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人士十大论条
甲午战争中国损失太大,面子上也过不去,梁启超先生讲:“华夏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这一仗可把中国人打醒了。我们为什么败给小日本,有人开始琢磨,因为我们的变革没有触及根本,小日本除了人种不能变,其他全变了,完全西化。咱们是弄一点皮毛,“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得,现在火器跟人家一样了,还gān不过人家,而且gān的还不是欧洲,是它的学生日本,跟老师打就更打不过了。这样一来,中国人认识到,制度也得变革,所以才有了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被破坏,大量的劳动力市场涌现,朝廷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标志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经济政策——从商鞅变法开始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改变,与世界cháo流接轨,资产阶级活跃异常。
19世纪60年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早期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实现君主立宪,突破了洋务运动的思想主张。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只是就事论事。
有行动的是康有为、梁启超等几位,他们的思想为变法做了理论准备,主要行动是:第一,开办学堂,即广州的万木草堂。万木草堂主要讲授中国数千年来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涉及西方国家历史、政治,也注重体育和音乐。万木草堂创办之初,康有为就主张“脱前人之窠臼,开独得之新理”。草堂的命名,就有培植万木、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意思。
1891年3月,康有为撰写了《长兴学记》作为万木草堂学规,以《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纲,对学生施以德、智、体教育。在德育方面,康有为提倡厉节、慎独、主静、养心、检摄威仪、敦行孝悌、崇尚任恤、同体饥溺等传统道德修养,其中的内容仍然没有脱离封建教育,但他的目的则在激励气节、发扬jīng神,从而让更多的国民发愤图qiáng。在智育方面,当时万木草堂开设四种课程:义理之学、经世之学、考据之学和词章之学。义理之学,包括孔学、佛学、周秦诸子之学、宋明理学、泰西哲学等;经世之学,包括政治原理学、中国政治沿革得失、万国政治沿革得失、政治应用学、群学等;考据之学,包括中国经学、史学、万国史学、地理学、数学、格致学等;词章之学,包括中国词章学、外国语言文字学。
这些课程,虽然还是以传统的学术为主gān,但与当时专学八股、帖括词章的传统学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体育方面,除规定上体育课之外,康有为又将体育与习礼结合起来,寓体育于礼仪音乐之中,并举行兵操和she击练习。在弟子们的帮助下,康有为编着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宣传今文经说,鼓chuī变法维新。起初学生不满20人,后增至100多人,培养出了一批着名的维新变法人才,其中梁启超、麦孟华、徐勤等成为戊戌变法的骨gān。1894年,康有为赴北京参加会试,学堂一度停办。1896年后又有短期讲学活动。由于万木草堂明确提出中体西用为办学宗旨,而且采用中西并重的教育内容,对当时的书院教学影响很大。后来梁启超在湖南主讲时务学堂时,基本上承袭了万木草堂的办学jīng神。
第二,康有为把西方政治资本主义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资本主义维新派进行变法的理论基础。
第三,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指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指明变法有四条途径:“其一,像日本,自变;其二,如突厥,他人执其权而代变者也;其三,如印度,见并于一国而代变者也;其四,如波兰,见分于诸国而代变者也。吉凶之故,去就之间,其何择焉?”主张学习日本,迅速变法,避免印度、波兰那样亡国的命运。
第四,发动“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895年,李鸿章跟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签完字之后需要两国的皇帝批准,加盖玉玺,用玺之后才能生效,当时日本给的期限是10天。消息传来,康有为正好在北京参加会试,联络各省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联名给皇帝上书,康有为在北京南城杨椒山祠写就的上书里说:“闻日本索偿二万万,是使我臣民上下三岁不食乃能给之。若借洋债,合以利息扣折,百年亦无偿理,是自毙之道也。与其以二万万偿日本,何如以二万万外修战备,内变法度哉!”听说日本要赔两亿,我们上至老佛爷,下至小百姓,勒紧裤腰带三年不吃才能给它。要是向洋人借钱,不晓得几时能还清,这是死路一条。要是这两万万自个儿花多慡,你赔它gān吗?所以康有为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四项主张。
拒和就是拒不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提议迁都到西安去,那个地方离大海远,周秦汉唐历代兴王之地,小日本登陆一定到不了那儿。练兵,练20万jīng兵,拿2亿两银子练兵、买武器,跟小日本再决一死战。变法,“窃以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当以列国并立之势治天下,不当以一统垂裳之势治天下。”康有为引经据典,说《易经》里头说了:穷则变,变则通。董仲舒也说了,为政不调,甚者更张,乃可谓理。要是祖宗的法不能变的话,那么世祖何尝没有变太宗皇帝的法?要是用八贝勒的旧法治天下,那我清朝怎能够长治久安呢?不变法而割祖宗之疆土,到最后亡国,与变法而使宗庙得以继续,孰轻孰重,孰得孰失,皇上必能分辨的。康有为用古圣先贤、列祖列宗的例子说明变法的合理性。这一封上书,皇上是看不到的。朝廷的法度是京官四品以上,地方官三品以上,才有权上折子。否则全国那么多官员,人人给皇上上折子,皇上不得看吐血?清朝每一代皇帝有这种专折奏事权的官员就300多个人,300多人一天给皇上上一折子,300多份折子皇上从早看到晚,你老百姓上折子那不可能。通政使司衙门拒绝代奏,所以皇上没看到。但是此文在报纸上一发表,康、梁火了,成了知识分子的偶像,一夜爆红,名震天下。
第五,创办《中外纪闻》。《中外纪闻》是资产阶级早期政治团体的机关刊物,它登载一些格致有用的书,探讨万国qiáng弱的原因,提出言政敷治的建议,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新闻史上有一定地位。后来,这份刊物成为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期刊,其前身是《万国公报》,由梁启超、汪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的好处,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格致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一个命题,指穷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