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13:隋唐定局_易中天【完结】(9)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但,这哪里是天下一家,分明是国家分裂。这个方案如果当真实行,大唐就会像狄奥多西一世死后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不过,两罗马是可以并存的,因为两个首都相距甚远。洛阳和长安却只有咫尺之遥,岂能不刀兵相见?

  那么,李渊为什么要出此昏招?

  直接的原因,据说是李建成宴请李世民时,在酒里下了毒(具体下毒人不详)。李世民饮酒之后吐血数升,被参加宴会的淮安王李神通扶回了秦王府。李渊闻讯前来探视,不忍心再看见他们兄弟手足相残,才提出了这个方案。

  然而此说可疑。

  我们要问:李建成如果真要毒死李世民,哪里还能让他走出东宫,又怎么会请来一位身为叔王的目击证人?李渊来探视时,为什么并不追究投毒案,只是告诫建成以后不要让弟弟过量饮酒?因此,这很可能是李世民的苦肉计。[13]

  李渊当然不傻,他反过来给李世民设了局中局:现在就分你一半江山,你要不要?如果要,那就是有野心。

  结果,李世民的心思被李渊看破。

  于是,当李元吉又来怂恿父皇杀掉李世民时,李渊的回答竟是:那个人功高盖世,杀他有什么名目?

  看来,李渊也有杀心。

  知道了这些背景,就不难理解六月三日发生的事情。

  事情的起因,是这一天太白金星滑过了天空。有关部门立即向李渊密报:天象显示,秦王当有天下。

  于是李渊召李世民进宫,向他出示报告。

  此说同样可疑。有关部门的密报,为什么要拿给李世民看?要知道,当有天下,可以是现在,也可以是将来。是将来就该立他为储,是现在就得当机立断,李渊对这个密报到底作何理解?但无论哪种,都用不着给李世民看。

  李渊的做法不可思议,李世民的奏对也答非所问。他的回答竟是:太子和齐王yín乱后宫。

  这可真是中国逻辑。太子和齐王yín乱后宫,跟太白金星滑过天空又有什么关系?然而正是这逻辑不通,让李渊方寸大乱。恼羞成怒的皇帝只好放过天象,先解决后宫问题。

  他宣布:明天开会,当面对质。

  消息立即就传到了建成和元吉那里。但是他们不怕,因为李世民根本就无法举证。欺君之罪,必死无疑。

  就连李渊,说不定也是这么想的。

  可惜他们谁都没有想到,李世民根本就没打算对质。

  第二天早晨,李建成和李元吉坦然进宫,一直走到玄武门外才感觉不对。他俩立即掉转马头准备逃回东宫,却发现自己走投无路,李世民的悍将已将他们团团围定。[14]

  太子和齐王,中了埋伏。

  情急之下,李元吉决定先发制人。他拿起弓箭,准备擒贼先擒王,却哆哆嗦嗦拉不开弓。相反,李世民的表现要沉稳得多。他不慌不忙叫住掉头就走的大哥,不知道跟李建成说了些什么,然后就一箭she穿了他的喉咙。

  接着,李世民的爱将尉迟敬德也she杀了李元吉,还把元吉和建成的脑袋都砍了下来。结果,当东宫和齐王府的人赶来救援时,尉迟敬德只是把这两颗人头亮了出来,大部分救援部队便溃不成军,一哄而散。

  于是,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去见皇帝。

  皇帝陛下此刻正在游船上,身边是几位重臣。也许,他们是想在上朝之前统一思想。只不过没人想到,尉迟敬德竟会从天而降,而且手持兵器,一身戎装,满脸血污。

  李渊当然大吃一惊。他的第一反应是出事了,因此开口就问:外面是谁作乱?

  尉迟敬德答:太子和齐王作乱,秦王正在平定。

  李渊又问:你来gān什么?

  尉迟敬德答:保卫陛下。

  李渊松了一口气。[15]

  只要不是来杀自己的,当然一切都好商量。

  李渊便问宰相裴寂:事到如今,你看怎么办?

  裴寂没有说话。[16]

  另外两位却异口同声:秦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若能立为太子付以国务,则陛下如释重负,苍生欢欣鼓舞。[17]

  李渊说:这正是我早想做的。

  是吗?天知道。可以肯定的是,尉迟敬德戎装持械擅自闯宫,已经触犯刑律。因此同样可以肯定,禁卫军早已归属李世民。尉迟敬德哪里是来护驾,分明是bī宫。

  识时务者为俊杰,李渊就一贯识时务。他马上按照尉迟敬德的要求手书敕令,将一切指挥权都jiāo给李世民。

  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应召入宫。

  父子相见恍如隔世。秦王扑到皇帝怀中,亲吻着父亲的rǔ头泣不成声,李渊也老泪纵横抚摸着孝顺的好儿子,双方都心领神会的jiāo易则在抱头痛哭时暗中达成:做皇帝的父亲将jiāo出最高权力,接班的儿子则保证他安享晚年。[18]

  这时,大约是下午四点。[19]

  现在,杨隋变成了李唐,高祖换成了太宗,一切都那么具有戏剧性,又那么顺理成章,还那么让人疑惑。

  其中教训,又在哪里?

  天可汗

  李渊成在长安,杨广败在江都。[20]

  没错,占据长安,再加上尊奉隋室,就有了号令天下的有利地位。相反,背离了关中本位政策,则势必被关陇集团集体抛弃。隋炀帝至死都不明白的问题,答案就在这里。

  但,杨广不能不营建洛阳,不能不打通南北。他唯一的错误是不该视人民为土芥。因此,当他成为人民公敌时,也只能躲到江都。令人费解的是,他居然把首都长安留给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却把太原给了李渊,这又是为什么呢?

  也许,是因为突厥(Turks)。

  突厥是继匈奴和鲜卑之后,对中华史影响重大的北方游牧民族。可惜,我们对这个古老的民族知之甚少,只知道他们的起源地在准噶尔盆地以北,以láng为部落的图腾,曾经臣服于柔然,为他们在阿尔泰山打铁,因此得名突厥,进入中华史的视野则是在西魏文帝的大统八年(542)。

  不过到北周时期,突厥已经建立了qiáng大的汗国,辖境东至辽河上游,西至中亚里海,北至贝加尔湖。突厥人的国家之所以叫汗国,是因为国王叫可汗(读如克寒)。这个称号是他们从柔然那里学来的,相当于匈奴的单于。

  实际上从西魏末到隋初,突厥都是欧亚草原上最qiáng大的国家,控制着东西方的jiāo通和贸易。在西方,他们与拜占庭帝国眉来眼去,还相约共灭伊朗的萨珊王朝(Sassanid,又译萨桑王朝)。在东方,他们当然免不了要越过长城前来拜访,而且多半不怀好意,也不会空手而回。[21]

  突厥,是匈奴之后的中华北方边患。

  幸运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突厥在开皇三年(583)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这就给了隋帝国挑拨离间、分化瓦解的大好机会。结果是东突厥的启民可汗俯首称臣,西突厥的泥撅处罗可汗接受招抚,就连世世代代与西突厥为仇的波斯帝国也来表示友好,隋炀帝的外jiāo大获成功。

  可惜在政治斗争中,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启民可汗去世后,继位的始毕可汗就跟炀帝翻脸。他甚至在大业十一年(615)八月以数十万骑兵,将第三次北巡的隋炀帝围在雁门(今山西省代县),差点就要了他的命。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9/3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