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全书·冰鉴_[民]马道宗【完结】(15)

2019-03-10  作者|标签:[民]马道宗

  以后朱元璋按朱升的三策,大搞屯田,发展生产,整顿军队,势力不断扩大,终于打败张士诚、陈友谅,推翻元朝统治,做了明朝开国皇帝。 所以,曾国藩所说的“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

  第一部分:人才德才——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

  ◆原文

  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譬之于水,德在润下,才即其载物溉田之用;譬之于木,德在曲直,才即其舟楫栋梁之用。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德而无才以辅之,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以主之,则近于小人。世人多不甘以愚人自居,故自命每愿为有才者;世人多不欲与小人为缘,故观人每好有德者。大较然也。二者既不可兼,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自修之方,观人之术,皆从此为冲可矣。

  ——引自《曹文正公全集》

  ●解读

  我认为才与德,两者不可有偏颇。用水来比喻,它的品德是润下,它的才就是浮载物品、灌溉田地;用木头来比喻,曲直是它的品德,作为舟楫和栋梁之用就是它的才。如果德是水的根源,那么才就是水的波澜;如果德是树木的根,枝叶就是树木的才。一个人有德而无才,就与愚笨之人相近;一个人有才而没有德,则与小人一样。世上的人大多不愿承认自己愚笨,所以常常自称愿意成为有才的人;世上的人大多不希望自己成为小人,所以常常以德取人。大致情况就是如此。既然两者不可兼得,那么与其没有品德而归于小人,还不如没有才能而归为愚人。自我修养的方法,识人的办法,都可从此入手。

  ◆原文

  大抵人材约有两种,一种官气较多,一种乡气较多。官气较多者,好讲资格,好问样子。办事无惊世骇俗之象,言语无妨此碍彼之弊。其失也,奄奄无气,乃遇一事,但凭书办家人之口说出,凭文书写出,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上体验一番。乡气多者,好逞才能,好出新样,行事则知己不知人,言语则顾前不顾后。其失也,一事未成,物议先腾,两者之失,厥咎惟均。人非大贤,亦断难出此两失之外。吾欲以“劳苦忍rǔ”四字教人,故且戒官气而姑用乡气之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口到眼到者。赵广汉好用新进少年,刘晏好用士人理财,窃愿师之。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人才大体上说有两种,一种官气较多,一种乡气较多。官气较多的人,喜欢讲资格,摆架子。这种人办事不求惊世骇俗的现象,说话也不出格,不会有什么弊病。不足之处是太没有朝气,遇到一事,只让身边亲近的人传递自己的意思,或者写在书信中,不能做到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其是不能苦下功夫,亲自去实际体察一番。乡气多的人,好表现自己的才能,喜欢出新花样,做事时光考虑自己,不顾别人,说话时只知顾前而不顾后。其缺陷是一事还没办成,就引起大家的非议。因此官气较多与乡气较多这两种人的不足之处都差不多。 若不是非常贤德的人,也很难避免这两种短处。我打算用“劳苦忍rǔ”四个字教人,所以暂时戒绝官气较多之人而用乡气较多的人。必用遇事亲自体察,身到心到口到眼到的人。赵广汉喜欢用刚提拔起来的年轻人,刘晏喜欢用读书人来理财,我愿意向他们学习。

  ※详解

  关于人才的德与才的关系,历代都有争论。人们当然希望一个人德才兼备,但当两者不可兼得时,又该怎么办呢?曹操采取的办法是以才为主,以德为次。他说:“古时候的伊挚,传说出身低贱,管仲曾是齐桓公的政敌,但国君都重用他们,使国家兴盛起来。萧何、曹参是县吏出身,韩信、陈平曾有不好的名声,被人嘲笑过,他们终于能成就大业,扬名千古。吴起为了当大将,杀掉妻子来取得国君的信任,还散尽家产求官做,母亲死了也不回来。然而,他在魏国做官时,秦人不敢向东侵犯;在楚国任相时,三晋不敢向南图谋。我想现在天下肯定有品德很高的人埋没在民间,还有果敢勇猛、奋不顾身、迎敌死战以及被人看不起的小官小吏却有奇异才能的,或者可以胜任大将郡守的人;对负有不好名声,行为被人嘲笑的,或者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本领的,这样的人,你们各自所知道的都要推荐给我,不能有所遗漏。”

  而元朝的廉希宪,则把德看得比才重要。廉希宪在元世祖时官任中书平章政事。有一次,南宋降将、中书左丞刘整前来拜访,廉希宪十分冷淡,竟然没让他坐下。刘整离去后,有一位南宋的书生,衣衫褴褛,拿着自己写的诗求见。廉希宪听说后,马上将他请到里面,请他坐下jiāo谈,两人天文地理、经史子集,海阔天空地聊了半天。廉希宪还十分关心这位书生,对他就像对待多年的老朋友一样。书生走后,廉希宪的弟弟问他:“刘整身居高官,兄长却对他十分简薄;书生乃一介寒士,兄长却对他优礼相待。您为什么这么做呢?”廉希宪回答说:“这就不是你所知道的了。身为朝廷大臣,我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刘整虽尊贵,却是背国叛主之人;而那名书生有什么罪过呢?我朝是从沙漠中崛起的,我如果对待儒者文人不尊敬,那儒术势必便会衰落下去,这便会影响到国家的统治了。”

  明代的朱元璋则qiáng调德与才的统一性。1376年2月,朱元璋在便殿与太子及诸臣谈论君子之道。他说:你们听说过进德修业的道理吗?服饰华丽只是外表,而恭逊温良才是德行卓越的表现。古代的君子,德行高洁,充于内而着于外。所以他们目光远大而道德日臻完善,达到很高的境界,不仅不染恶行,而且远离邪僻。自己的德行修养达到一定程度,自然能服众人。这样,贤德之人便汇集求进,而不肖之人便羞愧自去。 能修德进业,国家就会治理好,否则,必定以失败而告终。因此,货财声色,是戕德的斧斤;馋佞谄谀,是妨贤的荆棘。应该拒之如虎láng,畏之如蛇虺。如果沉溺于货财声色,没有不深受其害的。

  结合历史上关于德才关系的典型论述,再回头来看看曾国藩的观点,我们发现,他的论述还是比较公允的,而且切近实际。尤其是他把人才分为官气较多和乡气较多两种,较为符合当时的实际。

  第一部分:人才荐才——不避嫌隙,秉公论列(1)

  ◆原文

  李忠武公续宾,统兵巨万,号令严肃,秋毫无犯,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省官民,无不争思倚重。其临阵安闲肃穆,原重qiáng固,凡遇事之难为,而他人所畏怯者,无不毅然引为己任。其驻营处所,百姓欢悦,耕种不辍,万幕无哗,一尘不惊。非其法令之足以禁制诸军,实其明足以察情伪,一本至诚,勇冠三军,屡救弁兵于危难。处事接人,平和正直,不矜不伐。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忠武公李续宾统兵上万,号令严肃,所过之地秋毫不犯,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省的人民,没有不想依靠他的。李续宾临阵时安详严肃,镇定自若,碰到别人都不愿意去做的难做之事,他都会毅然引为己任。他的军队扎营之处,百姓欢乐,不妨碍耕种,军营不喧哗,不惊扰地方。这不是因为他靠法令来约束部下,而是靠他的明察秋毫。他做什么事都是凭藉自己的至诚之心,其勇武冠绝三军,常常从危难中解救士兵。他待人接物时,也平和正直,不骄不矜。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5/2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