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_马伯庸【完结】(4)

2019-03-10  作者|标签:马伯庸

  那么,古代中国人,又是怎么看待那个虚之又虚、玄之又玄的“天”以及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的呢?

  比起古希腊人来,古代中国人的思维要形而上得多了,就像天比神更看不见、摸不着一样。古代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宇宙本原,同样虚得一塌糊涂,它叫作太极。

  太极是什么玩意儿?太就是大,就是最主要的,极就是顶点,是最根本的,不像地、水、火、风,就算看不见也能感受得到,太极你能看得到吗?能感受得到吗?

  太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周易》里,作为《周易》本体的《易传》里就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根据历代闲人们的解说,所谓太极就是宇宙的虚无本体,或者是这个虚无本体还没有转化成万物之前的混沌状态。神神叨叨,看得人一头雾水。那么好吧,太极以后还有两仪,所谓两仪就是yīn阳,虽然只具备象征意义,但好歹是个中国人就知道日是阳、月是yīn,男是阳、女是yīn。再不济,跟太阳底下曝晒会儿你就明白什么叫阳了,躲树荫底下乘会儿凉你就知道什么叫yīn了。

  还有没有更具体的呢?两仪生四象,这看上去跟地、水、火、风有点儿接近了,可能比较好理解一点了吧?你错了,四象更诡异。最初的四象不是后来附加上去的什么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最初的四象是指少yīn、少阳和老yīn、老阳,还跟yīn阳一样虚。四象生八卦,八卦是乾、坤、坎、离、巽、震、艮、兑,或者通俗点儿来说,是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瞧上去怎么着都不像是在说什么生成宇宙的基本要素,而是宇宙已经成型后的各种事物形态。

  其实啊,《周易》系统根本是在玩数学游戏。太极暂且不论,所谓两仪就是0和1,二者形成《周易》系统最基本的“爻象”——0就是yīn,是并列的两根“横棍儿”;1就是阳,是单独一根“横棍儿”。上下两组爻象就合成了四象,也就是上下两yīn为老yīn,是0;上yīn下阳为少阳,是1;上阳下yīn为少yīn,是2;上下两阳为老阳,是3。三组爻象组成了八卦,从0排列到7……六组爻象是六十四卦,从0排列到63。

  1687年,耶稣会士柏应理撰写了《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其中共计用十三页对伏羲八卦图作了介绍。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买来一本一翻——我的天,这不是我正在研究的二进制嘛!二进制的发明从此就归功于莱布尼茨了,而最早制定《周易》系统的中国原始数学家则淹没在了历史的浩瀚海洋中。没办法,他那一套太形而上了,几千年来没几个人能搞得懂。

  《周易》的道路走不通了,那么中国古代还有没有别的相对比较形而下一点儿、比较好理解一点的宇宙论呢?是否有地、水、火、风那样比较容易被普罗大众所接受的元素理论呢?虽然出现得晚了一点,不过还真有,那就是五行学说。

  花里胡哨的五行学说

  《周易》变成后来的儒家经典《易经》,历代掺杂了很多古古怪怪的东西进去,而其本体,最早不会早过西周初年,最晚不会晚于chūn秋时代。五行学说比《周易》略微晚出现几十到几百年,chūn秋战国时代,奇妙的五行学说开始登上哲学舞台。

  chūn秋战国“百家争鸣”(其实到不了一百家,三五十家顶天了),其中有一家叫作“yīn阳家”,就是基于《周易》的yīn阳两仪理论,研究宇宙和万物本原、构成要素的一派闲人。已经无可考证,究竟是其中哪位yīn阳家在经过长期的调研、冥想或者gān脆一拍脑门儿,最终拿出了跟西方四元素论非常接近的五行学说。

  “行”字的本意是道路,所谓五行,大概是指可以通向最终态太极的五种事物形态吧。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西方的四元素论,水、火双方共有,土当然就是地,然后西方有风咱没有,咱有金、木,比他们多一样。

  地、水、火、风,可以理解为固体、液体、最常见的一种能量剧烈释放方式以及气体。有趣的是,中国古代五行学说里没有气体的容身之地,因为当时的人们根本不知道空气为何物,至于风,他们认识到那是一种事物变化的现象,但不认为代表或者反映了事物本身。金,可以理解为无生命,而木则是有生命,古代中国人认为它们也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

  古希腊、古印度的四元素论自然跟后来的元素周期表没法比,又粗糙又空泛,还充满了莫名其妙的神秘主义气息。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也是如此,但中国人另有一功,把五行和yīn阳相配合了起来,这么一搅和,就连普罗大众也都能基本理解五行学说了。

  当然啦,即便把yīn阳五行都配合了起来,想要搞清楚老天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天老子和天子儿子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仍然需要做大量案头工作或者多拍几次脑门。可倘若不能解决这两个重要问题,你再研究多少宇宙构成都是虚的,官方不会赞助,因为他们不在乎,你的名字也因而不可能出现在官方史书上——《周易》的作者和五行学说的发明人连名字带骨头全都烂光了,就是明证。为了得到官方的认可、支持、赞助,证明自己的学说对巩固统治有用,于是乎,一位承先启后的大yīn阳家就此应运而生,他的名字,叫作邹衍。

  历史从诸侯争霸的chūn秋时代,不知不觉就迈入了厮杀更为残酷、谋的不是霸而是王甚至是帝的战国时代。战国七雄里面,要说最富庶也最太平的,非齐国莫属——除了作死的齐湣王统治时期。齐国近海,得渔盐之利,所以富裕,它距离秦国最远,所以太平,加上齐湣王的悲催遭遇教育了齐人,往外打就是找死,守着原本的疆土最安全。所以齐国是最后一个被秦军灭掉的,而且基本没打什么仗,秦军一到,“带路党”直接就把城门给打开了。

  那么,不忙着打仗,不忙着拓土,大部分时间齐君都在忙什么呢?原来他们在赞助学术研究。百家争鸣从chūn秋时代的一盘散沙,演进到战国时代的各家理论逐渐完善并且相互融合,齐国的贡献不可小觑,甚至我可以拍胸脯保证,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十个里面有九个得到过齐君的赞助。赞助方式是什么呢?那就是开学堂、请讲师、提供场地和经费让大家坐下来一起研究和辩论。

  齐国所开的学堂,名叫稷下学宫。这个“稷”字,是指齐国都城临淄的一处城门,“稷下”就是稷门附近的意思。这座高等学府肇建于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代君主田午时期,田午不是正当继位的,而是杀了自己的哥哥齐侯田剡,还有侄子田喜,篡位为君的。田午死了以后,谥号为桓,史称齐桓公(不是三百多年前的chūn秋霸主齐桓公)、桓公午,或者蔡桓公——成语“讳疾忌医”就是由他的事迹产生的,他因为不听名医扁鹊的良言相劝,最终病到无药可救,一命呜呼。

  大概是为了掩盖自己篡位的恶名吧,这位桓公午创建了稷下学宫,满世界搜罗各派思想家,想通过大搞学术赞助来给自己换得个好名声。这座官方学院就此建成,一直延续到齐国灭亡,其间产生了大批名闻天下并且影响后世的大教授,比如儒家的孟轲、荀况,法家的申不害,纵横家鲁仲连,还有就是yīn阳家邹衍。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4/40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