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_易中天【完结】(15)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其他人也差不多,他们虽然组织了一直联军,谁也不愿意冲锋陷阵,都在观望。曹操看不下去了,曹操对他们说了这样的话:

  “举义兵以诛bào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

  就是说我们成立这样一支义军,而且已经联合起来了,你们还有什么可怀疑的?而且曹操跟大家说,现在是消灭董卓最好的时候,为什么呢?这个时候董卓已经把洛阳城烧了,然后把皇上西迁到长安。曹操说了,如果过去董卓还在洛阳京城的时候,手上有皇上,我们去打他不大讲得过去;但是他现在已经把我们的首都都烧毁,把皇上都劫持了,按现在的话说那就可以定位为恐怖组织了,已经天下震动了,不得人心了。这个时候我们只要跟他决一死战,一战而天下可定。但是没有人听他的,曹操说好吧,好吧,你们不打我自己去吧,自己带了一支部队西进。这个时候只有张邈表示同情,派了一支小部队也随着曹操西进。但是这个时候曹操的实力是非常的弱小,根本不是董卓那个“西北军”的对手,所以一败涂地,曹操自己本人差一点阵亡,是他的堂弟曹洪把马让给曹操,曹操才逃出来。当时最紧急的时候曹洪跟曹操说,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不能没有哥哥你,骑上我的马,走吧!曹操才逃回了他们的大本营,大本营在酸枣。

  等曹操带着一身的尘土、一身的血污回到酸枣大营的时候,看见大营里面的各路诸侯在gān什么呢?“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也就是说整天都在开Party,泡酒吧,打电子游戏!曹操实在是忍无可忍,说国家民族已经到了这个份上,你们还居然天天都在喝酒!曹操悲愤地说:

  “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

  我为你们这些人感到耻rǔ!还是没有人听他的,曹操再一次感到了报国无门。

  * 曹操为什么再一次感到报国无门?因为曹操已经看出,当时那些割据一方的诸侯都是一些自私自利、胆小怕事、无所作为的人。东汉王朝已经不可救药,天下大乱已不可逆转。即使不乱,腐朽的朝廷和官场也不需要什么“治世之能臣”,所以曹操不得不重新选择他的人生道路。那么,曹操做后选择了一条什么路呢?

  曹操的选择是自己gān。

  实际上对于曹操人生道路的选项历来是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许劭说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jian雄”;另一种说法见于《世说新语》,据说是桥玄说的,说法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jian贼”。所以当曹操处于乱世的时候,他其实是有两个选项的:一个是英雄,一个是jian雄。但是我认为至少,从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这十年当中,曹操不愧为“乱世之英雄”。因为只有曹操才用自己微弱的一己之躯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如果说还有人的话,那就是孙权的父亲孙坚,但是孙坚的谋略显然不如曹操。

  那么在这十年间曹操gān了些什么事呢?三件事:一是略地,二是募兵,三是屯田。这三件事情都与huáng巾起义有关系,那么huáng巾起义我们知道是地地道道的官bī民反,但是在曹操他们看来,却是必须予以剿灭的反贼。在这个天下大乱的时候,huáng巾军趁着帝国的官僚、将领、诸侯们争权夺利的时候发展壮大起来了,于是在公元192年聚集在青州的huáng巾军进入了兖州,兖州刺史刘岱不听鲍信的劝告,结果被huáng巾军所杀。这个时候鲍信和陈宫就请曹操来代理兖州牧,曹操代理兖州牧以后就跟huáng巾军作战,最后战败了huáng巾军,huáng巾军向曹操投降。这个huáng巾军是个奇怪的军事组织,它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部队,它还有随军的家属和农民,就是当时的青州的huáng巾军战斗员是三十万,随军家属和农民加起来一共是一百万,而且还带着农具和耕牛。那么曹操接受了huáng巾军投降以后,就把当中能打仗的人把他编成一队,叫做“青州兵”。代理了兖州牧,曹操就有了根据地;收编了青州军,曹操就有了战斗队。

  但是曹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么多人你如何安置,如何养活?这个时候他的一个重要的谋士叫做毛玠,就向他提出了一个战略性的意见。毛玠说:

  “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民生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国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qiáng,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毛玠的这一段话,我认为可以称之为曹操版的“隆中对”,他是从一个很高的角度对曹操提出了一种战略性的意见。毛玠说现在国家的局势是什么样的?天下大乱,四分五裂,国本动摇,皇帝被人劫持着走过来走过去,经济崩溃,所有的老百姓都不能安居乐业,灾难流行,又是天灾又是人祸。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最重要的就是做这样一件事情:第一要把现任皇帝把他安定下来,国本就保住了,然后自己发展自己的实力。毛玠的这个曹操版的“隆中对”世纪上讲出了这样两个道理,就是在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你要成就一番事业,也就是他所说的霸王之业,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正义,二是实力。而实力当中首先是经济实力,战争确实拼的是武力,但是战争武力比拼的背后是经济实力的支撑,之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持,你这场战才能打得久,才能打得赢,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嘛,所以你必须修耕植、蓄军资。除了经济实力的比拼以外,战争作为政治的延续,还要比拼政治实力,政治实力靠什么呢?靠正义的旗帜,你必须表现自己是师出有名,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至少你必须有一面正义的旗帜。

  所以毛玠的这个建议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包括三个内容:“奉天子”,就是整治策略;“修耕植”,就是发展农业生产,这是经济策略;“蓄军资”,这是军事策略。这番话说下来以后,曹操非常地高兴,《三国志》用了四个子,叫做“敬纳其言”,马上实行。

  公元196年,曹操开始屯田,当时因为连年的战争,许多土地都已经没有业主了,也没有人耕种。曹操说,好嘛,无主田亩收归国有,统统收给他自己的政府所有。然后把这些田地拿出来一部分jiāo给自己的军队和huáng巾军投降的那些士兵去耕种,叫做军屯,还有一部分招募了那些失地的农民,那些流民来耕种叫民屯。耕牛和农具是由政府提供,然后军人和农民向政府jiāo五成到六成的地租,这个就叫做屯田。屯的意思就是居住方式军事化,耕作方式集体化。也就是说,曹操建设了一个古代的生产建设兵团,曹操的军政府就变成了农场主。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政策,也是一笔非常合算的买卖:第一,土地是人家丢下来的,耕牛和农具是从huáng巾军那里缴获的,曹操没有一点本钱的投入,叫做无本生意;第二点,收五成到六成的地租,这是高利啊,因为汉代初年定下的地租是十五分之一,后来收得最少的时候甚至到了三十分之一,你现在变成了二分之一,bào利,但是对于士兵和农民来说现在有饭吃了,总比原来饿肚子好,所以大家也愿意;第三,屯田制度是居住方式军事化、耕作方式集体化,这就等于建设了一个军民合一的新社会,和一支耕战合一的新军队,这些人平时能gān,急时能战,既是兵源,又是粮库,岂不是一举两得,而且还解决了一个让人头疼的流民问题,这岂不是一举多得。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5/14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