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台湾这些年_廖信忠【完结】(81)

2019-03-10  作者|标签:廖信忠

  到上海工作

  9月,我辞掉做了两年的工作,去克罗地亚玩了一趟。其实本来的计划是要穿越整个巴尔gān半岛的几个国家,所以在行前一个月也把市面上能找到的有关巴尔gān历史及情势等的书籍全部读了一遍,本以为这是一次jīng彩绝伦的苦行记,没想到,我才刚要离开克罗地亚往蒙特内哥罗去,就在边境被赶回来了,非常不慡,只好回克国继续往一些去过的地方,草草结束这次行程,差不多待了一个月。

  回来后,刚好有个到上海工作的机会,我就去了,就跟前面说的,自有了第一次到上海的不慡经验后,对上海一直有种欲求不满的感觉,非想要在那边做出些什么事才满足。其实另一个原因是,当时有个上海女朋友,所以“为爱走天涯”啦!但没想到,到上海后不久反而分手了。

  一到上海我马上就开始工作,所以忙得连住的地方都没时间找,又不想住公司提供的地方,所以第一个月我都住在青年旅馆里。巧的是与三年多前在上海时住的是同一间房间同一张chuáng,所以对环境也没有太陌生的感觉,只求一个晚上睡觉的地方而已。当时旅游的旺季过了,上海天气也冷了起来,旅馆里冷冷清清,住客不多,几乎都是来上海培训的外地学生,曾经有八人间只住两个人的纪录。

  于是,当时的生活就很单纯。我下班吃完饭,或者外面逛一逛,就回来看书,或者跟旁边的人聊天。住宿的旅客人来人往,也认识不少人,每个人都抱着不同的理由来上海。

  有来找工作的人,过了几天还找不到工作,就悻悻然地离开了。也有来寻求投资方的,找到了还很开心地请大家吃东西。还有来上海旅游的,每天见他回来兴冲冲地告诉大家他今天又去哪里了。也有人半夜在你蒙眬之间住进来,等早上醒来又已不见人影的。当然还有一种人,根本就是喜欢在这里长住下去,也没有理由。各式各样的人,有些深jiāo,有些都没见过长什么样子。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法国人,他一路骑自行车从欧洲大陆进入中亚,再从新疆下西藏,最后从广西来到上海。他把那一张大大的世界地图铺在地板上给大家看,让人羡慕不已。

  过了一个月,我终于找到一个住的地方,开始了租屋过日子的生活,依然是上班及回家两点一线。我以前一直很不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他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视,现在我理解了,原来是为了让孤寂的房间有点儿声音,假装热闹一点儿。

  到了12月31日那天,我带了一些零食饮料回那个旅馆,与当初认识的朋友在房间一起“跨年”聊天,大家一起聊着自己来上海的理想梦想。当晚,大家还是跟以前一样,10点半几乎都睡了。在这里,晚上也没什么娱乐,大家也都不是来玩的,所以都习惯早睡。

  到了半夜某时,房间里每个人的手机都传来短信声,我突然意识到,大概是零点整,大家都同时收到“新年快乐”的短信吧!突然,我心里不知道哪里来的一阵心酸:那么多人现在都还在外面跨年玩着,但在这里一切都跟跨年无关。接下来,就听到大家开始回短信的声音,然后,除了窗外的烟火声,房间内一切又安静下来。

  那是我最后一次去那家旅馆。后来,那家旅馆也拆了,我每次经过那里,总还要再望一眼。

  2008

  到了2008年1月,妹妹结婚了。妹妹从大学毕业后就到美国读研究生,读完后就留在纽约工作,在当地认识了一位也是台湾去读书的先生,jiāo往一阵子后就决定结婚。他们两人特别回台湾办了婚礼,我利用周末的假期回台参加。妹妹算是离开这个家了,而我到上海工作,觉得特别对不起的就是父母,以后这个家就只剩下他们两个人,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孤单,或感叹人生终于到了儿女都离开的阶段。

