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怨江湖_高阳【完结】(29)

2019-03-10  作者|标签:高阳

  池大老爷笑笑答道:“你先不用问。包管你痛快就是了。”

  原来这时正办团练,陆路以外,内河中亦有快艇,配备洋枪,虽然每条船上只有两三枝,但威力已经十足;经常巡逻缉私,查察jian究,不管大小民船,遇到这些快艇,无不乖乖听命。

  这些快艇归一个姓陶的在籍绅士管;此人原在江西做过通判,手上有了几个钱,看时世不好,不如回乡为妙,所以在南昌托人打点,以“养亲”为名,辞官口里。

  路过杭州时,少不得有一番酬酢,想留下一条复起的路子;就在那时候,跟池大老爷在牌桌上结成了好朋友。

  陶通判回到绍兴不久,为地方公推,参与办团练。他在江西剿过鄱阳湖的土匪,所以负责水路巡防。自然,跟池大老爷常有往还;官箴所关,虽不打牌,却是酒友,十天之中,总有两三天在一起对酌。

  因此,对林家的那件案子,他也听池大老爷约略谈过;这就不必费什么口舌了,接到池大老爷的委托,不须多问,便jiāo代了下去。

  到了夜里,约莫二更时分,小福兴匆匆地回来报告,邵定侯上船了。

  “那就一定难逃公道了!”池大老爷陶然引杯,“小福,我说过,包你痛快,一定痛快。你记不记得?”

  “当然记得。到底怎么回事,老爷一定要说明白。”

  于是池大老爷将他拜托陶通判的情形,约略说了一遍,断言天亮之前,就可以将邵定侯抓到,那不是痛快不过的事?

  “嗯!嗯!”小福是为不忍扫主人的兴,有些话不说——他原以为池大老爷有什么令人意想不到的妙计,可以不让邵定侯漏网;谁知是这么一个办法?未来就不能乐观了。所以这样哼哼哈哈地敷衍着。

  池大老爷当然看出他的神态有异,“小福,”他微带不悦地说。“你当我抓不住邵定侯?我倒问你,不用这个办法,还有什么更靠得住的办法。”

  “办法是好的。不过,光是办法好没用。”

  “要怎样才有用?”

  “要靠下面的人帮忙。”小福答道,“老爷不知道,团练的名气坏得很,都是一班地痞流氓在把持。”

  “团练风气之坏,也不是我们一个地方,或者一时如此;处处这样,无足为奇。只要他们把事情办好,其他我都可以不管。”

  “说来说去,就是老爷jiāo代的事,不见得能够办好。”小福说道,“邵定候的船上,抬上去两个樟木箱子,重得不得了,八个码头上的人,抬那两个木箱子都吃力,都说装的是银子——”

  “我知道,我知道,你不必说了。”池大老爷抢着开口;而且是真的不痛快。

  这因为池大老爷是个很爱朋友的人,认为小福的话,侮蔑了陶通判,就像自己遭受侮蔑一样,自然心里不舒服。

  其实倒是小福料事比较准确,陶通判竟负所托,空手而回。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后一页前一页回目录07、科场奇闻起先,陶通判倒是很够朋友,亲自坐着快艇,追到县西五十里的钱清镇地方,追上了邵定侯的船。

  其时是半夜子末丑初时分,灯火尽熄,好在邵定侯那条船既大而新,并且华丽所以很容易发现。练丁便向陶通判请示,是当时查问,还是到天明再说?

  “现在就查吧!”陶通判答道:“天亮人多,骚扰不便。”他心里在想,邵定侯也是场面上有名的人物;应酬场中,常常遇到,总有香火之情,不如趁此夜静更深之际,悄悄将他带回城里,也留他一个面子。

  于是练丁拿条竹篙,叩击大船船舷,唤起船夫;指名要邵定侯出来答话;邵定侯没有露面,派男仆送出来一封沉甸档的红包,只道辛苦,并无别话;自是尽在不言。练丁当然心照,但有陶通判在,只好敬谢不敏;到底将邵定侯唤出舱来。

  男仆拿灯笼一照,居高临下很快地看见陶通判坐在快艇中;邵定侯便先招呼:“陶公,陶公!你在这里?”

  “特为追了你来的。”陶通判起身答道:“你请回城吧!”

  邵定候是经过高人指点的,对于路上可能遭遇的麻烦,不但—一设想到,而且筹好了应付的对策;此时便不慌不忙地答道:“一切都好说。陶公先请上我的船来,吃杯茶等我请教。”

  这没有拒绝的道理,陶通判便上了大船,中舱落座,立刻茶酒齐来;邵定侯使个眼色,让仆从都退到外舱,静候客人发话。

  “定侯兄,明人不做暗事,我如此,你也应该如此;你的麻烦是躲不掉的,还是趁这时候回城,不伤面子。”

  “陶公,你说的话我不大明白。我有啥麻烦?是不是林家那件案子?”

  “你既然知道,何必问?”

  “不是我明知故问。我只不过奇怪,陶公专门稽查水路上的jian细,除bào安良,不该找我的麻烦;若说林家那件案子,池大老爷有意要栽在我身上,也应该派捕快来。陶公出马,名不正,言不顺,算啥名堂?”

  陶通判有些失惨,自己太老实了,实话直说,还处处为他设想;哪知反被他堵得哑口无言。想了一下,只能这样答道:“池大令就因为你老兄也是场面上的人物,派捕快来,不大合适。所以托我来奉邀。”

  “承情之至。”邵定侯连连拱手,“既然池大老爷讲jiāo情,又有陶公你的面子在;一切都好说了。我问心无愧,就此刻回城,亦未尝不可;不过大比之年,个人的功名也不是小事,一时实在难以应命。”

  这就未免太离奇了!这年虽是举行乡试的大比之年,但邵定侯连学都没有进过,不是秀才,何能乡试?而况乡试三场考试,例定八月初八入闱,现在连牛郎织女都还未相会,何须亟亟?

  陶通判不便当面指他是“白丁”,只拿赴试的日期来说:“八月初九才第一场,如今上省,不是还早?就算场前要找个清静之处,好好用一番功;然而晚个三五天,亦不要紧。”

  “不然,陶公!今天七月初三;七月初六就是‘录遗’之期,怎么还不要连夜赶到省城?”

  “录遗”亦是取得乡试资格的途径之一。向例童生应试取中,入学成为俗称秀才的“生员”以后,每年还需应考一次,称为岁试;而在乡试前一年,又有“科试”,由一省学政,巡行全省,集合一府生员,出题考试,具取中在一等、二等及三等的前三名,下一年方准上省乡试。

  但上一年科试未经录取,或者因病、因事不能参加延试,还有一个补考的机会,就是“录遗”。照定制是在乡试之前一个月,在省城举行。这也是朝廷唯恐阻人上进,补开正途,广罗遗才的一番德意。

  只是邵定侯既非“遗”才,又何从“录”起?陶通判笑笑问道:“老兄什么时候进的学?不曾奉贺,倒是我失礼了。”

  听得这句讥讽的话,邵定侯脸一红,“陶公,”他不好意思地说,“实不相瞒我是捐了,一个监生。”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9/40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