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17:大宋革新_易中天【完结】(18)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这里面的利润相当可观。关税通常是十分之一,优先购买的商品最高可到一半。帝国借此大发横财,市舶司也成为肥缺,以至于南宋皇室成员竟有半数左右移民泉州。

  财大气粗的泉州也后来居上,迅速发展成具有内城、外城、罗城三重结构的大城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或起点之一,它的重要性在元代甚至超过了广州。直到朱元璋在洪武七年(1374)撤销泉州、明州、广州三市舶司,这个盛极一时的城市才慢慢衰落下来。[26]

  泉州,曾经是王朝的聚宝盆和摇钱树。

  据小岛毅《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原图见苏基朗《唐宋时代闽南泉州史地论稿》。

  不过两宋政府并非只收税不办事,他们为外商提供的服务也是优质的。设有市舶司的城市都有番坊,也就是外国人的侨民区,管委会主任和商会会长都由外商担任。如果他招商引资有功,还正式授予官职,甚至成为一方父母。比如阿拉伯(或波斯)商人蒲寿庚,便在宋末元初步步高升,由泉州市舶司提举直至福建行省左丞,相当于副省级。

  保护外商的人身安全,更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宋神宗时期明确规定,但凡有外商在海上遇难,地方政府必须紧急救援,给予抚恤。两宋人民也表现出人道主义jīng神。北宋某年一艘外国商船受波làng冲击漂泊到苏州,苏州人民不但送衣送饭,还帮他们修理船只,让船主感动不已。[27]

  更重要的是,外商的私有财产得到保护。南宋时,有位真里富国(今柬埔寨)商人死在明州,留下巨额资产。有关部门认为这笔财产既然无主,不妨收归国有。以皇族身份出任知州的赵伯圭却说:人家不远万里而来,客死他乡已经是极为不幸,怎么忍心占他便宜?于是备下棺椁,让这位商人的伙计们护送回国。柬埔寨商人的家属则将这笔没想到能够收回的巨资悉数捐出,修建佛塔为大宋和赵伯圭祈福。[28]

  这确实让人感慨。

  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服务,开明的管理,使大宋成为当时世界的海洋贸易大国。路线则主要有两条,一条从泉州或广州出发到达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各国,或者经由印度洋直至阿拉伯各国,甚至远到埃及、索马里和坦桑尼亚;另一条则是从登州、密州和明州出发,前往高丽和日本。

  与日本和高丽通商的主要口岸是明州。这个城市具有双重性格,既是国际贸易的港口,又是科举官僚的故乡,因此既是商业重镇,也是文化重镇。这种性格在鸦片战争以后被上海继承,“阿拉宁波人”也变成了“阿拉上海人”。[29]

  其实这一点儿都不矛盾。实际上,宋代知识界远非人们普遍想象的那样迂腐,统治集团更是历朝历代中最有商业头脑的。正如我们将要不断讲到的,这个由军阀建立的王朝并不崇尚武力。相反,它的皇帝相信无论边境的和平,还是国内的稳定,都可以花钱购买,通过买卖来达成。而且,只要能够花钱买,能像生意那样谈的,也都不是问题。

  因此,从太祖皇帝开始,赵宋官家就公开允许甚至鼓励官员经商。于是,在任官员纷纷利用职权与民争利,准备应试的则要攒足资本才肯读书。某些家庭甚至明确分工,父亲和兄长经营工商业,赚钱供子弟读书做官。士农工商的界限dàng然无存。过去,士人的子孙世代都是士人;此后,则商人的子孙才能为仕──简直是颠覆性的变化。[30]

  结果是什么呢?

  科技进步,文化繁荣。

  北宋天文学家苏颂发明的水运仪象台是科技进步的一大代表。

  我们知道,唐代外贸主要是外商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走进中国,宋代则更多地是中国商人经由海路走出中华。这是需要技术支持的。事实上,宋代科技在当时的世界上也首屈一指,其间奥秘同样值得深思。

  [20]见《水浒传》

  第七回。

  [21]本段所引词分别见王建《调笑令》、苏轼《念奴娇》。其中,美人病来遮面,又作“美人并来遮面”;qiáng虏灰飞烟灭,又作“樯橹灰飞烟灭”。

  [22]见完颜璟《蝶恋花》。以上据施正康、施惠康《水浒纵横谈》。

  [23]据邓广铭、漆侠等《宋史》,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24]据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25]请参看(日本)小岛毅《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

  [26]据蔡美彪等《中国通史》,漆侠《宋代经济史》,(日本)小岛毅《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但泉州设置市舶司的时间,漆侠认为在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十月。

  [27]以上请参看漆侠《宋代经济史》。

  [28]见(南宋)楼钥《攻愧集》卷八十六。

  [29]关于明州的双重性格,见(日本)小岛毅《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

  [30]据(清)沈垚《落帆楼文集》卷二十四。

  科技文化

  1974年,有一艘宋代海船在福建泉州后渚港出土。据考古学家测算,复原后的这条船长34米,甲板宽10.5米,吃水3.75米,排水量454吨,载重量200吨,大小与哥伦布的旗舰相仿。船上有十三个舱室、两个桅座,而且很可能已采用眠桅和卸桅技术,必要时可以将桅杆卸下或放倒。

  这确实很先进。

  中国很早就有船。新石器时期有独木舟,汉代发明了舵和帆。有舵有帆,才能见风使舵。天津静海出土和《清明上河图》中的宋船,则使用了平衡舵,这种舵在舵杆前面增加了平衡部分,操作起来更加方便。不难想象,由这些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船队行驶在海上时,是何等地让人羡慕。

  何况还有指南针。

  宋代海船结构图

  大罗盘俑

  海船图据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罗盘俑原物分别藏于江西省抚州市博物馆和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指南针是宋代的发明。

  没错,我国很早就有指南车或者司南的记载,也很早就发现了磁石的吸铁性,但在宋代以前从未有过磁石指极性的记录。不了解磁石的指极性,就不可能想到用它来制作磁体指南仪。指南车或司南,是靠别的办法辨别南北的吧!

  宋人是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缘故,由谁发现了感磁的针能够指向南极或北极,已经无从知晓。但他们由此制作了指南针,则千真万确。指南针用于看风水,至少不晚于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用于航海,则不晚于宋徽宗重和二年(1119)。无论哪种用途,在世界上都是第一次。[31]

  这是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创造。

  其实,无论是否使用罗盘,以及何时开始使用,宋的航运都很发达。在内陆江河中航行时,船长和水手们更是经验丰富驾轻就熟。不信请看《清明上河图》中,那航船在虹桥下放倒桅杆倾斜而过时,是何等的惊心动魄;岸边和桥上众多围观闲汉的惊叫之声,更是犹如耳闻。

  如此壮观的场面在宋代屡见不鲜。芦苇或竹席做成的帆有如乌云密集,靠鱼尾形桨划动的小艇穿梭往来,装满大米的平底船缓缓前行,深水中用脚踏轮做动力的车船乘风破làng昂首挺进。在那些运输最繁忙的季节,林林总总的各类船只会挤满航道,让人误以为那是巨大的船坞。[32]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8/3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