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用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qiáng加于别人。做到在朝廷上工作不要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里打工也不要抱怨。”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解析】冉雍问仁,孔子回答的都是怎样做官。因此,这是冉雍新官上任前向老师请教。孔子的回答,基本上是套话,因为冉雍的性格本身就比较谨慎。这三句话可以这样总结:少说话,做事小心,说话不要抱怨。
仁可以简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不要让人讨厌;第二,让人喜欢;第三,让人尊重。孔子对冉雍的建议实际上是最低层级的,也就是不要让人讨厌,不要得罪人。对于初次进入官场的冉雍来说,这样的建议是恰当的。
这里,孔子也说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这是一个比较通用的标准。
这里的仁,孔子的答案是:谨小慎微,别让人讨厌。
从因材施教来看,孔子的这段话并不好。冉有的性格谨慎,孔子鼓励他大胆去做。而冉雍的性格比冉有更谨慎,孔子还要他再小心谨慎一点。为什么这样?冉有虽然谨慎,但是做事有章法,接人待物没问题;冉雍就差很多,特别是接人待物不行。孔子特别担心冉雍做不好事情还得罪人,因此一再叮嘱。
问题是,冉雍本来就小心了,你还要他更小心,那只好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说了。就像一个人本来就怕死得要命,你还告诉他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最后只好饿死了。冉雍在季孙家没有gān多久就不gān了,具体原因不详,不过很可能是太小心谨慎,季孙觉得这个人太懦弱太没主见了。
【现实解说】小心谨慎固然是应该的,可是个性不要抹杀。如果总是怕得罪人,那就成了懦弱和自卑了。
13.4(14.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孔子说:“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解析】孔子这话,明显是话中有话。原宪很少提问题,这时候应该是原宪做了孔子的管家之后问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指桑骂槐,骂的就是冉有,说这小子在季孙家助纣为nüè,太无耻了。然后原宪说的克伐怨欲,是在表扬自己,孔子对原宪的人品满意,可是能力不满意,所以,孔子不肯顺着原宪的话去肯定他,而是给了一个“马马虎虎”的评语,算是告诉原宪自己对他的工作能力不是太满意。也可以理解为孔子认为原宪为人处世不够圆滑,因此得罪人比较多,谈不上仁。
孔子去世之后,子贡、冉有等人主持料理孔家,原宪与他们关系一般,因此被迫辞职去了卫国,之后牢记老师的话,拒绝在不道之邦卫国出仕,最终穷困潦倒而死。那时候,每个国家都是礼崩乐坏,按孔子的标准都是“邦无道”,所以,原宪离开了孔家,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从这个角度说,孔子这番话也算是害了原宪。
什么是仁?孔老师说了:品德高尚,不等于仁。
品德和情商是两回事,每当遇到一个情商不高的道德先生问仁的时候,孔老师的回答一般就是“那我就不知道了”。不是不知道,是知道装不知道。
【现实解说】情商高的人,才能在可耻与知耻之间任意转换。具体来说,历史上能在官场上如鱼得水的不倒翁常青树们,他们的情商能不高吗?
13.5(6.22)★★
仁者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先有耕耘,后有收获,这就是仁了。”
【解析】为什么要敬鬼神?因为人一定要敬畏某种东西,才能不突破道德底线。如果掌握权力者在世上没有敬畏的东西,就会为所欲为,无恶不作。所以,没有信仰的统治者是最危险的统治者。为什么要远之呢?因为鬼神变幻莫测,谁也不知道他们会怎样做,所以他们很难伺候,远离他们是避免麻烦的最好办法。综合起来,就是敬畏并且远离,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回答完这个问题,孔子可能有点发懵,因为这有点文不对题,樊迟不过是给孔子当保镖的普通学生,人家不过想问问怎么当个普通人,你却回答人家怎么治理国家。樊迟也觉得没得到正确答案,因此继续问仁,这次,孔子针对樊迟的问题回答了。在孔子的学生中,樊迟入学较晚,资质比较差,学习的进步不大,可能有些灰心或者懈怠。因此孔子告诉他要有付出才有收获,不要想不劳而获。
樊迟是季孙家的家臣,冉有的车右,在与齐国作战中立下功劳。孔子回到鲁国之后,得意门生们纷纷离去,身边缺少贴身学生,冉有就把樊迟送到了孔子这里。一来,樊迟性格比较像子路,而且很勇猛,适合跟随孔子;二来,樊迟跟着孔子学习,今后回到季孙家也能有个好前途。樊迟本人也很愿意,就这么来到了孔子身边,孔子去哪里都带着他。不过,孔子后来不太喜欢他,因为樊迟比较木讷,不如子路那么聪明,问问题也不着调。
什么是仁?孔子在这里的说法就是:先耕耘后收获。
【现实解说】到了新环境,或者本身资历浅,这个时候要多gān活少提条件,有好处的时候不要去争。这样的话,人人都会喜欢你,你的机会就会很多。
13.6(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不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知,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知,他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