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辅佐君主的贵族虽无薪水却有酬劳。酬劳高级贵族的办法是封土封民,册封他们为大夫和诸侯。诸侯对封国,大夫对采邑,都有财权和治权。士得到的酬劳是世田,只有财权没有治权。
[4]例外的是西汉初年和西晋,结果是西汉有七国之乱,西晋有八王之乱。但直到唐代,仍然有人主张封建,请参看柳宗元《封建论》。
[5]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见托名姜太公的《六韬》。
[6]六部的排列次序,隋唐至宋初有变化。至王安石变法,始定为吏、户、礼、兵、刑、工,以后不再改变。另,本章所述均请参看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韦庆远、柏桦《中国官制史》,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中国历代官制》编委会编著《中国历代官制》(齐鲁书社版),徐连达编著《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易中天《帝国官僚制度简述》。
[7]以上亦请参看《旧唐书·职官志二》。
[8]六部官员的官阶:尚书,唐正三品,宋从二品,元正三品,明正二品,清从一品。侍郎,唐正四品,宋从三品,元正四品,明正三品,清正二品。郎中,唐从五品,宋从六品,元从五品,明正五品,清正五品。员外郎,唐从六品,宋正七品,元从六品,明从五品,清从五品。主事,唐从九品,明正六品,清正六品。
[9]先由门下审核再由皇帝签署的是制书,先由皇帝签署再由门下副署的是敕书。请参看刘后滨《从三省体制到中书门下体制》。
[10]所以钱穆先生说,汉代宰相是“领袖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见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1]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
[12]姚崇改革事见《唐会要》卷五十五。这个制度,《南部新书》乙篇称“凡中书有军国重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唐六典》卷九则称“凡有章表,皆商量可否,则与侍郎及令连署而进”。
[13]见《旧唐书·李藩传》。
[14]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
[15]三省主要官员的官阶是:尚书都省一把手尚书令,正二品;副长官左右仆she,从二品;秘书长左右丞,正四品。都省之下,六部尚书定员一人,正三品;侍郎定员二人,正四品。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前,中书门下的长官中书令和侍中,都是定员二人,正三品;副长官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也都是定员二人,正四品。而且,六部尚书只有一人,中书门下的长官却是两人。换言之,他们还不如六部尚书。
[16]本节所述据《新唐书·选举志》,亦请参看王凯旋《中国科举制度史》,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刘后滨《从三省体制到中书门下体制》,翟国璋《中国科举词典》,杨波《长安的chūn天》。
[17]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关系和区别,详请参看任慡、石庆环《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18]见王定保《唐摭言》卷二。其实此事只能看作传说,白居易荐徐而抑张,很可能因为徐凝为人稳重,张祜放dàng不羁。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即称: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请参看杨波《长安的chūn天》。
[19]见《唐摭言》卷九。
[20]请参看刘后滨《从三省体制到中书门下体制》,描述科举制度本质特征的十六个字也出自该文。
[21]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是在大业二年(606),也就是他即位之初。
[22]见《唐摭言》卷一。
[23]实际上,进士一词在唐代有两个概念,一个指考试的科目,一个指考生的身份。在唐代,但凡州县推荐到长安参加尚书省考试的生员和乡贡,都叫进士。如果放榜时榜上有名,就叫及第进士,也叫新进士。通过吏部考试后,则叫前进士(意思是以前是进士,现在过关了)。后来,秀才科被废,明经科衰落,进士科一枝独秀,进士又有了新的含义。宋代,凡参加进士科考试的都叫进士。通过殿试以后,则按成绩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等。到明清,殿试合格者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其实榜眼原本是两个人,意思是金榜的两只眼睛。唐代杏园探花的探花使也原本是两个人,后来又有一个人要求参加,变成三个人。结果到明清,榜眼就变成第二名一人,第三名一人则俗称探花。
[24]见孟郊《登科后》。
[25]见赵嘏《残句》。
[26]见《唐摭言》卷一。
第四章
[1]关于李彦升、尉迟敬德、安禄山的民族问题,系据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2]康国和安国,在《魏书》和《隋书》的《西域传》都有记载,《隋书·西域传》并称安国国王姓昭氏武,与康国国王同族。但安波至是否安国的王族之后,尚不能确定。亦请参看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3]如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即称独孤信家族为汉化的匈奴氏族,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则称该家族为突厥望族,但一般都主张其族别为鲜卑。其来历,《周书·独孤信传》有简单介绍。
[4]见《周书·独孤信传》。
[5]见《隋书·文献独孤皇后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八。
[6]见《隋书·文献独孤皇后传》。
[7]见《旧唐书》之《高祖太穆皇后窦氏传》、《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传》。
[8]渗透王朝和征服王朝,是美国德裔历史学家魏特夫(Wittfogel)和中国学者冯家升合著之《中国社会史:辽》一书导言提出的概念(该导言有中译本),在欧美和日本影响很大。请参看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注80。
[9]混血王朝是本书提出的概念,也有历史学家称之为“二元帝国”,请参看雷海宗《国史纲要》。
[10]羁縻作为一种统治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惠王灭巴国后,仍以巴氏为蛮夷君主,但成为制度是在唐。最早是贞观三年以南蛮东谢酋长为应州刺史,南谢酋长为庄州刺史,不过真正产生影响是贞观四年为战败的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
[11]据统计,唐代设置的羁縻州多达856个,远远超过只有358个的普通州,可见此项政策之重要。请参看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12]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
[13]称唐太宗为“华夷父母”的是铁勒部的一个豪酋,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
[14]南疆、北疆和东疆不是行政区划,而是习惯称谓。大体上天山以南为南疆,以北为北疆,以东的哈密和吐鲁番地区为东疆。
[15]狭义的西域概念见《汉书·西域传序》: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阸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
[16]请参看沈福伟《中西文化jiāo流史》,(法)勒内·格鲁塞《中国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