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_赵月华【完结】(12)

2019-03-10  作者|标签:赵月华

  格的举动。岱云是他的另一位好友,由于曾国藩没有忘情他的"狎亵"之举,因而他说的话都是"谐戏"之语,甚至在回家的路上,还浮想联翩。

  数日后,曾国藩听说在菜市口斩一位武臣,别人邀他一同看热闹,曾国藩"欣然乐从",连杀人这样的事都愿看,曾国藩觉得自己成不了理学家,"仁心丧尽",走在路上很后悔,但当着众多朋友的面又不好回去,因此"徘徊良久,始归"。他说自己"旷日荒谬至此"。

  曾国藩虽然没有看斩杀武臣,但回去后却怎么也静不下来。他又没事找事似地,到雨三的家中,当时雨三本来很忙,但曾国藩东拉西扯,非要谈谈"浑"。《日记》说:"谈次,闻色而心艳羡,真禽shòu矣。"从雨三处出来,已是很晚,曾国藩仍不愿回家,又到子贞家中,三更而归。《日记》说自己"无事夜行,心贪嬉游"。嬉游、狎亵往往是出入歌馆jì院的不正当行为的用语,曾国藩的日记中有几次这样的记载,是否说他也不能免俗?从他的父亲给他写信,嘱咐他要"节欲、节劳、节饮食"来看,早年的曾国藩极可能有这方面的不检点之处。而且,节欲、节劳、节饮食正好说明曾国藩经常四出征逐、酒欢宴席已成一大习惯。

  曾国藩的妻子欧阳氏身体不是很好,时常患病。一次曾国藩参加进士同学的团拜,由于所拜之家钟鸣鼎食、姬妾如云,这使曾国藩"大开眼界",他的"喜色"之心油然而生,东张西望,颇失大雅。《日记》说:"是日,目屡邪视","耻心丧尽",当他悻悻然回到家中后,惶然不适。加之妻子闹病,因此"入夜心情不畅,又厌闻呻吟声"。白天的佳丽美景与病榻上的呻吟之声反差如此之大,使曾国藩无法忍受,乃出门到朋友处聊天,"更初归"。次日,妻子的病有所加重,曾国藩请吴竹如来诊视,由于周身为私欲所填塞,曾国藩的理学功夫大减,一听别人谈论理学,感到隔膜不入。而用宴请吃酒之事打发时光,他倒很乐意。

  汤鹏是他的好友,著有《浮邱子》一书,颇得曾国藩好评。道光二十三年二月的一天,曾国藩前往汤鹏家赴喜筵,席间见汤的两个姬人,曾国藩故伎重施,"谐谑为nüè,绝无闲检。"曾国藩早期《日记》的类似记载不限于以上几例。这说明血气方刚,刚过而立之年的曾国藩也有七情六欲,也是一个正常人,他对女性充满了爱,尽管这种"爱"是在性意识支配下的形而下之"爱",但至少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曾国藩的情感世界。他后来能够大成功,就在于一改昔日所为,"截断根缘,誓与血战一番"。

  曾国藩早年有"三大戒",其中之一是戒色。他也认为,沉溺于此是妨碍事业的。他还认为,在外人面前,夫妻间尤不能过分亲密。虽然如此,曾国藩还是很难做到,骂自己是禽shòu。

  曾国藩自己承认,"有用之岁月,半消磨于妻子",三月初二日,"日中,闺房之内不敬。去岁誓戒此恶,今又犯之,可耻,可恨!竹如来,久谈。久不克治,对此良友,但觉厚颜"。他说自己"明知体气羸弱,而不知节制,不孝莫此为大"。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曾国藩这方面的"不敬"很快有了大的变化,成为庄重、诙谐而不失君子形象的一个人。曾国藩就是这样,为了能他日有所作为,严格限制自己的情欲,甚至夫妻之间正常的情感jiāo流都严加克制。在儒家老祖宗孔孟那里,都承认"食色,性也",但曾国藩认为,人的私欲、情欲一旦膨胀就难以收拾,终会妨碍大事业。他以后位及人臣,但坚决不纳妾,生活作风上也严格自律,这是他不同于同时代的封建士大夫的地方,也是他jīng神品格上的突出之处。

  第18节:第二章 曾国藩的磨砺之功(7)

  曾国藩为了实现"澄清天下之志",针对自己的不良习惯,他提出三戒:一戒吃烟,二戒妄语,三戒房闼不敬,后来都做到了。

  吸烟有害健康是今天人人皆知的常识,但吸烟对人的jīng神有影响,就不是人人明了的。曾国藩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曾国藩认识到,应酬过多,jīng神就难以集中,做起事来也会出差错。此外,吸烟也对此有很大影响。他说:jīng神要常令有余,做起事来才能jīng气十足而不散漫。"说话太多,吃烟太多,故致困乏。"

  意识到危害后,他发誓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起戒烟,并作为"三戒"之一。但最初戒烟日子很不好过。为了打发难熬的时光,他找朋友们下棋、聊天。日记中写道:

  "即宜守规敬事,乃闲谈荒功,不溺情于弈。归后数时,不一振刷,读书悠忽,自弃至矣。乃以初戒吃烟,如失rǔ彷徨,存一番自恕底意思。此一恕,天下无可为之事矣。急宜猛省。"曾国藩把初次戒烟喻为婴儿断rǔ,形象地说明了他对吸烟的溺爱及戒烟的痛苦。

  俗语说,玩物丧志!性格、习惯、食色之性都只要适度都是可以的,但是,人的私欲、情欲一旦膨胀就难以收拾,终会妨碍大事业,因此一个做大事的人,就应该通过不断自励,限制自己不恰当的欲望,而把主要心思放在自己所要从事的事业上去,以此来完善自身。

  须臾不离读书

  曾国藩语录:废志无以成学,废学无以成才。

  译文:废除了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而废除了学习则不能够使自己成材。

  曾国藩生平处世的成功,可以说是读书的成功。他治学有方,通过读书,走上了仕宦之途,广jiāo了益友,领会了行军打仗之术,树立并实践了报效国家、明道经世的远大志向。

  当曾国藩供职京师的时候,正是中国内乱外患jiāo迫之时。曾国藩所关心的,在外患有"英夷",在内有太平天国,在灾情则有huáng河决口。所以,他读书更侧重经世致用之学特别是舆地之学。在闲暇的时候,曾国藩对于军政大计,以及各种庶务,通过大量的并有所选择性地阅读古代史籍,尽量把现实的

  问题考究详尽。所以一旦当权,便能把平时读书得来的学问,拿出来应用。后来太平天国声势大盛,曾国藩以一书生出而致用,终能镇灭洪、杨,一般人都引以为异。我们只要知道他十多年的京官生活,十多年京师名流之间的jiāo往互教,十多年京师期间坚持不懈地刻苦攻读经世致用之书籍,是如何地准备着应付事变,如何地关切时务,如何地虚心研究,便可知道曾国藩的成功,决不是侥幸得来的了。

  当时掌理全国庶政的六部,除了户部之外,曾国藩担任过礼、吏、兵、刑、工五部的侍郎,在为官期间,对照自己所任各部的工作特点,他专心潜读《通典》和《资治通鉴》,由此而dòng悉了清代的政情利弊、官场风习、山川形势、民生疾苦。曾国藩由内阁学士升为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时,遍阅清代道光以上历朝文献,目睹时局危急而政风颓靡,遂因皇帝之下诏求言而先后参照史籍上了几道条陈时务的奏疏。体现了他明道经世的抱负。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2/8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