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散文集之混乱年代的复杂人性_梅毅【完结】(7)

2019-03-10  作者|标签:梅毅

  不料,哥舒翰昔日手下诸将接到书信后,都复书责骂他不死节,有失国家大臣的体面,并纷纷严兵以待,丝毫不为所动。安禄山这才知道哥舒翰此时个无用的废物,又念起旧恶,就派人把哥舒翰杀掉了事。

  可见,人死一定要死的是时候,“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假如哥舒翰在土门的大浴室蒸桑拿时嗷地一声归西,肯定是因一生抗击吐蕃而功名盖世,不仅唐朝存在时会四时享受冷猪肉,后代万世也会被人们作为竭忠保国的楷模。加上又有西北边境人民的民歌颂扬,又有大名鼎鼎的李太白赋诗“表彰”,没准儿经后世艺人再演义那么几下子,跟关公并列门户都不称奇。可惜可叹,老将军死晚了,又拜倒于安禄山座下,一世英名,皆为流水。为唐朝出生入死大半辈子,晚节不保,向贼屈膝,史官盖棺论定八个字:“丑哉舒翰,不能死王!”

  回想一下,公元742年,即唐玄宗天宝元年,唐朝设十节度使(十大军区),其中九大节度使都是处于西北边疆,只有河东一镇治所在在较处内地的太原。唐玄宗中后期,由于郭虔瓘、郭知远、王君廊、张守珪、王忠嗣、牛仙客等能将良臣的经营,吐蕃、突骑施、奚、契丹等异族遭受沉重打击,已无能力进攻唐境,远远窥伺而已,唐朝只要稍于边塞筑坚城待守即可。

  偏偏玄宗晚年好安乐,以为只要边镇不乱,即可高枕无忧。他哪里知道,节度使在外,重兵在握,有专征之权,兵之qiáng弱多寡,将领之忠jianjīng英,朝廷一无所知。同时,安禄山等人又收买人心,以蕃将全代汉将,将士只知主师的恩威,根本不知朝廷的存在。加之唐玄宗晚期已承平多年,内地又无重兵防守,外qiáng中gān,重用文臣(又多是李林甫、杨国忠此等jian邪自私之人),因此,塞外jīng锐之师一反,内地全是疲弱乌合之众,仓悴迎战,jiāo兵即溃。封常清、高仙芝等人再能战斗冲锋,对唐朝生有八颗忠心,再舍生忘死,也不过一身两臂,不能呼风唤雨,没有导弹核武器,冷兵器时代,只能眼着盛唐的大厦轰然中塌,无可奈何!哥舒翰虽有军事gān材,但其度量隘浅,不恤军士,老病昏庸,又加上杨国忠窜掇唐玄宗再三催命出潼关迎敌,败亡之势,根本就不可扭转,唐朝上下骄昏如此,三将败擒,也在常理之中。时兮命兮,令人长叹。

  临危救难再构国家

  ——唐朝中兴大将李光弼、郭子仪、颜杲卿、张巡

  哥舒翰潼关大败,消息传来,“上始忧”,玄宗这个真正着了慌,六神无主。由于杨国忠兼任剑南节度使,安禄山刚刚造反的时候,他就早早让其副手崔园暗中准备长途行军所需,万一有难,他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物质存储逃往自己的兼任地区。唐玄宗向他问计,杨国忠马上以蜀地为首选,玄宗当时脑子一锅乱粥,当然也就答应下来。转天上朝,杨国忠在朝堂上会集百官,问应敌之策,众人皆唯唯不对。杨国忠惶惧流泪,说:“一直有人上告安禄山谋反,总共有十年之久,皇上总不相信。事已如此,不是我这个宰相的过错。”下朝后,杨国忠忙使自己的堂姐妹韩国夫人和虢国夫人入宫,劝唐玄宗入蜀。

  安禄山大军一路杀来,气势汹汹。潼关破后,长安指日可至。都城之内,士民都惊惶乱窜,不知所之。唐玄宗先下诏称自己御驾亲征,大小朝臣谁也不相信。上朝时,只有平时应到人数的十分之一、二。眼看告急文书一路飞来,安禄山军队已离城不远,唐玄宗忙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集结御林军,保护着杨贵妃姐妹、杨国忠、皇子、贵妃、公主、皇孙等直系亲属一帮人偷偷溜出,逃之夭夭。