  回到上海后,我度过了一个寒冷得躺在chuáng上都会嫌chuáng太大的冬天。虽然我以前一直想要一个人睡超大chuáng,可是这个太冷的冬天,躺在chuáng的一侧,却连翻身的勇气都没有了。虽然我终于来到了一直想来的上海,却又觉得好像少了些什么。

  3月了,又一次的台湾地区“大选”。我第一次没有在台湾近距离看这次“大选”。马英九毫无悬念地当选了,中间有什么激情、曲折都感受不到。不知道为什么,本来这几年对政治已经越来越冷漠,来到大陆后又开始关心起来,但只能从电视或网络资讯上感受一些那个有点儿像又似乎跟以前感觉不太像的台湾,越看又越觉得焦虑。

  自从我来到上海后,台湾似乎离我越来越远,与父母固定的联络变成仅有的联络。尽管号称在上海有几十万台湾人,但除了公司外,我反而都不想跟其他台湾人jiāo往,以至自己越来越像这里的人。现在我已经习惯不说“去上海”,反而变成“去台湾”、“回上海”,一想到这件事,就有些小小的感叹。

  前不久祖母去世,我就趁这个机会为去世了二十几年的祖父“捡骨”。“捡骨”,就是在下葬近十年后,再将遗骨挖出来重新火化成骨灰放入纳骨塔内,一方面避免了几代后,因没人顾及而导致这些墓年久失修,另一方面,也在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及墓地越来越少的矛盾中取得一种妥协。

  其实整个过程并不会觉得恐怖,反而有点儿期待挖出来看到的会是什么。捡骨师傅终于挖出了一具有点儿破碎的枯骨,并一个个地拿了出来,稍微一用力,骨头就碎成粉末,那时候我才领悟到,原来人死后是真的会变为尘土的啊!如果火化成骨灰了情况可能好一点儿,但最后也还是放进一个格子,永不能见天日。一想到人生的结果如此,就觉得一片空虚。

  后来我换个角度想,那就尽量做些事证明自己曾经在这个时代活过吧!有时候我觉得虽然活在这个世上,虽然只是个无名小卒,但还是幸运的,尤其我们这一代人,不仅仅见识人类进入了第二个千年,而切下历史的剖面来看,至少也经历了两岸变动得最剧烈的30年。

  我们三十来岁这一代,处于台湾由封闭到开放的变化过程。30年来一下子涌入各种不同的声音,这也是需要时间去判断的。今年正好也是大陆改革开放30年,随着大陆逐渐开放,变化势必会比台湾还大,大家都会是参与其中的一分子,我们只能学着去听别人的声音,尊重并忍受别人不同的声音。

  2009

  2009年,我的书《我们台湾这些年》出版了……

  这些文字,前前后后也改了近十次,每次都增删了一些内容,终于成为各位读者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当然,就在付梓之后免不了还会发现一些可以增加的内容,难免会有“哎呀!还可以再告诉大家某些事”这样的遗憾。只能说,对于这本书,我仍然觉得不够完美,似乎还有可以再改善的地方,再改动的欲望可以说是没有停止过,但这样下去是没完没了的,因此只希望如果大家够捧场,我还有机会写下一个30年时,再来跟个老头一样啰嗦个没完。

  所谓“三十而立”,不过看来我是还没立起来就又趴了下去。在过了意气风发的年纪后,不得不承认我跟芸芸众生一样,一点儿都不特别,我只能把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当做人生丰富的借口。写这一系列文章,算是为人生的这30年做个纪念吧!就如同我一开始所说的,希望这些文字,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台湾及台湾人的想法,至少代表了我这一代的人,或者代表了某些群体。期待在两岸剧烈改变中长大的这一代,慢慢成为社会中坚的年轻人都能学习尊重并理解对方,化异求同。这本书若是能有这些小小的助力,我就足感欣慰。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81/8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