚的地方,是大沟北侧的最高处。由这里向西北望去,是开阔的田野,可以看到伸延远去的大地以及村庄。我和妻子正在搭建窝棚时,忽然大地伴随着隆隆地声颤动起来。我连忙站稳脚跟,手抓住木杆,眼睛不由自主地向西北远方望去。只见这时,大地地表如同大海波làng那样,剧烈地起伏、动dàng、摇晃起来。震波高处,大约相当于平房屋顶,因为是遥遥望去,那实际肯定比印象中的高度还要高许多,事后想来,恐怕会有3~5米。就在大地地表起伏动dàng的同时,村庄、道路、树木、厂矿建筑、居民住房等,一切地表上的有形物质的东西,都如同大海波涛上的船舶、漂浮物,摇晃、摆动、颠簸起来。那动dàng的方向是随着震波的起伏,起而后落、前伏而后仰、时而高耸时而低落,伴随震波呈现着有规律的动dàng。人是地球表面上生存的生物,大地是安身立命之所,大地在人们心目中,历来是坚如磐石的。人们极难有机会经历或目睹脚下大地如此颠簸摇晃。那情形实在让人心惊肉跳,魂飞魄散。

  >

  行走在地狱边沿(2)

  连载: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作者:冯骥才,陈建功等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地震震波是地震当时许多人不曾眼见目睹的自然奇观。我之所以如此真切地目睹了这一情景,有几个条件:一则当时是白天,而非晚上;再则我处在高处,眼前没有遮拦,可以望到遥远地方;三是我自己没有因为大地的颠簸、震dàng而心地慌乱,能够镇静地观察地表运动。我当时的惟一意识,就是太可怕了。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是人无论如何都难以抗拒的。这使我对于自然和人的关系的认识,突然之间发生了一个转折性的改变。这一改变在我后来的地震灾害研究成果中有明确反映。

  本来,那天凌晨的可怕经历已经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地震这种自然灾害的恐怖,而huáng昏时分对地震波的亲眼目睹,更加深了我对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莫可名状的敬畏心情。我忽地想到了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人的豪迈气概:“天上没有玉皇,地下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于是在许多人心目中造成一种qiáng烈印象:人是无所不能的,自然无非是人们用来谋求自身利益的一种条件,一种环境,一种对象。唐山大地震用毁灭、鲜血、死亡告诫人类:对大自然不可、不要、不能心存轻慢。人们首先和必须要做的是,对大自然要确立一种敬畏心情,要恭敬,要畏惧,要收敛。在大自然面前,人其实是很渺小的。这一认识,加上后来的研究和思考,在《瞬间与十年——唐山地震始末》一书的结束语中,我写了这样一段话:“如同唐山大地震这样巨大的天灾,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是无力或无法对其控制的。它一旦发生,必然地给人们造成灾难:人口伤亡,财产损失,摧毁人们的生存条件,等等。在这个方面,人几乎是完全被动的。过分夸大人的力量,不适宜而且有害。它会造成人的一种盲目自信,形成一种错觉,似乎人可以超越于自然之上、之外。这不符合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的实际。它将解除人在天灾面前的思想上的武装,其结果只能导致灾变后的更大损失。”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99/11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