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星空:聆听大师心灵的声音_易中天【完结】(26)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康熙之所以成为“千年一帝”,在世界史上称为“千年明君”。他治理下的康熙王朝成为中国皇朝历史上一个“康熙盛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康熙立志要把国家治理好,把江山治理好。为此,要不断地学,数十年如一日地学,手不释卷地学。所以我说康熙是一个学习型的皇帝,也是一个学术型的皇帝。

  康熙亲征葛尔丹,在浩瀚的沙漠,看到有鱼的化石,戈壁滩上怎么会出现鱼化石呢?他就研究,沧海粮田,过去这是沧海。他这个学习我再举一个例子,康熙皇帝不光重农,他还务农,他会耕地。有一次出去到河北省视察耕地,他亲自种水稻。一般水稻九月份就收了,但是有一棵长得非常好,六月份收了。然后第二年六月份又收了,第三年又六月份收了,所以他说皇宫吃的稻米都是自己种的稻米。然后把这个推广到塞外,到承德避暑山庄又开始种。

  康熙还能做诗,他一生做了1147首诗。有一个大学生同学跟我打电话,问康熙是不是做了一千多首诗?我说是。我看了诗写得不怎么样。大家要知道,康熙是用满文,他用汉语来写诗已经很不错了。我们在座很多人都会英语,我们用英语做首诗,做完了别人也会批评你,说你这个诗写得不怎么样。

  康熙可批评的地方也有很多,学的地方更多。我想就学两个字,一个就是“志”,老年朋友也要立志。另外一个是“学”,少年要学,中年要学,老年也要学。这样就回到我开头讲的故事了,要节制,要快乐。谁都懂,但是一般人做不到,所以一般人活不了112岁。要立志,要学习,谁都懂,一般人也做不到,所以一般人就是一般人、俗人、庸人,成不了圣人、贤人。

  孔子原来也是普通的人,因为他的志和学做得突出,大家尊称他为圣人。朱熹开始也不是圣人,他学习突出,志向大,被尊为儒学的大师,也可以算圣人。按照康熙的经验,每个人只要立志,只要苦学,都可以成为圣人,成为贤人。就像每个人要节制,要快乐一样,都可以活112岁,甚至于上不封顶,更高。

  第20章 阎崇年:康熙帝玄烨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属马。他8岁登极,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又称康熙帝。

  康熙的父亲是顺治,祖母是孝庄太后,祖父是太宗皇太极,曾祖父是太祖努尔哈赤;儿子是雍正,孙子是乾隆。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在清朝前六代皇帝中承上启下,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当时的大清,朝虽立而国未盛、民未安,守成和创业同等重要。上继父祖鸿业,下开后世太平,实现民众康宁、国家熙盛,是康熙帝面临的时代课题。

  事实证明,康熙承担起了这样艰巨的历史使命。少年康熙,就已经表现出卓越不凡的才智和决断力。这一点,可以从他智擒权臣鳌拜一事中看出来。

  同父亲顺治一样,康熙登极时也是儿童皇帝,太皇太后也要给他配备辅政大臣。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类似于顺治初年摄政睿亲王多尔衮擅权独断的局面,决定:不由皇族宗室中的长辈摄政,而在异姓功臣中选拔大臣辅政;增加辅政大臣为4人,以便相互制约。皇族宗亲勋贵对辅政大臣实行监督,再由太皇太后对军国大政总裁。所以,康熙帝登位后,内有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懿训,外有索尼(正huáng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镶huáng旗)、鳌拜(镶huáng旗)四大臣辅政。在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曾为太祖一等侍卫,四朝元老,功勋卓著,位居四辅臣之首,但他年老多病。苏克萨哈爵位在遏必隆和鳌拜之下。四大臣辅政之初,尚能不结党羽,和衷共济,实践他们在顺治皇帝灵位前的誓言。但是后来逐渐形成鳌拜结党营私、欺凌幼主的局面。

  鳌拜首先拿苏克萨哈开刀。

  事情的导火线是土地问题。起先,顺治初年实行圈地时,摄政王多尔衮利用权势,将原定圈给镶huáng旗的永平府一带的好地让给正白旗,而另拨河间府一带次地给镶huáng旗。这件事当时曾引起一场风波,但事过20多年,旗民各安生业,旧怨也已淡忘。鳌拜却旧事重提,让正白旗与镶huáng旗互换土地,目的是讨好自己和遏必隆所在的镶huáng旗,而打击苏克萨哈及其所在的正白旗。这件事引起朝野上下的普遍反对,正白旗人诉告到户部。大学士、户部尚书苏纳海认为不可,直隶总督朱昌祚以此举会造成数十万失业者而抗疏称其不便,保定巡抚王登联以圈拨扰民而疏请停止。鳌拜矫诏将这三位大臣诛杀。鳌拜借机又“一连七日qiáng奏”,矫旨将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及其子孙全部处死,并籍没家产。鳌拜肆无忌惮,专横跋扈,一些重大的朝政,在家中议定后便施行,不把少年天子玄烨放在眼里。鳌拜目无君主,举朝震惊。康熙帝虽内心对鳌拜极为不满,在表面上却同其周旋。

  康熙六年(1667年),玄烨14岁。辅臣索尼援引先帝福临14岁亲政的祖制,疏请康熙帝亲政。康熙帝征得祖母同意后,允索尼所奏,不久开始亲政。亲政时索尼已死,鳌拜成了首席辅政大臣。鳌拜与遏必隆同旗结党,镶huáng旗独掌朝政,既无意收敛,更飞扬跋扈。康熙帝同太皇太后秘商后,决定拔除鳌拜。但鳌拜为三朝勋臣,握有重兵,遍置党羽,不便轻动。

  康熙帝便同索尼的第三子、侍卫索额图,在宫中召集满洲少年,组成宫廷卫队,天天演习“布库”(摔跤)。鳌拜以为少年戏耍,没有在意。一天,鳌拜奉诏入内观看“布库”演习。康熙帝不露声色,命满洲“布库”少年将鳌拜擒捕,并公布其三十大罪。但康熙帝对鳌拜做出宽大处理,免于处死,终身监禁;对遏必隆仅革太师,后还公爵。这样处理,不仅一举清除鳌拜及其同党,而且稳住了镶huáng旗。当时,康熙帝年仅14岁,而部署周密,沉着机智,处理得当,不失分寸,初露其胸怀谋略、临机果决的政治家风范。

  此后,康熙大帝革除旧制,施行新政,勤于国事,好学不倦,御敌入侵,山河一统,治河重农,提倡文教,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第21章 阎崇年讲康熙:对历史的八大贡献

  康熙一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概括说来,共有八点:

  第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三藩是指三个降清的明将:平西王吴三桂,镇云南;平南王尚可喜(子之信),镇广东;靖南王耿继茂(父仲明、子jīng忠),镇福建。三藩占据要地,拥兵自重,成为清初的三个地方割据势力,其中以吴三桂实力最qiáng。从顺治朝开始,军费开支浩大,每年入不敷出。以顺治十七年(1660年)为例,国家正赋收入银875万两,而云南一省就要支出银900多万两。竭全国之财力,尚不足一藩之需求。到了康熙初年,财政困难局面仍旧未见好转。国家钱粮,大半耗于三藩。三藩在自己的独立王国里,设立税卡,私行铸钱,圈占土地,掠卖人口。平西王吴三桂还自行选派官员,称为“西选”。康熙帝除鳌拜后,三藩成为他最大的心病。他要削平三藩,qiáng化皇权。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6/4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