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_余秋雨【完结】(32)

2019-03-10  作者|标签:余秋雨

  更有魅力的是,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大可怀疑。宋之问那夜遇到的,很可能是另一位大诗人。如果是这样,那末,故事中的骆宾王就成了一大批中国文学天纔的“共名”。

  但是,我们仍然不妨设想,骆宾王自觉那夜因一时莽撞漏了嘴。第二天一早又踏上了新的旅程。年老体衰走不得远路了,行行止止,最后选中了长江和láng山,静静地在那里终结了波涌làng卷的一生。我相信,文学大师临江而立时所产生的文思是极其灿烂的,但他不愿再像那天晚上随口吐露,只留下让人疑惑的一座孤坟。坟近长江入海处,这或许正是他全部文思的一种凝聚,一种表征。

  据《通州志》记载,骆宾王的墓确实在这里,只不过与现在的坟地还有一点距离。240多年前,人们在一个叫huáng泥口的地方发现一坏浸水的huáng土,掘得石碑半截,上有残损的“唐骆”二字,证之《通州志》,判定这便是文学大师的丧葬之地。于是稍作迁移,让它近傍láng山,以便游观凭吊。

  骆宾王《讨武曌檄》中有著名的两句:“一杯之土未gān,六尺之孤安在!”他当然不是在预言自己,但是这两句又颇近预言,借了来,很可描述中国文人的神秘命运。

  láng山脚下还有另一座墓,气派大得多了,墓主是清末状元张謇。

  张chūn中状元是1894年,离1905年中国正式废除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只有10年,因此,他也是终结性的人物之一,就像终结长江的láng山。

  中国科举,是历代知识分子恨之咒之、而又求之依之的一脉长流。中国文人生命史上的升沈荣rǔ,大多与它相关。一切jīng明的封建统治者对这项制度都十分重视。《唐摭言》记,唐太宗在宫门口看见新科进士级行而出,曾高兴地说:“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一代代知识分子的最高期望,就是通过科举的桥梁抵达帝王的“彀中”。骆宾王所讨伐的武则天也很看重科举,还亲自在洛城殿考试举人。科举制度实在是中国封建统治结构中一个极高明的部位,它如此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又如此jīng巧地把社会竞争欲挑逗起来,纳入封建政治机制。时间一长,它也就塑造了一种独特的科举人格,在中国文人心底代代遗传。可以设想,要是骆宾工讨伐武则天成功了,只要新的帝王不废弃科举,中国文人的群体性道路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观。

  这事情,拖拖拉拉千余年,直到张謇纔临近了结。张謇中状元时41岁,已经感受到大量与科举制度全然背道的历史信息。他实在不错,绝不做“状元”名号的殉葬品,站在万人羡慕的顶端上极目瞭望,他看到了大海的湛蓝。

  只有在南通,在láng山,纔望得到木海。只有在长江边上,纔能构成对大海的渴念。面壁数十载的双眼已经有点昏花,但作为一个纯正的文人,他毕竟看到了世纪的暖风在远处chuī拂,新时代的文明五光十色,qiáng胜弱灭。

  我们记得,如果那个故事成立,千年前的骆宾王随口吐出过“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cháo”的诗句;如果是宋之问自己写的,或者是别的诗人帮着写的,也同样可以证明中国古代文人对大海的依稀企盼。这番千古幽情,现在要由张骞来实现了。他正站在láng山山顶,山顶上,有一幅石刻对联:

  登高一呼,山鸣谷应;

  举目四顾,海阔天空

  于是,他下得山来,着手办纱厂、油厂、冶铁厂、垦牧公司、轮埠公司,又办师范、职业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剧场、医院、气象台,把láng山脚下搞成一块近代气息甚浓的绿洲。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他这一宏伟实验的种种遗址。

  一个状元,风风火火地办成了这一大串事,这实在是中国历史的Paradox——我只能动用这个很难翻译的英语词汇了,义近反论、悻论、佯谬吧。其实,骆宾王身上也有明显的Paradox的,出现在他的文事与政举之间;不同的是,张謇的Paradox受到了大时代的许诺,他终于以自己的行动昭示:真正的中国文人本来就蕴藏着科举之外的蓬勃生命。

  张謇的事业未能彻底成功。他的力量不大,登高一呼未必山鸣谷应;他的眼光有限,举目四顾也不能穷尽埃阔天空。他还是被近代中国的政治风波、经济旋涡所淹没,láng山脚下的文明局面,未能大幅度向四周伸拓。但是,他总的来说还应该算是成功者,他的墓地宽大而堂皇,树影茂密,花卉绚丽,真会让一抔huáng土之下的骆宾王羡煞。

  不管怎样,长江经过láng山,该入海了。

  láng山离入海口还有一点距离,真正的入海口在上海。上海,比张chūn经营的南通更走向现代,更bī近大海。在上海,现代中国文人的命运纔会受到更严峻的选择和考验。

  如果有谁气吐万汇,要跨时代地写一部中国文人代代更替的史诗,那末我想,这部史诗比较合适的终结地应该是上海。那里,每天出现着《子夜》式的风化,处处可闻张爱玲式的惋叹。最后一代传统文人,终于在街市间消亡。

  汽笛声声,海船来了又去了,来去都是满载。láng山脚下的江流,也随之奔走得更加忙碌,奔向上海,奔向大海。

  汽笛声声,惊破了沿途无数坟地的宁静。

  无法显示网页

  您正在查找的页当前不可用。 网站可能遇到支持问题,或者您需要 调整您的浏览器设置。

  请尝试以下操作:

  单击 刷新按钮,或稍后重试。

  如果您已经在地址栏中输入该网页的地址, 请确认其拼写正确。

  要检查您的网络连接,请单击工具菜单,然后单击 Internet 选项。在连接选项卡上,单击设置。 设置必须与您的局域网 (LAN) 管理员或 Internet 服务供应商 (ISP) 提供的一致。

  查看您的 Internet 连接设置是否正确被检测。您可能设置让 Microsoft Windows 检查您的网站并自动发现网络连接设置(如果您的网络管理员已经启用此设置)。

  单击工具菜单,然后单击Internet 选项。

  在连接选项卡上,单击LAN 设置。

  选择自动检测设置,然后单击确定。

  某些站点要求 128-位的连接安全性。单击帮助菜单,然后单击关于 Internet Explorer 可以查看您所安装的安全qiáng度。

  如果您要访问某安全站点,请确保您的安全设置能够支持。请单击工具菜单,然后单击 Internet 选项。在“高级”选项卡上,滚动到“安全”部分,复选 SSL 2.0、SSL 3.0、TLS 1.0、PCT 1.0 设置。

  单击上一步按钮,尝试其他链接。

  找不到服务器或 DNS 错误

  Internet Explorer

  上 海 人

  近代以来,上海人一直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群落。上海的古迹没有多少好看的,到上海旅行,领受最深的便是熙熙攘攘的上海人。他们有许多心照不宣的生活秩序和内心规范,形成了一整套心理文化方式,说得响亮一点,可以称之为“上海文明”。一个外地人到上海,不管在公共汽车上,在商店里,还是在街道间,很快就会被辨认出来,主要不是由于外貌和语言,而是这种上海文明。

  同样,几个上海人到外地去,往往也显得十分触目,即使他们并不一定讲上海话。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2/7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