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01:祖先_易中天【完结】(9)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21] 大地在中西方都是女性的,比如希腊的盖娅和中国的坤卦。

  [22] 赵国华先生《生殖崇拜文化论》认为,蟾字转音,就是嫦,即“嫦娥”。蜍字转音,就是兔,即“玉兔”。但嫦娥本名娥。因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才改为嫦娥。赵说似可商榷。

  [23] 男女杂游,不媒不聘,见《列子·汤问》;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见《白虎通·号篇》。

  爹若有奶,爹便是娘。

  男人一旦掌权,潜伏的蛇就会变成飞天的龙。

  第三章

  伏羲设局

  日出时分

  暮chūn之后是初夏。太阳升起前,有雾。

  迷雾笼罩着史前文化,遮掩了yīn谋与阳谋、真情与真相。我们曾经纳闷,后羿she日之后,嫦娥为什么要奔月。那里面,并没有她的情郎。我们也不知道,阿波罗为什么要设下陷阱,让阿尔忒弥斯she杀了自己的恋人奥利温。奥利温,并不是他的情敌。但我们知道,阿波罗和伏羲都与太阳有关,也都是蛇。是蛇的还有印度的韦须奴。就连佛陀,也曾表现为蛇。

  为什么是蛇呢?蛇又不是什么好东西。

  也许有人会喜欢蛇,觉得它神秘、冷峻、有头脑,类神。也有人讨厌蛇,觉得它丑陋、yīn险、冷血、变态。更重要的是,蛇和蛙是死对头。蛇,是长虫。青蛙吃虫,蛇又吃蛙。蛇与蛙,如何相容,岂能相容?

  因此,女娲让蛇出场,后来还变身为蛇,必有原因。

  原因复杂而多项。一个最直截了当的动因,是男人要搞“文化革命”。也许,这场革命是非bào力和渐进的;也许,革命的意识模糊而朦胧;也许,这事其实酝酿了很久很久;也许,它的背后有着经济的推动和考量。但不管怎么说,氏族的男人和女人终于都认为,仅有女性生殖崇拜远远不够,还必须承认男性在生命创造中的作用,并用一种合乎逻辑和法理的形式予以肯定。

  男性生殖崇拜开始了。

  这就需要象征物,而蛇是合适的。事实上,蛇与yīnjīng有太多的相似,比如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比如平时绵软,用时坚挺。当然,还有那毋庸置疑的攻击性。因此,哪怕蛙不喜欢蛇,也只好不拘一格。

  其实在蛇之前,男性的象征便已出现,这就是鸟。[24]鸟的崇拜要早于蛇,待遇也比蛇高。直到现在,它也仍是男性生殖器的代名词。这种指代甚至是一种“国际惯例”,比如英国人就把男人那玩意称为小公jī(cock)。

  鸟和蛇,是男性生殖崇拜的文化符号和代码。

  当然,还有太阳。

  太阳也是非有不可的。而且,正如月亮里面有一只神蛙名叫蟾蜍,太阳当中也得有一只神鸟。它的名字,就叫金乌。蟾蜍就是象征女性的蛙,金乌就是象征男性的鸟。只不过,金乌有三条腿,有的身上还背负着太阳。[25]有了这只“三足神鸟”,男人的太阳就不但能够冉冉升起,还能飞向不知终点的远方。

  月亮有神蛙,太阳有神鸟,也没什么不好。

  女娲她们当年,大约就是这样想的。代表女性的鱼女和蛙女,甚至有可能欢迎代表男性的鸟人和蛇人登堂入室,与她们共谋发展,同享太平。可惜谁都没有想到,是鸟就会叫就会飞,就可能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她们更没有想到,鸟的背后还藏着一条蛇。蛇是一定要吃青蛙的,下手只是迟早的事。只要太阳的光芒盖过月亮,蛇就一定会把母爱社会变成男权社会,而且永不jiāo权。

