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历史挺靠谱_袁腾飞【完结】(129)

2019-03-10  作者|标签:袁腾飞

  引自《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马歇尔的调停并不招毛泽东的喜欢。美国不过是在帮助蒋介石争取时间调度而已。但共产党同样需要时间,也不希望战火再起,生灵涂炭,希望借此机会能够促成国内和平,调停的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而蒋介石觉得有了特使,自己时时受制于人,总有人处处与自己作对,让自己坐失良机。这位美国将军两边都讨不到好,只得败兴而归。马歇尔将军几乎是在一片骂声中离开中国的。

  根据调停jīng神,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召开的政协会议,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无党派人士共38人参加。会议围绕改组政府、施政纲领、军队改编、国民大会、宪法草案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会议通过了《关于军事问题协议》、《关于国民大会问题的协议》、《关于宪法草案问题协议》、《和平建国纲领》、《关于政府组织问题协议》。这些协议的签订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爱国人士与国民党斗争取得的一次胜利。但是国民党很快撕毁了这些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

  中国从尧舜禹时代开始,几千年了已习惯于服从一个人。在这块土地上,不可能产生华盛顿、拿破仑,只能产生刘邦、朱元璋这类人物。蒋介石坚信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有我没你。所以政协会议无果而终,中国失去了一次走向和平民主的机会。

  第2节 战火熊熊燃遍天

  蒋介石的自信

  抗战后共产党军队已经发展到了130万,还有200万民兵,解放区19块,100万平方公里,1亿多人口。国民党始终不愿容忍共产党的存在,不愿意作出必要的政治让步,自抗战结束以后,蒋介石就准备以军事手段解决共产党,暂时的和平不过是战事准备阶段。面对国民党的战争威胁,共产党自然不能就此退缩,而是坚守政治底线,准备武装抗争。

  国民党之所以敢于同共产党再次翻脸,发动全面内战有其本钱。即便在抗日战争中,消耗巨大,但在与战争直接相关联的军事实力对比上,国民党还是大大超过了共产党。全面内战爆发前,国民党军队有陆军86个军,248个师,200万人,非正规部队74万人,特种兵36万人,后勤后方机关和军事院校101万人,海陆空军19万人,正因为国民党拥有qiáng大的战争机器,因此对于同共产党的战争有着充分的自信。当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四平取得一时的胜利时,更使蒋介石颇为自得,认为已有资本与共产党进行实力较量。

  对于如何打赢共产党,蒋介石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他认为,jiāo通是现代战争最紧要之处。控制了都市就能控制住jiāo通。都市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人才、物资都集中在这里,能够供给军队,提供支持,是水陆jiāo通的要塞。这样,共产党即使拥有大片土地,也会被国民党的jiāo通线分割截断,后勤补给会觉得困难,不管怎样,控制了jiāo通要塞,共产党的军队永远都处于国民党部队的控制范围,始终处于被动挨打局面。没有大城市作为根据地,共产党的部队只能算是“流寇”。出于这种考虑,国民党在全面内战开始后,将重点进攻始终放在共产党根据地的城市和jiāo通线上,而共产党部队还是采取惯常的运动战,很少固守城市。就国民党兵力和作战能动性,不足以凭借jiāo通切断共产党部队的运动转移,蒋介石阻止共产党军队流窜成为空谈。

  同窗之间,刀兵相见

  为了应付内战需要,国民党军必须维持一定的兵员数量,为此不得不依赖高qiáng度的征补。国民党一贯不得民心,它的征补很困难,基本上靠qiáng迫,抓丁拉夫就是常事。士兵不知为谁而战,缺乏作战积极性,并在不断的战争中投降中国共产党,所以国民党难以维持一支稳定而有战斗力的部队。而共产党发展出一线部队(野战部队)、二线部队(地方部队)、三线部队(民兵)逐级迅速递补的完整机制,并特别注意以实际利益鼓励农民参军,争取国民党士兵投诚反正。在华东野战军中,一些部队的投诚战士已经达到一半以上,技术兵种基本上都是投诚过来的。共产党的武器装备,基本上是从国民党军队缴获的,尤其是重型武器。据统计,在3年半的全面内战期间,国民党军队有180万人起义,接受和平改编和投诚,共产党共缴获接收5.4万门火pào,机枪31.9万挺,长短枪316万余支,海军舰艇74艘,当时中共的宣传将国民党军队比作运输队。

  虽然共产党对于内战的爆发从上到下都有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但是与国民党相比,中共毕竟处于弱势,决定与国民党破裂,打一场全面战争并非易事,部分中共高级gān部也对战争前景表示担心。因此,中共还是希望全国内战的时间尽量推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这也是中共在6月的和谈中不惜作出重大让步的主要原因。但是国民党不愿意给中共以准备时间,毛泽东反复思考,经过很长时间才下定决心,面对qiáng大的对手,毛泽东有坚持到底的决心与魄力,他告诫中共gān部,对美蒋的压力,我们应该有所让步,但主要的政策不是让步而是斗争。

  共产党鉴于自己在战争实力上的劣势,很早就对各根据地进行战事总动员。要求各地能够迅速行动,充分准备,从和平状态转入战时状态;在军事战术上qiáng调运用运动战、歼灭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不以保有城市为目的。在作战部署方面,中共特别注意qiáng调各战区之间的配合,并随着战争进程不断改变自己的部署。全面内战爆发前,中共以人数不多的中原部队吸引了大量的国民党部队在其周边,减少了其他地区的压力。

  国民党军有不少新晋的指挥官,如杜聿明、孙立人等人在抗日战争中就崭露头角,让日本人闻风丧胆,但是国民党部队有很多裙带关系,论资排辈,人事关系复杂,这对于国民党军队战事成败影响巨大。中共注重发挥彭德怀、刘伯承等老一辈战将作用的同时,放手让经过实战磨砺的年青一代战将作战指挥,40岁左右的林彪、粟裕、陈赓等成为中共在内战中崛起的新一代将领的代表,他们独当一面,出色地运用大兵团机动作战的指挥能力为中外军界所公认。

  国共经过长年作战,将领彼此之间都很熟悉。辽沈战役时,国共双方战地主帅都是huáng埔学生,这次战役以国民党大败而告终,蒋介石气昏了头,大发雷霆:“林彪是四期的,而你们是一期,全是一期的,教官打不过学生,一期打不过四期!”

  神州大地再起战火

  国共全面内战以中原战事为开端。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部队、河南军区王树声部队以及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王震部队,在平汉路西的鄂北豫南会合,组成中原军区,李先念出任司令员。共产党在重庆谈判时曾经提议要让出这一区域,但是后来形势变化,要求中原部队在现在位置留守,吸引国民党部队,使得解放军在北方能够有发展空间。但是中原根据地在此处建立时间不长,且地域狭小,回旋余地不大,数万大军再次云集,后勤明显供给不足,且孤悬于中共其他根据地之外,无法取得他们的呼应与支持。共产党提出中原部队转移问题,被蒋介石断然拒绝。实际上,国民党早将孤立在外的共产党中原部队作为其歼灭对象,调动大军将其重重包围,只待时机成熟准备下手,实力远不如国民党的中原部队,处境危急,随时有被剿灭的危险。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29/20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