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 《认得几个字》作者:张大chūn【完结】
【内容概要】
这是著名小说家张大chūn继《聆听父亲》之后的温馨逗趣新作,由89篇独立的小短文构成的散文小品集。在文中,张大chūn以父亲的口吻与视角,在日常与孩子们的jiāo流片段中向孩子们解说汉字。张大chūn用浅近和活泼的语言,在最为普通的生活情景中选取了89个孩子们所不熟悉的字,由浅入深,追根溯源,最终又落回于孩子们的生活情境。张大chūn渊博深厚的文字学和历史知识,以及浓浓的人文关怀,加上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言无忌,皆为这些我们看似熟悉的汉字做了既准确又生动,甚至有些意外的注解。
【情豆书坊将分享完结好看的小说以及现在文学书籍等,找好看的小说就来情豆书坊https://www.qd9.net/】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站不做任何负责版权归原文作者!
第一部分
第1节:序 你认得字吗?(1)
序 你认得字吗?
我的女儿刚念上大班不多久的某一天,忽然对我说:“你知道我们班‘吴颖姗’的名字怎么写吗?”我说不知道——直到我写这篇文字之际,都不敢十分确认那位同学的名字怎么写。即便在写下“吴颖姗”三字的时候,心中尚不免惶恐,仿佛对那位小朋友有一种“失敬失敬”的歉意。可是我还记得女儿当时得意的表情,她说:“我会写。”
“怎么写呢?”
她表情严肃地告诉我:“‘影’就是影子的‘影’,‘山’就是爬山的‘山’。”
我说:“那么‘吴’呢?”
她想了想,说:“就是很吴的吴。”
“什么叫很吴的吴?”
“就是很吴的吴就对了,你不要问那么多好吗?”
我并没有比她高明多少。基于对当代国人命名的一点常识或成见,我猜想那姓名是“吴颖姗”三字的机率要比“无影山”大很多。同样地,直到我仔细问过老师,才知道“李育绅”不是“李玉生”、而“董承霈”不是“董成沛”。我们以为我们已经认识的人、了解的字、明白的意义总会忽然以陌生的姿态出现,吓我们一跳。
小孩子识字的过程往往是从误会开始。利用同音字建立不同意义之间的各种关系,其中不免望文生义,指鹿为马。倘若对于字的好奇穷究能够不止息、不松懈,甚至从理解中得到惊奇的快感以及满足的趣味,或许我们还真有机会认识几个字。否则充其量我们一生之中就在从未真正认识自己使用的文字之中“滑溜”过去了。
几年以前,我在所任事的九八电台网站上开了个讨论的栏目,就叫“识字”。开始的时候十分随兴,每天读书之余,随手摭拾一些罕见的语词、或者是常见而易生误会的语词,把来当成题目,考考那些原本已经算是并不陌生的网友。有趣的不是考倒别人,而是怎么反映自己——几乎每一个题目,都出于我自己在不了解字、词的时候所生的误会。在这里,先举几个题目作例子:
第2节:序 你认得字吗?(2)
一、识荆是:
1.荆人、拙荆都是指妻子,识荆就是初次结识自己的妻子之时。
2.与人初次见面。
3.发现别人的缺点或拙劣之处。
4.认识草木名物,引申为格物博学之意。
二、谷驹之叹是:
1.君王感叹错失任用贤人的机会。
2.贤人感叹自己不受重用。
3.山谷里的马被圈养,不得自由奔驰之叹。
4.御苑的马走失于旷野之中,不得为人驰驱之叹。
三、宦情是 :
1.做官的志趣、企图或意愿。
2.内廷太监之间的相怜相惜。
3.官场的风气、情态。
4.官吏间社jiāo的景况。
以上何者为非?
四、棨戟是:
1.官吏出行时就用兵器作为前导的仪仗,只是在显示拥有者的威仪而已。
2.用木材制成,讲究的还披覆赤色或黑色的缯衣,并不具备杀伤力。
3.康熙赐给王辅臣的“蟠龙豹尾枪”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棨戟”。
4.在惩治犯了重大过错的家奴时可以动用。
以上何者为非?
五、水嘴是:
1. 喜欢造谣生事的人。
本页旁注:棨戟(音qǐ jǐ)
2.喜欢说闲话、漫无节制的人。
3.喜欢数落地位比自己低下的人。
4.喜欢今儿东、明儿西,思想语言不连贯的人。
六、蚁绿是:
1.有浮沫的酒。
2.新醅尚未发酵的酒。
3.青果酿的酒。
4.冬日启封的酒。
七、“犹来无止”一语中的“犹”是:
1.如同
2.尚且
3.从
4.可能
哪一个意思?
八、起复是:
1.官员遭父母丧,守制尚未期满而应召任职。
2.明、清以后官常:父母丧满期后重行出来做官。
3.向官厅提出告诉被驳回之后再提申覆。
4.恢复、康复。
以上何者为非?
九、荒信是:
1.未经证实的消息。
2.无法投递的邮件。
第3节:序 你认得字吗?(3)
3.饥馑灾变时四散的流言。
4. 误信。
十、裂陕是:
1.周初周、召二公分陕而治,周公治陕以东,召公治陕以西。
2.陕在今河南省。
3.朝廷大员出任地方官长。
4.让有竞争心的人才在公共事务上一决雌雄。
以上何者为非?
上列十条仅仅是我私藏题库的数十百分之一,看起来和中学生语文课的“评量”试题有些近似,然而,其间最大的差异在于:出“评量”题的先生们或许总知道答案,我却不同,我隔一段时间回头再到计算机档案里叫出这些题目来答,一样猜得七零八落,未必及格。而且往往错在掉进自己设计题目时最得意的陷阱里。
这种题目落在基测命题教授或是升学班老师的手上不见得有一点价值,他们会先考虑:这是什么程度或难度的材料?有没有符合生活化的要求?是不是现代社会常用的语汇资料?以及,还可不可能再刁钻一点?而我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做这些题目,或者是扩充整个儿题库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自己一面读书、一面发现从我幼年开始认字之时就已经挥之不去的那些认知情境上的误会。举个例子来说,我的父亲跟人介绍我母亲的时候从来都说“这是我‘家里’”,而不说“这是我太太”。他认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是一种僭越、托大。我则一直以为母亲不上班就是因为她老被父亲摆在“家里”。
后来读了点儿书,我才明白,称妻为“家里”是宋代人就有的习惯。而父亲给人写信提到母亲,自然也不会写“我太太”、“我老婆”,他都写“荆人”、“拙荆”——现代的大女人会挞伐的一种蔑称。但是从我认得了“荆”这个字以后,它就跟“母亲”、“中年妇人”甚至“眷村里走来走去妈妈”分不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