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_易中天【完结】(140)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主持人:对!——挣多少钱?

  易:你当了我经纪人我告诉你,买个车是买得起的,我说我不合算啊,买车又jiāo路费啊,保险啊,车库啊,出去吃饭还找不着地方停车啊,我不如打的啊。

  主持人:警察还罚款啊。

  易:还油钱啊,还罚款。我不如打的啊。他说不一样,他说你自己开车和打的的那个感觉是绝对不一样的。但是如果我不去学开车,我永远就不知道这个开车的乐趣和打的的有什么区别。所以如果你不去读我们的经典,只有你自己去读,你不去读,我来说是没有用的。只能自己去读,真的是不能替代的。人生是一种体验,任何人都不能替代人家体验人生。我们能做的工作就是把我们自己的体验,原原本本讲出来。我读《三国志》的体验,或者王立群读《史记》的体验,我们把它讲出来,让大家看到,我们读这些书,虽然这些书现在不是太好读,但是能读出这么多东西来,它顶多是一种示范。

  主持人:我明白了,其实您在这儿给大家讲《品三国》,本身就是在讲读《三国志》的乐趣,是吧?

  易:对,对!

  主持人:您可以给我们讲一些故事,比如在您成长的经历里头,什么时候,读哪本书,有过那种很愉快的感觉,甚至影响了您做人做事。

  易:我要讲我的故事那真叫“不过如此”,我是一个生活很没有值得一说的人,说不上,他就是喜欢读书,就是喜欢写作。读,它有好多种乐趣。比方说你读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句子,说个现代人的吧,我读铁凝的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第一句就是“我和妹妹逛街的时候爱聊天”。哟!太好了这句子!那时候她还没当作协主席呢,我说这是好作家。

  主持人:我怎么听不出好来。

  易:比方说鲁迅的文章你可能也听不出好来,“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你准听不出这个好来。

  主持人:这也太好了,这个写得太好了。

  易:这是一种它语言的乐趣。第二种就是思考的乐趣。就是你会想,你会想问题。比方说我读《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讲诸葛亮的出山,两种说法,一种是三顾茅庐,一种是登门自荐,哪个是可靠的?你要鉴别吧?你要分析吧?你要推理吧?这就是乐趣,像破案一样啊,破案是一种乐趣,一种思考的乐趣。然后把这些东西,把自己的心得讲出来,是传播的乐趣。讲得大家爱听,讲得大家笑,讲得大家鼓掌,不快乐吗?

  主持人:这个其实需要一个特别好的心态,就是躁不得。

  易:对!

  主持人:但是现在躁的人太多了,也没法不躁,迫于生计。

  易:嗯嗯,老惦记人家挣多少钱嘛,那肯定要躁。

  主持人:对,对。您是怎么不躁的呢?

  易:我也躁啊,我也不可能不躁啊。那么我只有一个解救的办法——读书。

  主持人:可以让自己心静下来。

  易:拿一本书一读,就静下来了。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选一本你想读的书,读书必须从兴趣开始,爱读什么就读什么。一定是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找本爱读的书,读起来,甭管什么,你的心就静下来了。逐渐地养成读书的习惯,最后养成读书的爱好。

  主持人:在这个地方,其实我还是想让观众朋友参与一下,我特别想听听你们阅读的乐趣,或者为什么不读书。我也很希望大家实话实说,哪位朋友?阿姨。

  观众:我有一个困惑,可能跟你们提的不一样,我觉得读三国吧,我从几十年前当时读了以后就有这么个困惑。第一个就是,我就觉得诸葛亮那么能掐会算,神机妙算,刘备那么仁慈,为什么让曹操他父子来统一最后统一了,曹操他有什么?总结历史的经验,就像刚才小崔说的,如果历史学家、历史教授把这个点,把这个给我们点出来,让历史不能重演,要把它的糟粕和jīng华都给我们讲清楚,可能困惑也就少一点。谢谢啊。

  主持人:我能不能理解成这就是您读书的乐趣?因为您一边看一边在思考。

  观众:对对对,只要我找到的书,我肯定要读,不管什么乐趣,就是说我读书我就有乐趣。

  主持人:这有家传吗?

  观众:没有家传。

  主持人:怎么就喜欢读书了呢?

  观众:这个提起来话太长,我占时间太多了,好像我就是喜欢。

  主持人:好,谢谢,谢谢!还有哪一位?在这儿,来。

  观众:我想从易老师这直接取到经,如何读书?而且我说实话,我对您的《品三国》兴趣并不是太大,之前我《三国演义》也读过两三遍,《三国志》高中的时候也翻过。但是我对您的思维方式特别感兴趣,回回让我震撼,尤其你那个思辨能力。而且很多次采访,看得我目瞪口呆。您的《品三国》我说实话我下载了一部分,没有一集看过两遍,但是您的几个访谈我不知道看了多少遍。

  主持人:就是比主持人还不讲理。

  观众:不讲理有时候如果能让别人感觉挺好,无所谓了我感觉,不过如此。我最近跟王立群老师读《史记》,我在这儿听完后回去我读《史记》,我突然发现一个问题,这一章看完,原先也许十分钟二十分钟就能看完一个不太长的列传;但这样看,如果回去再重读的时候,用了很长时间,量出不来。当然应该求jīng不求量,但像我这个程度,在初学的人我认为应该多读一点。

  主持人:博览群书

  观众:起码三十岁之后才能求jīng。

  易:我知道问题所在了,这个可以回答了。很简单,就是在年轻的时候,博览群书。那么想解决他刚才提出的那个量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读那些没有阅读障碍的书,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然后,到了一定的时候,你就jīng选,真正的经典,读一篇是一篇。宁肯这一篇我花十篇的时间,把它弄下来,也不要读得半生不熟。就是军事上讲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我们培养学生,我们有一个说法叫做“通一经”,就是通一部经典。这本来是对我们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要求,就是你必须掌握一部经典,作为看家本事。就像你练拳一样,你总得有一套防身看家的本事在那儿搁着。至于你说的我的那个分析能力、思辨能力,那个培养呢,要我实话实说我是读康德、黑格尔来的,有一个简便的办法,读侦探小说。

  主持人:您那时候读康德、黑格尔的时候有兴趣吗?

  易:有兴趣,但是我先读侦探小说。我小时候开始读福尔摩斯,然后读阿加莎克丽斯蒂,还读日本的推理小说。这个是最合算的,小说也看了,好玩也玩了,学会了很多推理、思考的办法。读书本来是一个非常私人的事情,不要把它做成一种公众的事情,我是这么看的,在我这儿读书非常的私人。严格意义上的读书,是为了谋心,不能用于谋生。但凡有了谋生的目的就不是读书了,那只能叫学习。学习和读书是两个概念。那么既然读书是一种私人的事情,是一种谋心的活动,我的看法是爱怎么读怎么读,没有一定之规,没有标准答案。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40/14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