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_易中天【完结】(123)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那就很清楚,孙权在这儿是以什么划线,不是以拥护太子,还是拥护鲁王来划线,他要整的全部是江东人。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朱据,朱据也是吴郡吴县人,而且朱据和陆逊都是吴郡四大家族之一,吴郡四大家族:顾、陆、张、朱,朱据这儿会也没事,朱据当然后来也挨整了,但是那是后来的事情。因此我们又得出一个结论来,这次孙权就是要整陆逊。而陆逊挨整是在什么时候呢?是在他当了丞相一年以后。而陆逊我们知道一直是东吴的上游统帅,在长江上游的统帅,驻守武昌,就是现在湖北省的鄂州,前线总指挥。孙权的前线总指挥是四任:第一任周瑜,第二任鲁肃、第三任吕蒙,第四任陆逊,所以东吴四大英将,陆逊这个地位是很高的,很重要的。然后又当了丞相,不折不扣叫做出将入相,一人而身兼文武二职,军权和政权都掌握过了,何等重要的人物为什么要整他?

  那么也只能猜测,那么我猜陆逊挨整是这样几个原因:第一他是士族,第二他是江东士族,第三他是江东士族当中最大的士族,四大家族之一陆家的人,那么第四他还是江东士族当中在孙权政权里官做得最大的,权力最大的。

  孙权不能够把这么大的权力jiāo给了江东士族,功高盖主这是肯定的,影响太大也是肯定的,因为当时太子也好,其他的人也好都和陆逊的关系非常好,甚至还有学者比方说马植杰先生猜测,说孙权怕接班人驾驭不了陆逊,太厉害了,他儿子将来继承了帝位管不了这重臣怎么办,等等原因。但是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孙权物江东士族之间的这种关系、这种纠葛,因为我们看到江东士族,我讲了,有江东四大家族:虞、魏、顾、陆。虞,代表人物虞翻,这个是差点被孙权杀掉的;魏,代表人物魏腾,差点被孙策杀掉。我们讲《江东基业》第一集的时候讲过孙策要杀魏腾,后来孙策的母亲吴夫人就站在水井跟前说,你要杀魏腾我就跳下去算了,因为你要杀了魏腾以后大家肯定要反对你,为什么?就因为魏腾他就是四大家族之一,这个江东士族的势力太大了,孙策没敢杀。那么顾呢,顾雍,顾雍是善终的,但是顾雍的孙子,我刚才讲顾谭卷入陆逊一案被罢官被流放,而且顾谭的弟弟也受到牵连,他的姐妹也受到牵连,这里面确实是有孙权和江东士族的矛盾。

  *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陆逊并不只是因为卷入到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夺储位而被bī死,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江东士族的代表人物,孙权虽然利用江东士族在江东坐稳了江山,但是对江东集团一直是不信任的,所以总想有机会收拾江东人,孙权终于借这次夺储之争收抬了一批以陆逊为首的江东人,而在此之前孙权就曾收拾过江东士族,那么孙权骨子里为什么要与江东人过不去呢?

  刚才我说到了虞翻,虞翻就是差一点被孙权杀掉的。怎么回事呢?就是有一次孙权请大家喝酒,孙权这个人很喜欢喝酒,我们前面也讲过一喝就醉,一醉方休,到了喝得差不多的时候,孙权就起来给大家斟酒,一个一个倒过来,到了虞翻,快到虞翻跟前的时候,虞翻就装作喝醉了往地上一倒,等到孙权一看他醉了,算了别倒了,就到别人那去斟酒,孙权一走过去他一爬起来坐起来,坐好了,孙权勃然大怒,你这太不给我面子,你这是存心的嘛,拔出剑来就要杀虞翻,是被大司农刘基上前一把抱住说主公啊主公,虞翻杀不得,虞翻是天下名士啊,请你想想杀一个名士是什么样恶劣的影响,这时候孙权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他说:“曹孟德能够杀孔融,孤为什么就不能杀虞翻?”虞翻有什么杀不得,刘基就抱住孙权说,是是是是啊,曹孟德是杀了孔融,但是大家不是都在骂他吗?那不是一片骂声吗?

  殿下要学就学尧舜吧,不要学曹操,曹操怎么可以学习呢,孙权这酒才醒过来,嗯,对,曹操学不得,好了,不杀虞翻了,下道命令以后大家记住了我喝醉酒说杀谁不算数啊,不要执行。但是虞翻最后还是被打发到jiāo州去了,jiāo州就是现在的广东、广西再加上越南的一部分。为什么呢?虞翻口出狂言,有一次孙权和张昭两个人讨论神仙问题,这本来也是个伪命题,说得正带劲的时候,虞翻插嘴把手指着张昭对孙权说那都是死人,他们都变成死人了还谈什么神仙,天底下哪有什么神仙,孙权勃然大怒,就把他打发到jiāo州去了。

  我们看孙权啊是把虞翻当做吴国的孔融来看待,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还有一个人也说了类似的话。这个人是谁呢,诸葛亮,诸葛亮在蜀国也象曹操和孙权一样对待过几个士族和名士,比方说廖立被诸葛亮废了,来敏被诸葛亮废了,就是废为平民。而且诸葛亮在废来敏的时候说了一句什么话呢?他说:“来敏乱群,过于孔文举”。孙文举就是孔融,就是来敏这个破坏捣乱散布流言蜚语,制造反动言论,破坏安定团结,比孔融还严重。这意思很清楚,孔融破坏大局被曹操杀了,你来敏的罪过比孔融还严重,我不杀你是宽大为怀。那么也就是说虞翻是吴国的孔融,来敏是蜀国的孔融,不管是蜀国的孔融还是吴国的孔融还是魏国的孔融,都不会被这三个国家的统治者所容,也就是说魏、蜀、吴三国的主要领导人都和这些名士,都和这些士族是有矛盾的,而且正是这些矛盾才使得我们的三国的历史呈现出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

  *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孙权与江东士族的矛盾是有着深层的社会背景的,可以说前有车,后有辙。曹操、诸葛亮与士族和名士也都是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易中天先生认为正是这种矛盾才造成了三国现在的样子。那么为什么三国时期这些实力派要与这些名士们过不去呢?当时的士族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为了讲清楚这个道理,我们必须给大家讲讲什么是士族,士族就是世代为官之家族。就是一个家族里面世世代代都有人做官,这个就叫做士族。那么大家可能要问一个家族怎么世世代代就做官呢?难道做官就是他们家的事儿?是的,在东汉末年,做官确确实实就是某些家族的专门的事儿。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做官不容易,他有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士人,第二必须通晓经学,第三必须被举为孝廉。孝廉就是孝子廉士,就是道德品质优秀,就是德的要求;通晓经学——不是经典啊——经学,就是熟悉儒家的学说,这是才的要求;必须是士人,是身份的要求。士人又是什么呢?士人就是士,士在chūn秋战国时代是最低一级的贵族。

  chūn秋战国时代贵族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大夫、士。那么到了秦汉呢?士是平民的最高一个等级,平民也有四个等级:士、农、工、商。士就是士民,农就是农民,工就是工民、商就是商民。商民经商,工民做工,农民务农,士民读书。士就是以读书为职业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脑力劳动者,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劳心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所以士农工商士的地位是最高的,一个人必须又是士,就是你不做工、不务农、不经商,你必须这样,你还要书读得好,你还要道德表现好,你才有做官的资格,这样的人就太少了。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23/14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