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十五年_余秋雨【完结】(23)

2019-03-10  作者|标签:余秋雨

  在北姆参观古城堡时我们被告知,从这里到札黑丹必须有警车保护,于是就到当地警察局去申请。

  申请倒是没费多少周折就批准了,但由于形势险恶,警力供不应求,警方希望我们或者在北姆等候,或者先往札黑丹开,等警车回来后再来追赶,好在我们的车队比较容易辨认。

  我们不知要等多久,眼看太阳偏西,走夜路更危险,因此选择了后一个方案,即让警车来追,便冒险出发了。

  离开北姆不到一小时我们就遇到了沙漠风bào。只见一片昏天黑地,车窗车身上沙石的撞击声如急雨骤临。

  车只能开得很慢,却又不敢停下,沙流像一条条huáng龙一般在沥青路面上横穿。风声如吼,沙石如泻,远处完全看不见,近处,两边的沙地上出现了很多飞动的白气流,不知预示着什么。

  处在这种风bào中最大的担忧是不知它会加qiáng到什么程度。车队一下子变得很渺小,任凭天地间那双巨手随意发落。

  沙漠风bào终于过去了,刚想松口气,气又提了起来:夜幕已临,而眼前却是一片高山!

  保护我们的警车还没有来,四周的情景越来越凶险,不敢停车拂去车身上的沙土,我们便咬着牙一头向这危险地区的山路撞进去。伙伴互相轻轻嘱咐:"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里的每一个转弯都不知会碰到什么,每一次上坡下坡都提心吊胆。

  两边的山峦狰狞怪诞,车道边悬崖深深。没有草树,没有夜鸟,没有秋虫,一切都毫无表情地沉默着,而天底下最可怖的就是这种毫无表情的沉默。

  突然路势平缓,进入一个高原平地。这时听得后面有喇叭声,一辆架有机枪的车辆追了上来。这种车在中国叫小货车,只见这辆小货车在货舱上方的金属棚下挖一个大dòng,伸出一个人头和一枝机枪,其他人则持枪坐在驾驶舱里。

  停车后他们告诉我们,他们是警察,前面真正进入了危险地带,特此赶来保护我们。

  他们没有穿警服,更没有向我们出示证件。我们无法验证一切,又不敢细问,就让他们跟在车队后面,继续往前走。我们只是心慌:怎么冒了半天险,到现在才进入危险地带?他们究竟是谁?古人所说的"眼观六路",我们现在的关注重心至少有一半要分到背后去了。

  又走了很久,背后那辆架机枪的车蹿了上来,叫我们停车,说是他们值班时间到了,会有另外一辆警车来换班,要我们和他们在这里一起等待。

  我们环视四周,这里又是一个山岙,黑黝黝的什么也看不清。队长郭滢一想,在这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半夜里,山岙间,与一些不明来历的武装人员在一起,我们又和他们一起等候着另一批武装人员……没有想完他就大喊:开车,快速离开!

  我们的车队呼隆一下便像脱缰的马队一般飞驰而去,直到深夜抵达札黑丹。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三十日,由克尔曼赴札黑丹,夜宿Esleghlal旅馆

  /* 26 */

  黑影幢幢 余秋雨

  连载:出走十五年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余秋雨   从伊朗出关,刚刚走进巴基斯坦的铁栏门,所有的女士都欢叫一声,把头巾摘下了。

  迎面是一间肮脏破旧的小屋,居然是移民局所在。里面坐着一个棕皮肤、白胡子的胖老头,有点像几十年前中国大陆农村的村长,给我们办过关手续。

  破旧的桌子上压着一块裂了缝的玻璃,玻璃下很多照片,像是通缉犯,一问,果然是。

  在通缉犯照片上面又盖着一张中年妇女的照片,因泛huáng而不像通缉犯,一问,是他太太。

  两次一问,关系融洽了,而我们的女士们还处于解除束缚的兴奋中,不管老头问什么问题,都满口" 、 "地答应着。男士们开起了玩笑:"见到白胡子就乱叫爷爷,怎么对得起……"

  我知道他们想说怎么对得起家里的祖母,但他们似乎觉得不雅,没说下去。女士们一点不生气,还在享受一个自由妇女的幸福,但我看到她们摆动的肩膀背后,满墙都是通缉犯的照片。

  老人在我们的护照上签一个字,写明日期,然后盖一个三角章。其实三角章正在我们手里玩着,他要过去盖完一个,又放回原处让我们继续玩。不到几分钟,一切手续都已结束,这与我们以前在其他国家过关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走出小屋,我们见到了前几天先从德黑兰飞到巴基斯坦去"打前站"的吴建国先生,他到边境接我们来了。

  我们正想打招呼,却又愕住了,因为他背后贴身站着两名带枪的士兵。

  巴基斯坦士兵的制服是一袭裙袍,颜色比泥土稍黑,又比较破旧,很像刚从战场上爬回来的,没有任何花架子。吴建国一转身他们也转身,吴建国上前一步他们也上前一步,可谓寸步不离。我们没想到吴建国几天不见就成了这个样子,而他老兄则摘下太阳眼镜向我们解释,说路上实在不安全,是巴基斯坦新闻局向部队要求派出的。"连我上厕所也跟着。"他得意地说。

  听他这么一说我们都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说:"那你也该挑一挑啊。"原来两名士兵中有一个是严重的"斗jī眼",不知他端枪瞄准会不会打到自己想保护的人。

  吴建国连忙说:"别光看这一个,人家国家局势紧张,军力不足,总得搭配。你看这另一个,样子虽然也差一点,却消灭过十二个敌人。"旁边那个军人知道他的"首长"在说他,立即挺胸做威武状。

  此后我们努力把吴建国支来支去,好看看两名士兵跟着他东奔西跑的有趣情景。相比之下,那位"斗jī眼"更殷勤,可能是由于他还没有立功。

  突然我们害怕了,心想如果谁狠狠地在吴建国肩上擂一拳,"斗jī眼"多半会开枪。他现在已经很警惕,觉得我们这批可疑人员有什么资格在他的"首长"面前没大没小地瞎起哄。

  进入巴基斯坦后我们向一个叫奎达(Quetta)的小城市赶去。距离为七百多公里,至少也得在凌晨一时左右赶到。

  这条路,据曼苏尔医生说,因为紧贴阿富汗,比札黑丹一带还要危险,至少已经险过缅甸的"金三角",是目前世界上最不能夜间行走的路。

  但是我们没有办法,不可能等到明天,只能夜间行走。理由很简单,边境无法停留,而从边境到奎达,根本没有一处可安全歇脚的地方,只能赶路。

  危险的感觉确实比前两天夜间赶路更qiáng烈了。

  这种感觉不是来自荒无人烟,恰恰相反,倒是来自人的踪迹。

  路边时时有断墙、破屋出现,破屋中偶尔还有火光一闪。

  过一阵,这个路口又突然站起来两个背枪的人,他们是谁?是警察吗?但他们故意不看我们,不看这茫茫荒原上唯一的移动物,因此"故意"得让人毛骨悚然。

  正这么紧张地东张西望,我们一号车的马大立通过对讲机在呼叫:"右边山谷转弯处有人用手电在照我们,请注意!请注意!"我们朝右一看,果然有手电,但又突然熄灭。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3/47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