  这可真是请神容易送神难。

  父系氏族的日出时分到了。在血红的云彩里,在荒古的熔岩中,一轮红日如同流动的金球,喷薄而出。它的下面,是一只金色的神鸟,张开巨大的翅膀,雄姿英发,傲然飞翔。另一边,悄然落下的月亮生铁般又白又冷,说不清是在默默祝福,还是黯然神伤。

  现在已经很难确定,这只负日远行的三足神鸟究竟从哪里起飞。海上?山中?桑林?也许都有可能。但不管怎么说,当它背负青天往下看时,应该看到一个人首蛇身的小伙子,正英俊亮相,从后台走向前台。

  他的名字,就叫伏羲。

  天下第一厨

  伏羲身上,有股子烤羊肉味儿。

  当然,这里说的伏羲跟女娲一样,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父系氏族社会。这个社会的历史,少说也有上千年。但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也不管当中出了多少代表,我们都通通称之为伏羲。而且照理说,他们也都该是蛇神。

  但是奇怪,伏羲出生那天,我们只看到太阳很好,完全看不见蛇的影子。

  是的,一点都没有。

  跟女娲的娲一样,伏羲的羲,差不多也是一个特别创造出来的字。除了用于伏羲,以及其他一些神话人物,比如羲和、羲仲、羲均,另一个意思就是“气之chuī嘘”,也就是气息舒展而出的状态。

  什么气?

  羊肉味呗!

  羲,无疑与羊有关。金文的羲,就是上面一个“羊”,中间一个“我”,下面一个“兮”;或者上面一个“義”,下面一个“兮”。这个字加上牛,就是犧,牺牲的牺。这里面有牛有羊,偏偏没有蛇。你总不能说那个“兮”字,就是“蛇溜走了”吧?

  女娲是女蛙,伏羲却不是伏蛇,岂非咄咄怪事?

  然而伏羲又确实是蛇,也必须是蛇。女娲就是因为伏羲,才由蛙变蛇的。如果伏羲不是蛇,女娲的整容岂不冤枉?如果说伏羲也曾变身,那又是谁给他动了手术?扑朔迷离的远古文化,难道案中有案?

  其实,羲,原本与羊无关。甲骨文的羲,是上面一个“我”,下面一个“兮”。

  兮是语气词,上古读音接近于“喝”,中古读音接近于“嘿”,意思相当于“啊”。我,也不是“自己”,是“兵器”,意思是“杀”。

  所以,甲骨文的羲,就是“杀啊”。

  杀谁?

  谁杀?

  谋杀案吗?

  当然不是。

  但要侦破此案,也只能倒推。从哪儿推?犧(牺)。因为伏羲又叫庖牺(庖犧)。庖牺的犧,就是牺牲的犧;牺牲的犧,则原本是伏羲的羲,就像蛇字原本是“它”。这在文字学上就叫“本字”,也就是“原版”。

  犧的原版是“羲”,蛇的原版是“它”。后来,“它”加上虫就成了蛇,“羲”

  加上牛就成了犧。为什么要加偏旁?为了qiáng调。比方说,qiáng调蛇是爬虫。同样,正因为羲是牺牲,所以要加牛。要知道,牺和牲,都是牛字旁。

  这当然很牛。

  伏羲,就是很牛的庖牺。庖即庖厨,牺即牺牲。

  献祭用的动物,包括马、牛、羊、猪、狗、jī。其中色纯的叫牺,体全的叫牲,合起来叫牺牲。最重要的牺牲,是牛和羊。祭祀的仪式,有牛就叫太牢,没有牛只有羊就叫少牢。少牢比太牢用得多,因为羊比牛便宜。但再省钱,也得有羊。

  所以,尽管甲骨文的羲没有羊,金文就得加上。再后来,还得加牛。上面加只羊,旁边加头牛,伏羲或庖牺,才算验明正身。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9/2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