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个有没有可能呢?还是有可能的,因为说实在的,这个三国史啊,真是非常难研究。我们前面讲过了,光是马谡一个下场,同一个人陈寿,同一本书《三国志》,三种说法,你说哪个是真的?这种时候,权力jiāo替的时候,新接权的人他完全可以做手脚。而且三国你知道,蜀国是没有史官的,就没有国家档案馆的。那你不能像研究现代史一样,国家档案馆,七十年后解密,你把当时的秘密文件拿来看一下,真相大白了,不可能的。所以他们假传丞相遗命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我们现在就面临着这样一个非常困难的选择:赞成《三国演义》的说法说诸葛亮下这道命令是料定魏延要谋反,你这是冤枉了魏延;赞成《三国志·魏延传》的说法承认诸葛亮下了这道命令,我们又得批判诸葛亮;如果赞成吕思勉先生、陈迩冬先生的说法说《魏延传》的说法不是历史真相,我们要否定陈寿。请大家想想该怎么办呢?难道就没有可以讲得通的、谁也不冤枉的第四种说法吗?关于第四种说法,请看下集——以攻为守。
第四十一集 以攻为守
北伐是诸葛亮最后岁月的重要事业之一,魏延则是蜀国后期勇冠三军的猛将之一,而且魏严是坚决主张北伐,坚决主张消灭曹魏的。然而诸葛亮在临终前却没有把北伐的接力棒jiāo给魏延,是诸葛亮不信任他,还是其中另有隐情呢?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以攻为守。
在上一集讲到魏延谋反一案有三种说法:一种是《三国演义》的说法,诸葛亮料定魏延会反;一种是张作耀先生说的,诸葛亮就是要bī反魏延;第三种说法就是杨仪等人假传丞相遗命。然而这些说法要么是小说家之言,不足为信,要么是没有足够的证据,因此魏延一案显得更加扑朔迷离。魏延谋反一案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还得把视线再次回到诸葛亮的遗命上。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下达一个让魏延断后的遗命呢?在诸葛亮遗命的背后,到底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隐情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jīng彩讲述品三国之“以攻为守”。
易中天:
魏延这个案子里面有一个疑点,就是诸葛亮病逝前召开的这个榻前会议,为什么要做出那样一个决定——什么决定呢?“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就是魏延如果不听命令的话,不肯断后的话,部队自己出发,不要管魏延了,诸葛亮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决定?
历史上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说诸葛亮料定魏延会反,这是《三国演义》的说法。《三国演义》是小说,不能当历史来看,千万别把《三国演义》当历史。第二个说法是吕思勉先生、陈迩冬先生他们的说法,说诸葛亮就没有下这个命令,这是杨仪等人假传丞相遗命。反正死无对证,口谕嘛,又没有录音,又没有录像,又没有字条嘛,说不清楚。但是这个说法虽然有道理,可是没有证据啊,你还是推理,还是猜测。也就是说历史学家也是要猜测的,只要你的猜测符合逻辑,至少就可以作为一家之言嘛。但是陈寿也是良史,那陈寿记录在案的事情轻易地推翻,这个里面还是有些问题。那么我们剩下的就只有第三种选择了,就是诸葛亮确实下达了这样一个命令。为什么呢?张作耀先生《刘备传》的解释是,诸葛亮和魏延在军事路线上有分歧。
那么这个说法有证据吗?有。证据在哪里呢?《三国志·魏延传》。《魏延传》的说法是,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征都提出一个建议,要求分兵,要求自己带一万人走另一条路,然后和诸葛亮在潼关会师,如韩信故事,就像韩信当年一样。韩信帮刘邦打天下,就是刘邦带一支部队,韩信带一支部队嘛。但是诸葛亮不同意,“制而不许”,每次提出来每次诸葛亮都不同意。最后是魏延认为诸葛亮这个人胆小怕事、胆怯,“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魏延怀才不遇。你看我这浑身的本事,一肚子的注意,碰上这么一个胆小怕事的,不能一展才华、一显身手,愤愤不平。这是《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
而且这个事情它还有一个实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谋”,子午谷奇谋这个事是发生在第一次北伐战争。我们知道诸葛亮率军从汉中出发,北伐曹魏,必须翻过秦岭。翻过秦岭有三条路:东边的一条叫子午谷,终点在什么地方呢,长安;中间的一条叫驻谷,终点在什么地方呢,在武功;第三条路叫斜谷,终点在什么地方,在陈仓。那么魏延提出的办法是什么呢?说请丞相给魏延一万人马,当中五千jīng兵;还有五千人gān什么呢,运粮食。我魏延带着这支人马走子午谷北上,十天功夫就可以到长安。长安是谁在守着呢?是曹操的女婿,叫做夏侯楙。这夏侯楙是个公子哥儿啊,纨绔子弟,吃喝玩乐可以,打仗不行的。如果夏侯楙发现末将的军队从天而降,肯定吓得屁滚尿流、弃城而逃,末将就可以拿下长安。丞相自己呢带着大军从斜谷北上,这样我们两军会合,咸阳以西都搞掂了。诸葛亮不听,没有采纳魏延的这个计策,这个就叫做子午谷奇谋。
子午谷奇谋是三国史上的一个公案,历史学家一直在争论,说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对呢还是不对呢,两派意见。一派说这个是不对的,这放弃了一个大好的时机,这么好的一个计谋,奇袭嘛,完全可以打曹魏一个措手不及。如果你把长安、咸阳以西都搞掂了,这个事儿不就弄成了吗,这是一派意见。另一派意见认为诸葛亮是对的,因为魏延的这个计策风险太大了。
* 魏延所建议的“子午谷奇谋”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北伐战略,跟当年韩信的暗度陈仓没有区别,全都危险万分。但是打仗贵在出奇,出奇才能制胜。令人不解的是,诸葛亮口口声声要北伐,然而魏延提出的这个的子午谷奇谋,他最终却没有采纳。因此历史学家们便争论不休,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坐失良机;也有人认为魏延的计谋风险太大,无法实施。那么易中天先生怎样看待这个问题?他又有着什么不同于前人看法呢?
但是我觉得他们算的都是军事账,军事我不懂,我也很难说他们这个军事账谁算对了谁算错了。而我觉得呢,诸葛亮他首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政治家在进行军事部署的时候,首先算的是政治账。因为我们知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的目的无一不是政治目的,所以诸葛亮肯定是要先算政治账。因此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了,诸葛亮算的是一笔什么样的政治账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诸葛令北伐的目的,他为什么要北伐?他北伐的目的、动机、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出师表》有回答。因为诸葛亮出兵之前,给刘禅上了一道《出师表》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出师表》里面诸葛亮就锁定了北伐的目标,是十六个字:“北定中原,攘除jian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目标是什么?就是要把北方把它搞掂了,把曹魏这些jian凶除掉,把大汉王朝恢复起来,让我们的皇上重新回到洛阳去当皇帝,这就是北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