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脚,难道宋太祖睡着了知道自己要死在梦里写的"遗诏"?文和尚多事,一段小记惹得后人猜测纷纷。但是,也不能说山野和尚自己瞎编,没准他师叔、师父当时在内
廷为皇帝讲经说法,传出些"秘闻"也并非全不可信。
鸿儒司马光在其《涑水记闻》中也有描写宋太祖"崩"后宋太宗的行为,但并非象文莹和尚所记是夜宿宫中(皇宫之内,即使是太子也不能居内),而是讲他当
夜根本不知情。《继资治通鉴》一书,根据两宋笔记、野史和"正史"勾勒出这样一出场景:
时夜四鼓,皇后使王继恩出,召贵州防御使德芳(太祖之子)。(王)继恩以太祖传国晋王(赵光义)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左押衙荥泽
程德元坐于府门,叩门,与俱入见(晋)王,且召之。(晋)王大惊,犹豫不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久不出。(王)继恩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矣。"时大雪,遂
与(晋)王雪中步至宫。(王)继恩止(晋)王于直庐,曰:"王姑待此,继恩当先入言之。"(程)德元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乃与(晋)王俱进至寝殿。(皇)
后闻继恩至,问曰:"德芳来邪?"继恩曰:"晋王至矣。"后见(晋)王,愕然,遽呼官家(皇帝在内廷的称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勿忧
也!"
依此所记,赵光义似乎对于宋太祖的死全不知情,也是紧急情况下"被bī"为帝。这种记载,赵光义和史官们低估了后世人的想象力、智力和判断力。
确实,赵匡胤"崩"前,没有立皇太子,其中原因,一是他正值盛年,还没想到"千秋万岁"后的事情;二是太祖母亲杜太后临终有言,让几个儿子兄弟相传,以免重
蹈后周世宗的覆辙,对此,史书如此记载:
六月,甲午,皇太后杜氏崩于滋德殿。(杜太)后聪明有智度,每与帝参决大政,犹呼赵普为书记,尝劳抚之曰:"赵书记且为尽心,吾儿未更事也。"尤爱(赵)光
义,每出,辄戒之曰:"必与赵书记偕行。"疾革,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问帝(太祖)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帝呜咽不能对。(太)后曰:"吾方语汝以大
事,而但哭邪?"问之如初。帝曰:"此皆祖考及太后馀庆也。"后曰:"不然。正由柴氏(后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群心不附故耳。汝与光义皆吾所生,汝后当传位汝弟。
四海至广,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帝顿首泣曰:"敢不如太后教!"因谓(赵)普曰:"汝同记吾言,不可违也。"(赵)普即就榻前为誓书,于纸尾署曰:"臣普记".藏之
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此种记载,其实纯为宋太宗当皇帝后与赵普捏造的"故事".赵普此人,后人总记得"宋太祖雪夜访赵普",似乎是唐朝魏征一类人物。实际上,赵普是一才gān高人品
低的小人。他在太祖一朝把持朝权,与赵光义多有龌龊,并曾秘密上书太祖要"警惕"赵光义,结果,此事为他的政敌卢多逊所告,为了"澄清"不利影响,赵普与宋太祖
君臣演"双簧",赵普公开上书"自陈",太祖示之以众,并把书启"藏于金匮",以示太祖、赵普对晋王赵光义没有疑忌。宋太祖崩后,赵普岌岌可危,被宋太宗剥夺实权。
为了迎合新皇,赵普入见宋太宗,二人编出了杜太后临终嘱托太祖以帝位传弟的"金匮之盟",而且,关健的内容还有一句,即杜太后所讲:"汝与光义皆吾所生",不讲
齐王赵廷美也是杜太后所生,也就是说,"兄终弟及",传到赵光义也就打住了,赵廷美没有资格(赵光义后来还"私下"对近臣讲赵廷美其实是他的rǔ母之子,非杜太
后亲生)。其实,宋太祖死时,其子赵德昭已是成年人,绝非是"幼子",其年龄当一个继位之君绰绰有余。谎话一编就要继续圆下去。为了帮太宗解决"传弟"的问题,赵
普又诬陷自己的老对头卢多逊与太宗之弟秦王赵廷美"暗中jiāo通",结果,两人均被远贬,赵廷美还被降封为公爵,不久即忧悸而死,时年才三十八岁。
史书上为了突出宋太宗的"仁德",还讲他起初有意传位给赵廷美,是赵普提醒:"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一句话,赵普的丑陋面目也bào露无遗。既然深悉"父子
家天下"的治世真理,赵普这个太祖"大忠臣"为何不在太祖活着时拼死力谏,"忠言"迟了这么多年,真是个yīn险小人!宋太宗如此迫害亲弟的行径,其长子赵元佐也觉
过份,佯狂作癫,火烧宫殿,装疯卖傻以表示自己不堪"储君"之位。日后,宋太宗把儿子赵元侃(改名赵恒)立为皇太子,见京师百姓兴高采烈,他还愤愤言道:"四海
之心遽归太子,欲置我于何地! "如此狭窄心怀,可见宋太宗赵光义绝非善类。
仅仅观看正史,宋太祖之死也可让人疑窦从生:
其一,太祖崩前与赵光义饮酒,那么棒的体格,当夜就挂了;
其二,太祖皇后宋氏派太监迎太祖之子赵德芳,表明当时没什么"遗诏"选择赵光义继位,一个没老二的太监王继恩倒"以太祖传国晋王(赵光义)之志素定",挺
身相迎,简直近乎笑话!
其三,赵光义假意踌躇,而后"毅然"入宫,宋皇后见到这位小叔子吓了一大跳,他马上安慰对方"共保富贵",显然早已成竹在胸,打好腹稿。
最大的可能,是赵光义买通太监王继恩等人,在与宋太祖饮酒时下毒,药死了兄长。此种手段,也符合赵光义日后的一贯行径,李煜、钱俶、刘鋹等降王之死,同
出一辙,以此推之,宋太宗真乃世间一大"药剂师"也。
其实,宋太祖对弟弟宋太宗,可谓仁厚至极:
帝(宋太祖)以晋王(赵光义)所居,地势高仰,水不能及,六月,庚子,(太祖)步自左掖门,至其第,遣工为大轮,激金水注第中,且数临视,促成其役。(晋)
王性仁孝,尹京十五年,庶务修举。帝(太祖)数幸其府,恩礼甚厚。尝病殆,不知人,帝亟往问,亲为灼艾,(晋)王觉痛,帝亦取艾自灸,自辰至酉,至汗洽苏息,帝乃
还。又尝宴宫中,(晋)王醉,不能乘马,帝起,送至殿阶,亲掖之。(晋)王帐下士蒙城高琼左手执镫以出,帝顾见,因赐琼等控鹤官衣带及器帛,勉令尽心。
当然,史臣也画蛇添足,描写宋太祖看着弟弟的背影对近臣叹息:"晋王龙行虎步,必为太平天子,福德非吾所及也。"
如此有仁有义好哥哥,赵光义也真下得去手,把他活活毒死。日后,他又借故奚落侄子赵德昭,小伙子回府后左思右想觉得郁闷,自刎而死,时年二十九。又隔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