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历史挺靠谱_袁腾飞【完结】(93)

2019-03-10  作者|标签:袁腾飞

  对于《资政新篇》,学者潘旭澜先生曾指出:这并不是洪秀全主动“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产物,而是出于压服诸将领的现实需要。从书中罗列一些外国人名字,称“与弟相善”,以自我炫耀,尤能说明这一点。洪秀全看过后批准刻印,直接原因是为洪仁玕树立威信,并表示自己善于擢拔能人之英明。

  还有一个深层原因是,奏章开头及贯串全文的“权归于一”、“qiáng本弱末”,即希望“天王”高度集权,他防止各地将领叛乱的办法,很合洪秀全的胃口。尽管如此,洪秀全却在几处作眉批明确表示不同意,同时仅仅将这个“以广圣闻”的奏章批准印发给将官做参阅资料而已。所以,包括李秀成在内的高级将领都对《资政新篇》不屑一顾。更值得注意的是,在1862年,洪秀全重新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这个具有根本性的政策文件,将作为参阅资料的《资政新篇》加以否定,至少是取消了。

  【第二章 坚船利pào叩国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第1节 慈禧太后主政

  女人当家

  清廷在同英法jiāo战、剿灭“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皇权在不自觉中又进行了一次更替。清朝对于西方人的态度由对抗转为妥协,这同幼主登位、决策者发生变故有关。

  咸丰帝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一贯qiáng硬。恭亲王在兵临城下的时刻,几乎是别无选择地签订了《北京条约》,但一切国内外政策的重大决定仍要逃亡承德的咸丰帝来做。咸丰皇帝不太愿意妥协,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留守北京的官员竟然发生了奇妙的转变,他们开始对外国侵略者心存幻想,对外夷由抵制转而亲近,他们创立了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新秩序,并在此后的很多年内一直力图维持这种关系,这与逃亡在外的咸丰朝廷是有很大分歧的。

  历史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咸丰帝竟然病死在承德。咸丰帝身旁有几位作风qiáng硬的抵抗派,以肃顺为代表,急欲维护清廷统治,希望能够纠正政府各种弊端。肃顺作风泼辣而严厉,颇受咸丰赏识,并逐渐取得了实权。咸丰去世前,立下遗诏,立5岁独子载淳为皇储,并任命肃顺等八人为辅政大臣,辅佐幼主处理政事。载淳的生母慈禧,野心勃勃,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夺取至高无上的统治大权。慈禧善于玩弄权术,同恭亲王商量,发动政变,处死了护柩回京的肃顺。此举得到列qiáng的支持,1861年11月11日幼帝即位,年号同治。皇太后慈禧垂帘听政,慈禧在此后的47年中成为中国的真正统治者。这次政变史称“辛酉政变”。

  男人打仗

  清廷经过政权更迭,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政权上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着稳定。之后,清政府内有恭亲王、文祥等主持朝政,外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镇抚,似乎景象一新。这段时期也被叫做“中兴”。有学者曾说过:“欧洲人的到来,中华帝国领土的扩大与中国人口增加一倍,这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便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方向。”外部的入侵和中国社会内部自我修复的需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另一个时代过渡。

  虽然太平军的失败给长江流域带来了安全,但另一武装集团捻军的力量却在逐渐壮大,它使华北本身面临巨大的威胁。捻军趁太平军动乱时开始由原来分散的组织发展为联合作战。清政府对其所投下的镇压力量之大不亚于对太平军的征剿。捻军在安徽省西北角的一块农村根据地——雉河集站稳了脚跟后,频繁袭击了邻近各省,从而大规模地触发了各地的叛乱,令清廷很是头疼。

  捻军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有危及北京之势。他们的部队使用了土pào和简单的火器,所以抵挡地方小股绿营军的能力就更qiáng了。有些州县官员甚至出钱送他们离开辖境。

  朝廷继续派出曾国藩剿灭捻军。各地动dàng的局势,使儒家文化建立起来的帝国制度经历了一次严峻考验。从农民军手中收复的城镇,民心需要安抚,民政需要恢复,这对于清朝统治者而言同样是一场考验。清朝出台了一套抽取各省财政资源的办法,对于因战争受破坏的地方,田赋豁免。其他地方,鼓励耕作,发放粮种,安抚人民的反抗情绪。在与“太平天国”的对抗中,地方武装逐渐建立起来,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都掌握着qiáng大的军事武装。清廷收敛起一贯的傲慢气焰,大兴科举,增加考试录取名额以笼络人才,防止类似“太平天国”的出现,笼络更多人才维护清廷统治。同时,兴办洋务,在外jiāo方面,与外国列qiáng谋求合作。

  第2节 洋务运动为何没使中国走向富qiáng

  三次辩论定乾坤

  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未曾给中国太大的触动,“二鸦”给天朝带来的可是无限创痛。京师被洋人攻破,帝国都城三千多年来头一次被洋人占领,咸丰皇帝仓皇外逃,避难于避暑山庄,英年早逝一命呜呼。痛定思痛,朝廷决定改弦更张。

  由于对如何解决国内重重危机,是否需要向洋人学习以及如何学习等诸多问题上的差异,朝廷官吏分为顽固派和洋务派两大派别。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dòng为代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这也是洋务运动的目的。两派都是要维护清朝统治,但是怎么维护在手段上是有区别的。一方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着就行了,一方说洋一把吧。洋务派跟顽固派进行了三场论战。

  第一场是华夷之辩。顽固派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以夷变夏,要毁弃中国的统治和伦理道德。中国近代的探索举步维艰,小日本为什么一下子就成功了?甭管我跟谁学了,我都还是日本人。中国几千年都是人家跟我们学,现在我们跟别人学,学了以后我还是不是我?这种观念非常qiáng烈。你如果让我们学洋人的东西,那就是以夷变夏,如果中国人都认为洋人先进,北大清华毕业生都跑美国去,这不就是以夷变夏?当然这场辩论洋务派很容易就取得了胜利,因为甭管是顽固派还是洋务派,其目的都一样,就是用洋枪火pào卫我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保卫儒家文明。

  第二场辩论是道器之辩。道是制度,器是技术。中国人是看中制度还是看中技术?当然是看中制度。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仪为gān橹”抵御外侮。洋人来了之后怎么抵御他?给他上课,讲四书五经,拿经书把洋人gān掉,顽固派一帮人都是理学名家。洋务派说,大学士您说得太好了,但是“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仪为gān橹,无益于自qiáng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已致酿成庚申之变”。恭亲王当朝问顽固派代表倭仁老师,下次若再发生庚申之变,联军打北京你敢不敢到前线去跟英国人理论,敢不敢披着你的甲胄,举着你的gān橹去给人家上课?如果你敢的话,则本王唯大学士之命是从,吓得倭仁二十多天没敢上朝,说我脚崴了走不了。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93/20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