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电的帝国_马伯庸/阎乃川【完结】(25)

2019-03-10  作者|标签:马伯庸 阎乃川

  有一次,光绪皇帝收到驻英法大臣郭嵩焘的一份奏折,在奏折里,郭嵩焘参了驻德国大臣刘锡鸿一本,说刘锡鸿“滥用经费”、“挥霍巨糜”、“驻欧使馆不堪重负”云云。后来经过调查,发现刘锡鸿在4个月内发至七八次电报,而且全是私事小事。光绪皇帝十分震怒,立刻下旨将他撤职查办。清政府派出的驻外使节,一般都是四品以上大员。这等显赫官员竟只因为多发了七八次电报就被处分,可见这电报费用贵到了什么程度。

  当然,也并非一味为了省钱而尽量减字。中法战争在台湾打的最激烈的时候,张之dòng一日之内三电李鸿章,每封都在数百字,详述战况,以免贻误战机。

  欧美国家为了节省电报字数,往往采取缩写形式:“GM”代表早上好,“SFD”表示停下来吃饭,英国农业部在印度使用“envelope”一词表示“大群蝗虫已经出现并毁坏庄稼”。人们为了省钱,还经常使用英语单词“停止”(stop)代替句号来结束一句话,因为“停止”这个词免费,而一个句号却要收取额外的费用。中国也有类似的习惯,各类特别业务,除另有收费规定外,均需在电文末了加一规定字样,如加急写“急”,校对写“对”,候复写“复”字。

  除了这些,中国人独具只眼,发明出了极富中国特色的省字方式。

  英文用阿拉伯数字表达,就可以表达全部日期,而中文如果写全的话,最少也得4个字(一月一日),最多得6个字(十二月卅一日),每个汉字用4个数字编码,就是16~24组,效率相差太远了。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字数,有人就发明了一种特有的韵部计日。这个人叫洪钧。

  洪钧是晚清一代奇人,一生gān了无数让人咋舌的事情。他是同治七年的状元,以胆大妄为而著称。他50高龄那年,敢在父丧期间纳了一个14岁的妾,浑然不顾舆论涛涛。这还不算什么,他以出使四国大臣之尊,带着这小妾周游欧洲列国,一时各国轰传,争相报道保守的东方古国出了一位情圣大臣。洪钧于光绪十九年八月病逝,他的那个小妾脱离洪家,重操青楼旧业,改了个名字叫赛金花,一时艳绝十里洋场,从此还有了一部名作《孽海花》……

  洪钧这人很怪,一生讨厌西方文化,连照相都不肯,却动手改造了中文电报码。

  他对付日期的办法是:以十二地支来代表十二个月,再以平水韵的韵部来代表日期。前面15天用的是韵目上平声的全部,接后是韵目上声的10个,再来是韵目去声的5个,一共是30天。当然,编码也并非严格按照韵部来排列,比如第三十日本该用“陷”,但是这字不吉利,就换成了“卅”字;使用公历以后,又加了一个“世”字代表三十一日,因为“世”字拆开恰好是廿、十、一,偶尔也会用“引”字代替。

  对应关系如下:

  〖对应关系为

  一日:东、先、董、送、屋

  二日:冬、萧、肿、宋、沃

  三日:江、肴、讲、绛、觉

  四日:支、豪、纸、寘、质

  五日:微、歌、尾、未、物

  六日:鱼、麻、语、御、月

  七日:虞、阳、遇、曷、麌(上鹿下吴)

  八日:齐、庚、荠、霁、黠

  九日:佳、青、蟹、泰、屑

  十日:灰、蒸、贿、卦、药

  十一日:真、尤、轸、队、陌

  十二日:文、侵、吻、震、锡

  十三日:元、覃、阮、问、职

  十四日:寒、监、旱、愿、缉

  十五日:删、咸、澘、翰、合

  十六日:铣、谏、叶

  十七日:篠、霰、洽

  十八日:巧、啸

  十九日:皓、效

  二十日:号、哿(上加下可)

  廿一日:马、箇

  廿二日:养、祃

  廿三日:梗、漾

  廿四日:迥、敬

  廿五日:有、径

  廿六日:寝、宥

  廿七日:感、沁

  廿八日:俭、勘

  廿九日:艳、豏(左豆右兼)

  三十日:陷

  卅一日:世、引〗

  地支也是这么排列的,从一月的子排列到十二月的亥。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种规矩叠屋架chuáng,啰嗦得很,但对于那时候的人来说却是恰到好处。那会儿能接触到电报的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都是科举出身,除了四书五经还得懂诗词歌赋。

  清代诗歌都有个显著特点,就是严格遵循韵律规则。读全清诗的时候不难发现,那些诗写的一首比一首难看,但绝不出韵。这大概和乾嘉学派的严谨作风有一定关系。反正那些官员对韵部的熟悉程度,和现代人熟悉汉语拼音差不多。用韵部代替日期,他们一望字,便知是哪个韵部,自然知道是哪一天。

  有了这么一个规矩以后,日期就被压缩为1个汉字,4个数字,效率就高多了。比如马日事变当天,电报的落款都会写着“辰马”,熟的人一看就知道是五月二十一日,两个字就搞定了。黎元洪复任总统时候发布的通电落款为巳鱼电,一看便知是六月六日,方便得很。

  所以咱们读民国史,动辄提到什么马电、艳电、皓电、铣电,都是以当日电报编码来代称日期。比如汪jīng卫那封给蒋介石的著名叛逃电报发于1938年12月29日,29日为艳字,故名“艳电”,成了一个专有名词。1947年12月24日,白崇禧从汉口发出呼吁蒋介石停战电报,亥指十二月,又是二十四日,所以史称“亥敬电”。

  1938年11月份,日军进入湖南,蒋介石决定实行焦土政策,下令湖南主席张治中把整个长沙烧掉。结果还未及疏散群众,长沙南门口外的伤兵医院意外失火,导致其他地区纵火队员以为行动开始。结果大火从当天晚上烧到次日中午,长沙军民伤亡惨重,成为震惊中外的一次大事件。这起火灾是从11月12日夜间开始烧起,12日的韵部代码是“文”,所以这次事件又被称为“文夕大火”。

  韵目代日这个方式影响极广,以至于当时许多人写日记写信什么的,都以韵字来代日期。胡汉民临终以前给张学良写了封信,抬笔就是:“汉民皓日抵港,rǔ承关念,特谢。”

  所以说洪钧这个人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据说他还曾经以gān支代替“一”、“十”、“百”、“千”,改四码为三码,费用一下子减少四分之一,一年下来省下来的钱可达数万两。

  说到电报韵目代日,有一件轶事实在是名传千古,而又让人哭笑不得,实在不能不提。

  话说1911年,辛亥革命名义上取得胜利,但是实际上各地政权多把握在旧清朝官僚的手中,革命进行的很不彻底。比如原湖南咨议局议长谭延闿自任湖南军政府都督,原清政府广西提督陆荣廷自任南宁军政府都督,都是军阀的势力开始抬头,中央对地方鞭长莫及的标志。

  陆荣廷此人善观风色,他先是支持袁世凯登基,在他的势力范围广西内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后来见情势不对,又反噬一口,通电全国宣布倒袁。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5/4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