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涡猫的找法_村上春树【完结】(13)

2019-03-10  作者|标签:村上春树

  见《纽约客》编辑时出示了这块手表:“这是看了你的杂志广告后邮购的,的确是好东西啊!”对方问多少钱,我说六十美元。“六十?原价也就二十五美元吧!”对方笑道。喂喂,自己杂志登的广告怎么好这样讲话!不过细想之下,《纽约客》上也登过不少奇怪的广告。但至少这猫手表走得准,作为我还是要推荐。

  我这人原则上(总之就是小气吧)不买价格在一万日元以上的手表,但便宜手表有一大堆。这样夏令时和冬令时更换的时候需要一一拨快或拨慢,做起来十分繁琐。而另一方面,每天兴之所至地从抽屉的一堆手表中取一块换上,却让人满心欢喜。手表这东西反正时间准就行了,为一块手表而出手二三十万日元的人的心情我可是理解不了。

  一次花四千日元买的“费利克斯(FELIX)猫”表让我爱不释手,可惜表带差劲,花五千日元换了条皮表带。如今想来,兴之所至在我过去的人生中是举足轻重的大开销项目。打个比方,感觉上就像用矿泉水刷牙。说不值一提也不值一提,不过还是需要下相应的决心的。

  (3)这个倒不是邮购的,是路过新罕布什尔州一个镇时在廉价商店旁边的旧货店偶尔发现的形状别致的咖啡桌:杂志架和咖啡杯承座连为一体。三十年代的东西,材质不坏,制作相当结实。连同一九三六年发行的两册一套的百科全书在内售价一百二十五美元,我觉得相当划得来。至于带咖啡杯承座的杂志架在生活中是否真有用处,NO,NO,似乎用处不大。不过摆在房间里气氛潇洒,绝对不坏。在这家旧货店里还买了镜子等许多东西,都很便宜,但我还是试着问能否打个八折,老伯说“好的好的,喜欢什么拿什么”——语气似乎无可无不可——随口降下价来。因尝到甜头,两个月后又去了一次,不料店已经没了。当时再多买些就好了!

  顺便接着讲购物。

  最近逛哈佛广场,鞋店里杰克·帕塞尔胶底鞋正在减价,花不到二十美元买了一双深蓝色的。普普通通的老款式杰克·帕塞尔。谈不上有多少喜欢,只是因为便宜才随手买的。这类东西即使在日本买起来也应该比较容易,可第二天开始我就碰上了不无奇异的目光,很多人盯住我的鞋打招呼:“噢——,这不是杰克

  ·帕塞尔么?在哪里发现的?”让我吃惊不小。

  先是来我家送货的“联邦快递”的年轻男子在门口看见了那双鞋,接着是美容院一个老兄问起,上街又给素不相识的人叫住(那些人打起招呼来真是痛快):“我过去也有一双同样的蓝色的,好亲切啊!告诉我哪里有卖的?”我当然都告诉了。不过在美国(至少在波士顿)为什么这么多人把深蓝色杰克·帕塞尔胶底鞋当宝贝呢?我全然闹不明白,感觉上就像被狐狸捏了一把鼻子。当然比莫名其妙挨个石子要好得多。

  莫不是在我不知道的时间,里杰克·帕塞尔已经停止生产了?哪位晓得个中情由,务请指教。时至今日,缺点一是分量未免重了点,二是橡胶味太大(在鞋已获得戏剧性进化的现在恐怕已成了恐龙般的存在)。不过光从设计来看的确简洁,令人百看不厌——尽管若问是否我再买一双,我只有回答“不不,差不多可以了”。

