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需求及欲望之权利这意谓着我们可以想要自己想要的,而且也相信我们需要自己需要的。 对于一些习惯“他人优先”的人而言,承认自己也有需求与欲望,而且其重要性不亚于他人,应该是获取个人自由的一个重要步骤。
幻想之权利我们大多数人能够相当清楚地分辨幻想与事实。生活在幻想的世界中, 是一种逃避现实、颠倒真假世界的表现,然而抛弃幻想,也就等于剥夺了自己许多的创造力与乐趣。我们有权选择享受自己的幻想。
获得资讯之权利为了在创造自己的生活时,能够做出有意义的决策,我们需要一些获得 资讯的管道。这些资讯也许正和自己有关,例如医药、社会或学校的纪录,或者工作推荐书等,这些在本质上都是他人不同程度的主、客观意见。除此 之外,我们还需要一些有关健康问题,以及药物与避孕的效果和安全性方面的资讯。同样地,消费者也需要关于产品与食物的资讯。
付费以获得商品及服务之权利这似乎是一件无庸置疑的事,然而根据消费者的经验显示,有少数的商 品及服务供应者并未确实相信,顾客理应得到自己已付费的东西。许多人在碰到此类问题时,都难以做出自信决然的表现,因此这是自信训练中最受欢 迎的主题之一。
独立及不受gān涉的权利这牵涉到你本身有权选择独立生活、独立工作,也有权选择婚姻或者踏 入亲密关系之中,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扬弃这一切。即使在面对团体的顺从压力时,也依然要保有自己的个性,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同样地,为了维 护自己的隐私,你也可以拒绝一些如应门、接电话的事情。最后,还包括了有权能够独自散步、祈祷或沉思,如果这都是你想要的话。
说“不”之权利无法拒绝他人,是缺乏自信者最常遭遇的问题之一。在我们想拒绝他人 时,说“不”是一种相当积极且必要的技巧。如果我们经常在心里想说“不”,但口头上却答应了别人,那么便等于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自己及自尊,甚至 到了后来,还会沦落到怀疑自己是否有权拒绝他人的地步。然而,倘若我们无法向他人说“不”,那么别人看到的将不是真正的我们,不仅我们自己实 际上不诚实,对自我及他人也都无法给予应有的尊重。
被尊重之权利要别人尊重你,亦即要别人把你当做是个人,而非物品来对待。我们每 个人都有资格得到他人的尊重,只是有时我们得自己提醒他们这项事实。一般而言,人们对待我们的方式,往往是我们自己显露出期望被对待的方式。 身为人,我们被尊重的权利与种族、性别、阶级、宗教、职业、财富或其他任何区分人等的方式,都没有丝毫的关系。
自信训练在美国大行其道自信训练在美国相当受欢迎,而且大行其道。英、美之间的确存有文化 差异性,因此当美式的“自信”搬至英国来教授时,就不免得好好考量一下了。英国的白人中产阶级有时会将美式的自信行为,看做是一种过于激进且 富侵略性的行为,然而美国人有时也很难搞得懂英国人在想些什么。以美国文化观点写成的著作,在英国就得谨慎使用。
自信训练师必须熟谙并尊重施予训练所在地之特殊文化。即使这两种文 化标准目前看起来是愈来愈接近了。人们如果不知道应该遵循何种文化标准来进行沟通时,便会产生问题。在双方沟通之前,你应先想一想这个问题:“究竟这个人的文化与语言标准是采用英式或美式的?”
自信训练大受欢迎过去十年来,自信训练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欢迎。原因何在?以下是我们 归纳出的一些原因:(1)对威权及威权主义的普遍质疑。
(2)女性主义的兴起。
(3)社会变迁影响两性关系。
(4)消费者运动的兴起。
(5)经济萧条引起的相对剥夺。
(6)不同文化的融合,以及他们之间适切沟通的需求。
(7)对jīng神分析感到兴趣,如同“我的年代”(My decade)。
(8)美国文化与观念之影响。
未来发展在行为心理学这个严密的科学领域之中,关于自信行为的界定、传授此 种行为最有效的方法,以及一些可经由此种治疗而获益的团体等等方面,都有赖人们投注更多的心力。由自信训练师实际的观点来看,自信训练必将与 治疗和教育等方法做不同的结合,以使训练师更能够对所属团体提供最有效 的帮助。
我们预料有三种发展领域将会最受青睐,分别是:自尊提升训练、教导 受训成员如何发挥创造潜力,以及自信训练、心理咨询与人本jīng神疗法三者的结合。这些都是本书中会反复出现的主题。
三、自信与其他不同的行为模式
如果生活中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我们都只会怨天尤人,那么我们便无法 有所改变。倘若我们能为自己遭遇的事负责,我们便能够有所改变,只要我 们愿意。
自信永远是最佳的表现之道吗?我们认为它最有可能让你达成愿望。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各种不同的行为表现:有时消极,有时积极,而在某些情境下则充满自信。无论我们在何种情境有何种表现,亦都是其来有自的,我们不会无缘无故去做什么事。 如果表现的并非有自信,会有什么结果呢?首先,你可能会非常渴望保有自己一向习以为常的行为,因为这样做你会觉得很自在。也可能由于旁人 不乐于见到你的改变,所以如果你保有原来的行为举止,你会感到较为他人所接受。我们都希望为他人所接受。我们的自尊或多或少都是依赖他人而得 的。
其次,倘若你一向习惯于照料他人,将他人的需要看得比你自己的还要 重要,而今却要你开始探触自己的需求,于是和你以往的行为一比起来,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变自私了。如此一来,你可能依然会将他人的需求置于自己 的之上。倘若你是个孩子,尤其如果是一个女孩子,你或许会因此获得许多赞美。因此你还是继续扮演着消极的角色,一方面是习惯使然,另一方面也 是由于你向来都是借此获取赞美。
第三,如果我们的意见、想法与感受和一般人所接受的常规不符,我们 就不愿将其表达出来,或许你不愿被视为“与众不同”。在绝大多数的文化中,“与众不同”容易被认为是一种负面的评价,“与众不同”不值得大肆 庆祝。遵循常规易被认为正当,背离常规则会令人不悦。所以你会觉得,只要遵循常规就可省去一大堆的麻烦事。其实有时只是短期内避免了困扰,但 时间一久,问题还是会接踵而来。
不同的行为模式 让我们举出一些范例,进一步详加审视各种不同的行为模式: 你为朋友烹调了极为丰盛的一餐,左顾右盼地等着他们到来。结果他们的迟到让你很生气。虽然最后他们终于来了,但那已经是一个小时之后的事 了。这时你的反应可能是:(1)“你们究竟跑到哪里去了?东西都烂掉了?”
(2)“噢,没关系,没事的。请进,我去把菜盛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