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12:南朝,北朝_易中天【完结】(29)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496年(南齐建武三年,北魏太和二十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下诏改姓。

  498年(南齐建武五年,永泰元年,北魏太和二十二年),齐明帝萧鸾卒,子萧宝卷继位。

  499年(南齐永元元年,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卒,子宣武帝继位。

  501年(南齐永元三年,中兴元年,北魏景明二年),萧衍立萧宝融为帝,是为齐和帝。萧宝卷被杀。

  502年(南齐中兴二年,南梁天监元年,北魏景明三年),南齐封萧衍为梁王。萧衍bī和帝让位,南齐亡。萧衍称帝,是为武帝,国号梁,史称“南梁”。

  506年(南梁天监五年,北魏正始三年),仇池亡。

  509年(南梁天监八年,北魏水平三年),北魏崇佛。

  515年(南梁天监十四年,北魏延昌四年),北魏胡太后临朝称制。

  527年(南梁普通八年,大通元年,北魏孝昌三年),梁武帝第一次舍身同泰寺。菩提达摩到广州。

  528年(南梁大通二年,北魏孝昌四年,武泰元年,建义元年,永安元年),尔朱荣杀胡太后,北魏大乱。

  529年(南梁大通三年,中大通元年,北魏永安二年),梁武帝第二次舍身同泰寺。东罗马帝国《民法大全》完成。

  534年(南梁中大通六年,北魏永熙三年),北魏孝武帝自洛阳西奔长安,高欢另立皇帝,自洛阳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史称“东魏”。汪达尔王国被东罗马帝国征服,汪达尔人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535年(南梁大同元年),北魏宇文泰立魏文帝,史称“西魏”。北魏正式分裂。

  546年(南梁大同十二年,中大同元年),梁武帝第三次舍身同泰寺。

  547年(南梁中大同二年,太清元年),梁武帝第四次舍身同泰寺。

  548年(南梁太清二年),侯景之乱起。

  549年(南梁太清三年),三月,侯景攻陷台城,梁武帝任其为大丞相。五月,梁武帝惨死,子萧纲继位,是为简文帝。

  550年(南梁大宝元年),东魏亡。高欢子高洋称帝,国号齐,史称“北齐”。南梁封侯景为汉王。北齐和西魏分别封萧纶和萧詧为梁王。

  551年(南梁大宝二年),侯景废杀梁简文帝萧纲,又废萧栋,自立为帝,国号汉。

  552年(南梁承圣元年),侯景之乱止。

  556年(南梁绍泰二年,太平元年),西魏亡。

  557年(南梁太平二年),宇文觉称天王,国号周,史称“北周”。南梁敬帝让位于陈霸先,陈霸先称帝,国号陈。

  574年(陈太建六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禁佛教,为“三武灭佛”之二,亦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二次大法难。

  577年(陈太建九年),北周攻陷北齐首都邺城,北齐亡,北周统一北方。

  578年(陈太建十年,北周建德七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卒,北周开始陷入混乱。

  581年(陈太建十三年,隋开皇元年),北周静帝让位于隋王杨坚,北周亡。杨坚称帝,是为文帝,国号隋。

  582年(陈太建十四年,隋开皇二年),陈宣帝卒,子陈叔宝继位,是为陈后主。

  583年(陈至德元年,隋开皇三年),隋文帝迁都大兴(在今陕西西安)。

  589年(陈祯明三年,隋开皇九年),陈亡,隋统一中国,南北朝时代终。

  敬请关注

  继“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第一帝国”之后,

  第三部“世界性文明”。

  注释

  第一章

  [1]本节史实和描述请参看崔连仲主编《世界通史·古代卷》,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英)韦尔斯《世界史纲》,美国时代生活公司《全球通史》,(日)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上海辞书出版社《世界历史辞典》。

  [2]公元434年,阿提拉与其兄共同成为匈奴王。444年或445年其兄卒,阿提拉成为唯一统治者。443年,他率领匈奴人进兵君士坦丁堡。450年入侵高卢,抵达奥尔良。451年,与罗马、西哥特和法兰克联军会战于沙隆。

  [3]请参看(英)约翰·曼《上帝之鞭阿提拉》。

  [4]比如(英)韦尔斯《世界史纲》即将中国匈奴人称为Huns。但(英)约翰·曼《上帝之鞭阿提拉》一书译者谢焕认为中国匈奴人的英文名应是Xiongnu。

  [5]汉匈第一次和亲是在公元前200年,刘渊称王则在公元304年,其间长达504年。历史上,刘邦和刘备都曾称汉王。

  [6]以上见《晋书·刘元海载记》、《资治通鉴》卷八十五。另请参看(法)勒内·格鲁塞《中国的文明》,新世界出版社。

  [7]见《晋书·刘元海载记》。

  [8]见《晋书·刘曜载记》。

  [9]见《晋书》之《孝怀帝纪》、《孝愍帝纪》。

  [10]见《晋书·刘聪载记》。

  [11]见《晋书·孝愍帝纪》。

  [12]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民族卷》。

  [13]以上见《晋书·石勒载记上》。

  [14]见《晋书·张宾传》。

  [15]以上见《晋书·石勒载记上》,《资治通鉴》卷八十八、八十九。

  [16]以上见《晋书·石勒载记下》。

  [17]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民族卷》。

  [18]以上见《晋书·苻坚载记上》。

  [19]见《晋书·王猛传》。

  [20]见《晋书·苻坚载记上》。

  [21]见《晋书》之《苻坚载记上》、《王猛传》。

  [22]见《晋书·苻坚载记上》。

  [23]见《晋书·王猛传》。

  [24]见《晋书·苻坚载记下》。

  [25]见《晋书》之《苻坚载记下》、《谢玄传》。

  [26]见《晋书》之《苻坚载记下》、《谢玄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

  [27]见《晋书·苻融传》。

  [28]见《晋书》之《苻坚载记下》、《王猛传》、《苻融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五。

  [29]见《晋书》之《苻坚载记下》、《慕容垂载记》,《资治通鉴》卷一百五。

  [30]见《晋书》之《苻坚载记下》、《姚苌载记》,《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卷一百六。

  第二章

  [1]请参看顾准所译(英)林恩·怀德《中世纪的技术和社会变革》,原文题为《〈马镫和封建主义——技术造就历史吗?〉译文及评注》,该文收入《顾准文集》。

  [2]1965年,辽宁省北票市冯素弗石椁墓中出土的双马镫,是现存世界最早的双马镫实物,比欧洲出土的早三百年以上。冯素弗是十六国时期北燕鲜卑化的汉人贵族,死于公元415年。1977年,呼和浩特市大学路北魏中期墓葬出土的陶马俑上绘有一对马镫,亦为拓跋鲜卑人使用马镫的实物见证。

  [3]以上据《魏书·序纪》,《北史·魏本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叛)·民族卷》,林惠祥《中国民族史》,范文澜《中国通史》,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樊树志《国史概要》,周时奋《中国历史十一讲》。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9/3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