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_赵月华【完结】(30)

2019-03-10  作者|标签:赵月华

  曾国藩对人性的理解比杨继盛还要黑暗。他认为,从前那些施恩于我的人都是另有所图,少则数百,多则数千,不过都是钓饵耳。将来万一我做了总督或者学政,不理他们吧,失之刻薄,理会他们吧,即使施一报十,也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正是出于这种理解,曾国藩在京城八年,从来不肯轻易接受他人的恩惠,不肯占人半分便宜。也许处身官场的人,没有不同意曾国藩的说法的,这固然包含着对占便宜失身失节的领会,但更多的是一种怕麻烦的心理,总是担心应接不暇,纠缠不断。曾国藩是一个jīng明人,当然想到了这一点。

  总之,占便宜,无论哪一种形式,哪一种性质,哪一种目的,都可以一言以蔽之:便宜好占,或者难堪,或者麻烦。正是依据这种"不占人半点便宜"的处世哲学,曾国藩能做到无欲则刚,处处拒绝利的诱惑,而终成一代名臣。

  第46节:第五章 曾国藩的用人之律(1)

  1849年,曾国藩在京城的寓所只有两样东西,一是书籍,一是衣服。衣服是做官的人必不可少的,而书籍是曾国藩一生的嗜好。就是这两样东西,曾国藩也表示,将来罢官以后,除了适合夫人穿的衣服外,其他都与兄弟五人抓阄平分。所有的书籍,则一律收藏于"利见斋"中,无论兄弟还是后辈都不得私自拿走一本。除了这两样东西,皆国藩说他绝不保留任何东西。

  据曾国藩自己说因为经济紧张,他在北京做官,虽然对家庭有些接济,可是欠了一千两银子的债,回家又需要几百两的路费,"甚难措办"。

  曾国藩劝诫曾国荃:身居高位,不可骄傲。但曾国荃总是听不进去,曾国藩不得不又给他写一封信:"你对我的劝戒,总是不肯虚心体验,动辄辩论一番,这最不可取。我们身居高位,万众瞩目,不可不慎。大凡总督巡抚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自满自足。君子过人之处,只在虚心而已。不但我的话你要细心寻思,而且外面所有的逆耳之言,你都应该平心考究一番。所以古人认为,居上位不骄极难。"

  做官的人,做大官的人,做官做久了的人,一容易骄傲,二容易奢侈,有时不一定自己想这样,而往往是别人迫使自己这样。曾国藩就遇到过这样的事。

  一天,曾国藩的属下李翥汉说,他依照李希帅的样式打了一把银壶,可以炖人参,可以煮燕窝,花费了八两多的白银。曾国藩听说后深深感到愧悔。他说:"现在百姓都吃草根,官员也多属贫困;而我身居高位,骄奢如此,并且还窃取廉洁节俭的虚名,真是令人惭愧得无地自容啊!以后应当在这些方面痛下针砭的工夫!"

  还有一天,魁时若将军与曾国藩谈心,说他家四代都是一品大官,而他家的妇女并没有穿戴绸缎软料。这给他很大震动,他反省自己,平日常常以"俭"字教人,而近来在饮食起居却"殊太丰厚";自家的妇女在穿戴上也过于讲究了。他"深恐享受太过,足以折福"。

  为了表示一生清廉的决心,曾国藩还说:"在几个弟弟中,我对待温弟(曾国华)似乎过于严厉,但扪心自问,觉得还没有对不起兄弟的地方。我不是信口开河,大凡做大官的人,往往对妻子儿女特别照顾,对兄弟则失之苛薄;往往私肥自家,对亲戚同族则失之刻薄。我从三十岁以来,就一直把升官发财当成一件可耻的事情,把官囊积金留给子孙享用看作可羞或可恨的事情。所以我暗中发誓,决不靠做官发财,决不把做官得到的钱财留给后人。苍天在上,神明鉴临,我决不食言。所以,我立定此志,决不凭做官发财,决不留钱给后人。如果俸禄较多,除了供奉父母衣食所需之外,全部都用来用济贫穷的亲戚,这是我一向的愿望。"

