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的饱食_[日]森村诚一【完结】(119)

2019-03-10  作者|标签:[日]森村诚一

  再生的傅家甸

  下午,我们到731部队的发祥地“南楼”和曾经是大魔窟街的傅家甸去转了一转。“南楼”的旧址目前是解放军的设施,不能进去。南楼附近是原江防舰队哈尔滨司令部大楼,依然如故。门旁的哨兵岗楼还保留着昔日的迹象。现在,司令部已成为第二职业高等学校。地处内陆的满洲国还有海军,令人大吃一惊。听说当时被日本嘲笑为玩具的舰队,却曾在松花江上威武地巡航。

  许多路人围拢过来,纷纷向我们讲述。据他们讲,在日本占领时期,这条街叫做“南楼街”,令人惊奇的是,原司令部的旗杆依然如故地保留下来。

  傅家甸位于哈尔滨市北部,面临松花江。滨州线(满洲里方面)和拉滨线(拉法方面)在这里通过,当地人称它为“道外”。从这种称呼来看,给人一种特地划出的区域的印象。听说,中流先生生于傅家甸十八道。据说当时这一地区的人口约30万,占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是一个人口过密的地带。其中,日本人5万,其他外国人5万,军队有关人员严禁进入这一地区。满洲国时代的大魔窟街传说“一旦误入,九死一生”。今天,以往的那种恐怖气氛已dàng然无存。大街比哈尔滨的任何一条街道似乎都充满着生气。街道狭窄,挤满行人和自行车,人们的服装也gān净利落。可能很少有小轿车来往,大家都注视着我们。这里的氛围有点像东京的浅草地区。

  越往里去,道路越狭窄,这里就是从前的傅家甸了。到处是一排排低矮的房屋,东倒西歪的砖瓦房,满街堆着破烂。屋顶上林立的供暖用的烟囱,说明这里冬季十分寒冷。

  乍一看,像是个贫民窟,但却丝毫也没有纽约的哈雷姆和东京山谷那种yīn森和荒芜的感觉,旅客走进人群之中并无不安的感觉,反而觉得处在一种明快舒适的气氛之中。人们的表情心平气和,房屋虽然陈旧,道路却很清洁。小巷里妇女、小孩和老人们偷快的形象引人注目。曾经是“东北特产”的老鼠几乎都没有了。

  我想,不久的将来,昔日的傅家甸的影子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一栋栋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新兴住宅区吧!现在,“魔窟”传说的yīn影已经消失。今日的傅家甸给人的印象是,虽然古老,却使人感到温暖。

  归途中,我们游览了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园,以及为纪念1950年大洪水后治水工程而兴建的防洪纪念塔,从那里沿斯大林公园稍做散步。松花江chuī来的阵阵寒风,刺痛肌肤。从日本带来的“御寒服”首次发挥了作用。

  过去俄国和日本统治哈尔滨的情景,已被彻底改变,只有公园的名称依然保留下来。

  731部队旧址纪录片

  9月22日,即将离开哈尔滨的早晨。我们在这里仅逗留了五晚六天,但是觉得时间过得好像很长似的。在逗留期间,中流先生住在旅馆,负责同访问单位进行联系,和我们一起行动。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以及哈尔滨市地方史学会的人也一直全程陪同。

  由于地方史学会的关照,利用出发前仅有的时间,让我们观看了731部队撤退后拍摄的纪录影片。

  这部影片保存在哈尔滨电影发行公司。上午刚过8时,电影公司似乎全体人员都上班了。

  我们认识了摄影者王之堃先生。他约50岁,个子不高,目光敏锐,不善言词。他带我们来到试映室,开始放映。既无字幕,也没有进行编辑,是摄影后未做任何加工的原片。没有配音乐,也没有解说。王先生结合画面做了讲解。

  影片是从铁路支线开始的。右侧出现锅炉房,上边原封不动地耸立着三根怪状的烟囱和它支撑着建筑物墙壁的钢筋。

  中间的烟囱上半部巳被炸毁,汽缸和旋转轴似的铁轴倒在地上,这可能是被炸毁了的田熊式锅炉。

  画面上映出了一幢快要倒塌了的建筑物的一角和堆积如山的瓦砾。

  “这是口字楼中间走廊的北侧。”

  “从口字楼南部以及从口字楼内侧的北部进入各研究室和解剖室。”王先生做了这样的解说,这里就是“关东军防疫给水部设施全图”(参阅本书卷末附图中的⑨⑩)。

  画面上出现了原状的盥洗台,接着是二层楼的残骸。“这是口字楼北侧建筑物的内部和西侧的二楼。盥洗台怎么没有炸毁呢?”王先生提出疑问。画面上又出现了许多用钢筋水泥围成的变形的斗状dòng孔。王先生说:“这可能是饲养老鼠的地方吧!那就是高桥班(本书卷末附图中的⑩)吧!”接着出现的是墙壁。王先生介绍说:“周围墙壁内侧的基础部分筑有深沟。”

  “这是飞机场,在北侧堆积的是飞机残骸。”

  画面上出现了一个水池。“这个池子不深。”可能是全图(38)的食用养鱼池。到处都堆积着陶瓷碎片、宇治式炸弹弹头螺旋式的盖子。刻有U字型导爆沟的弹简有一部分清晰可辨。“这是细菌炸弹的残片。”虽说是残片,但是数量太多了,银幕几乎容纳不下。

  又出现了一个油罐状的大型容器残骸,头部有闸口式开口,这可能是高压蒸气灭菌器,也许是细菌培养罐。王先生也弄不清楚。

  然后是遍地的瓦砾,只剩下石柱的基部,像墓碑似的残留着。显然是彻底地进行了破坏。“这里是7号楼、8号楼的旧址。”石柱的基部宛如“马鲁太”的墓碑。

  再次出现了油罐状容器残骸的特写。王先生说:

  “拍摄时,发现有七八个这样的东西,我觉得好像是培养鼠疫苗的铁容器。”

  银幕上出现了地道。王先生说:“这是口字楼的东侧,炸毁后它bào露在地面上。口字楼东西方向能看到有地道的入口。”

  再次出现锅炉残骸,王先生说:“这是发电机。”

  “这是口字楼北侧的实验室。”

  又出现了一个像地道似的dòngxué。王先生说:“这不是地道,是炸弹坑。”

  到此影片结束,放映时间共7分钟。放完影片后,我们向王先生询问了摄影时的情况。

  与夙怨的诀别

  “摄影是接受哈尔滨市地方史学会的委托,于1956年chūn(四五月)进行的。目的是作为地方史的资料保存。由于是断断续续地进行的,前后算起来大约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

  “从战争结束到拍摄,其间相隔11年,这是什么原因?”我问道。

  “因为这一段时间,我不在哈尔滨。”

  “在王先生之前,没有人拍摄过吗?”

  “不太清楚。”

  “在拍摄之前,731部队设施的旧址,有人动过吗?”

  “从拍摄时的情况判断,可以认为就是战争结束时的原样。”

  “你进入地道了吗?”

  “没有进去过,我感到地道很深。”

  “拍摄的对象,是否有谁作过指示?”

  “是根据自己的判断,自由拍摄了一些重要建筑和设施遗迹。”

  时间很紧迫,预定今天乘火车去长chūn。因此,对731部队的“地下结构”只能具体地窥视其中的一部分。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19/1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