  路经马嵬驿,御林兵起事,杀杨国忠等人。玄宗无奈,下令杨贵妃自尽,眼看宠妃“辗转玉颜马前死”,老头子心如刀割也无可奈何。入蜀之前,当地父老遮道哀求,恳请玄宗留太子李亨留在当地,以号令诸军,抵御安禄山贼兵。不得已,唐玄宗留下后军二千人与太子,自己在一行人保护下急忙往蜀地加速逃亡。

  长安城内,安禄山大开杀戒。贼兵把霍国长公主(唐睿宗女儿)等公主、王子、王妃、驸马宗室尽杀于崇仁坊,并统统活挖其心,掏出来祭尊被唐廷斩首的安庆宗。同时,又nüè杀杨国忠、高力士等人的亲党八十三人,皆用铁制锐器撬开脑盖加以残杀,血流遍地。转天,又残杀皇孙及皇室郡主县主二十多人,金枝玉叶,一时凋残。至此,标志着光辉赫赫的盛唐时代戛然终结,唐王朝已在风雨飘摇之中。

  力挽狂澜殊死报唐

  ——中兴大将之李光弼

  时至今日,只要说起唐朝“安史之乱”之后挽狂澜于既倒的大将军,国人只熟悉郭子仪,戏曲中又有《满chuáng芴》、《打金枝》等传统折子戏,男女老少,都能知晓一二。仔细研读各类史书,才知拥有兴唐第一功的,当属本来是契丹族的李光弼。《旧唐书》中,只把李光弼与王思礼、邓景山、辛云京共列一传;《新唐书》虽多篇过于jīng简,却把李光弼单独成传,待遇与郭子仪相当。南宋以后,估计屡次失国,汉人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总是把郭子仪等汉族出身的将师刻画为光复国家的栋梁,有意无意地逐渐弱化其他“九夷”出身的蕃人大将。随朝代递嬗,又无民间戏曲、演义渲染,这些立有奇功的能臣武将们的事迹渐趋黯淡,几近失传。

  究其实也,赫赫大唐的创立者李渊家庭本来就不是纯种的汉族,绝非后来编造杜撰的是什么李耳或李广的后裔。李唐家系渊自北魏的西北民族杂居地区,或许是汉化的鲜卑人,或许是汉化的突厥种。皇室自身的民族模糊观念和以“天下为已任”的雄才大略,李唐王朝的民族隔阂意识非常淡薄(其实汉族是文化意义上的民族),初唐时就有冯盎(百越)、阿史那社尔(突厥)、契苾何力(铁勒)、黑齿常之(百济)、李多祚(靺鞨)等“九夷”大将,忠心耿耿于唐室,为唐王朝东征西讨,死命拼杀,青史有名,都是大唐“纯臣”。因此,唐朝使用非汉族的“九夷”将领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

  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留给后人这样的印象,好象造反起兵、残bào杀人的都是“异族”,其实他们手下充当首席军师出尽坏点子的都是汉人。安禄山兵起,河北尽降,以至于唐玄宗哀叹:“河北二十四郡,怎么就颜真卿一个忠臣!”即使与安禄山同宗的安思顺,也是忠于唐朝,事前不断向玄宗提醒安禄山要造反,虽然事后由于哥舒翰造假,使玄宗怀疑安思顺和安禄山暗中勾结,下令杀掉安思顺兄弟,但当时“天下冤之”,他们最终仍是唐朝不叛之臣。而且,以李光弼为最,在唐王朝最危急的时刻,“九夷四蛮”出身的将军们,包括哥舒曜、白孝德、李国臣、白元光、荔非元礼等人,舍生忘死,力赞唐室,时至今日,他们的忠勇行节,仍旧令人感动,千载之下,依能使人至于唏嘘泣下。

  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本是契丹奠长。武则天统治时期,内附唐朝,官至右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侵袭河源,李楷洛率jīng兵抵御。临行前,老头子不知怎有了预感,对人讲:“灭了来袭的吐蕃贼,我也回不来了。”果然,平贼之后,李楷洛于回师途中病死,真正是“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唐廷大力褒扬,赠营州都督,谥忠烈。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7/9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