  俗语说,人情是笔债。你占了别人半分便宜,你就欠了别人半分人情,而这人情是必须要有所回报的,而这回报就有可能破坏自己的原则,危害自己的大的利益,得而不偿失也!因此,人生在世,要想有所作为,与人jiāo际时就不能占人半点便宜,宁肯人负我,不肯我负人,这样才能做到无欲则刚,拒绝诱惑,故头脑时刻清醒,保持住很好的名声,而不会轻易失足。

  第五章 曾国藩的用人之律

  曾国藩认为:天下人才"大抵皆由勉qiáng磨炼而出"。众人拾柴火焰高,曾国藩手下人才辈出,这为他成就丰功伟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这些都离不开曾国藩的用人之律。他在求才、选才、育才、用才、驭才方面有一套独特的方法,这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在进行管理时学习和借鉴。

  有才方可谋事

  曾国藩语录:鄙人阅历世变,但觉除得人之外,无一事可恃也。

  译文:我的阅历虽然不断变化,但是觉得求得人才之外,再也没有其它事物可以依靠了。

  说到求才,我们自然就会想到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千古名言来自战国时期的一则故事。当时沉埋于民间的贤能之士汗明问chūn申君说:"君听说过千里马的故事吗?千里马到了可以乘用的年龄,拉着载盐的车子上太行山,伸蹄曲膝,垂着尾巴,皮肤一块一块地溃烂,嘴和鼻子喷着白沫,大汗淋淋漓漓地直往下落。到了半山坡,它再也走不动,驾着车辕,不能向山顶爬。这时,正好碰上伯乐。伯乐一见,就从车上下来,拉着马络头哭了。伯乐脱下自己穿的麻布上衣,盖在它的身上。它被感动了,就低下头喷着鼻子,抬起头发出长鸣。它的声音响彻高高的天空,就像从金钟石磐里发出的乐音。为什么这匹马会这样呢?因为它认出伯乐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第47节:第五章 曾国藩的用人之律(2)

  而曾国藩在求才时,则是什么手段都用,他根据不同对象,或结以jiāo情,或待之以诚,或激之以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因此,他每到一地,即广为寻访,延揽当地人才,如在江西、皖南、直隶等地都曾这样做。他的幕僚中如王必达、程鸿诏、陈艾等人都是通过这种方法求得的。与捻军作战期间,曾国藩在其所出"告示"中还特别列有"询访英贤"一条,以布告远近:"淮徐一路自古多英杰之士,山左中州亦为伟人所萃。""本部堂久历行间,求贤若渴,如有救时之策,出众之技,均准来营自行呈明,察酌录用。""如有荐举贤才者,除赏银外,酌予保奖。借一方之人才,平一方之寇乱,生民或有苏息之日。"薛福成就是在看到告示后,上《万言书》,并进入幕府,成为曾国藩进行洋务的得力助手的。

  在直隶总督任内,为广加延访,以改当地士风,曾国藩陈专拟《劝学篇示直隶士子》一文广为散布外,还将人才"略分三科,令州县举报送省,其佳者以时接见,殷勤奖诱"。曾国藩与人谈话、通信,总是殷勤询问其地、其军、其部是否有人才,一旦发现,即千方百计调到自己身边。他幕府中的不少幕僚都是通过朋友或幕僚推荐的。为了增qiáng对人才的吸引力,以免因自己一时言行不慎或处事不当而失去有用之才,曾国藩力克用人唯亲之弊。同时,自qiáng自励,"刻刻自惕","不敢恶规谏之言,不敢怀偷安之念,不敢妨忌贤能,不敢排斥异己,庶几借此微诚,少补于拙"。从其一生的实践看,他基本上做到厂这一点。曾国藩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各类人才,幕府之盛,自古罕见,求才之诚,罕有其匹,事实证明其招揽与聚集人才的办法是正确的和有效的。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0/8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