  再接着谈一下购物。

  一九九一年刚来美国时,在住处附近一家旧唱片店发现马特·丹尼斯的《游戏和事业》(Plays andthings)的原版唱片以三十四美元出售。我过去就顶喜欢这张唱片,有KAPP版和日本发行的迪卡MCA版和CD三种(恋物癖相当严重),但TREND版是最原始的,作为东西难得一遇。问题是三十四美元未免贵了些,况且同样的东西我已经有三张了——如此差不多苦恼了三个月。当然并非出不起三十四美元,在日本买恐怕还不止此价,这点心里也清楚,只是从我的感觉——或从当地感觉——来说,三十四美元确实偏高了。说到底,收集旧唱片只是出于爱好,而爱好这个东西类似自己制定规则的游戏。倘若只要出钱就什么都手到擒来,那是毫无乐趣可言的。所以,纵使别人说比一般行情便宜,而只要自己觉得偏高,那么也还是贵的。这么着,苦恼到最后仍然没买。

  话虽这么说,一天发现那张唱片已经卖掉并从唱片架上彻底消失,这时候到底有些怅惘。感觉上就好像心仪已久的女性突然同哪里一个并不怎么样的男人结了婚。也有点后悔:当时买下多好!往后怕是再也见不到了。因此归根结底不是那点钱的问题,而单单是我个人基本方针的问题。

  不过人生这玩意儿也并不都是那么糟。三年后,我在波士顿一家旧唱片店里居然以两美元九十九美分的标价发现了同一张唱片。质量虽说没有新到光闪闪“一如新品”的程度,但也不算差。把它拿到手的时候我真是高兴死了,虽不至于双手发抖,却也不由得咧开嘴角。终于没有白等!

  也许会被人说说到底还不是因为小气,但决不是小气。生活中为了发现“小确幸”(小而确实的幸福),或多或少是需要有自我约束那类玩意儿的。好比是剧烈运动后喝的冰镇透了的啤酒——“唔——,是的,就是它!”如此让一个人闭起眼睛禁不住自言自语的激动,不管怎么说都如醍醐灌顶。没有这种“小确幸”的人生,不过是gān巴巴的沙漠罢了,我以为。

  --------------------------------------------------------------------------------

  [1] United Parcel Service之略,(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

  [2] 表盘的中心有猫的图案的手表。

  [3] 日本当代作词、作曲家。

  [4] 意为“吃”、“睡”、“玩”。

  漩涡猫的找法(选载)

  从雪乡波士顿一路奔向牙买加

  十二月二十五日。罗伯特·阿尔特曼的新片《prêt-à-porter》(意为“高级成衣套装”。片名公映前突然改为“Ready to Wear”,大概考虑到一般美国人发不好“ prêt-à-porter”这个音)在圣诞节这天公映。但媒体评价极差,几乎彻底封杀。《纽约客》影评写道:“阿尔特曼想开玩笑,自个儿嗤嗤窃笑。结果差不多所有的机关都没算中,了无情趣。”不过依我看,电影并不那么糟,或者不如说颇值得一看。哈佛广场的电影院座无虚席,别人也差不多大笑特笑。我认为美国一流报纸一流杂志的评论有时候未免过于故作清高过于目中无人。杰伊·马基纳尼曾反唇相讥说“你们这些家伙就知道口吐狂言,到底有什么了不起?到底想gān什么?”——心情不是不可以理解。而且同日本的文艺批评、影评不同,美国的评论直接关系行情和销售额,事态相当严重。

  大概阿尔特曼想拍摄一部喜剧片——一部根本不chic(潇洒)的、乱七八糟的、基本无意义可言的、神经质的、吵吵嚷嚷的喜剧片。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的确浅薄得恰到好处。和《祈祷者》(The Prayer)和《短切》(Short Cuts)等影片气势截然不同,其轻佻劲儿处理得全然不坏。特别是对启用马斯特罗扬尼[1]和索菲亚·罗兰[2]的《向日葵》的模仿部分简直滑稽透顶,恨不得说道“喂喂,那种东西即使电视搞笑节目如今也不搞的哟!”由于太滑稽了,终于放声笑了出来。一下子这么离经叛道,我倒是相当佩服。去掉偏爱因素,也还是可以把它放进去年看的最佳影片前三名的。当然,《纸浆故事》(Pulp Fiction)绝对第一,其次是台湾片《饮食男女——恋人们的餐桌》(Eat,Drink,Man,Woman)。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3/1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